靖边交通:从两条简易路到“村村通”
2009-6-2 2:05:00 来源:网络 编辑:56885 关注度:摘要:... ...
曾几何时,像城里人一样走上柏油路是许多农民群众的梦想。
靖边县的农民说起昔日道路不畅的悲欢故事,感慨万千。因为没有路,大山里发生的许多故事,留在他们心底的痛至今还在……有的村媳妇难产或突发急病,面对群山因为没有路而显出无奈与心酸;有的村小伙结婚,因为赶上雨雪天气,道路泥泞,迎亲的队伍不能上路,延误了婚期,姑娘悔亲了;有的村还因为太封闭,村里的姑娘急着往外嫁,外村的姑娘谁也不愿来,光棍小伙子多,而被称为“光棍村”……
路成为人们改善生活,发展经济的必需。但尽管这样,多少年来,路对生活在山里的人们来讲,也只是一个奢侈的梦想。
第一条公路建成通车靖边古为边塞,人烟稀少,山高水险,交通不便。靖边的公路建设,始于1939年,从1939年至1942年修建了延靖(延安至靖边)和清靖(清涧至靖边)两条公路,这两条公路,虽然未能正式通行汽车,但成为大车道,大大方便了靖边的交通运输。后因解放战争开始,大部路段被洪水冲毁。直到1955年,靖边再次开始公路建设,第一条经过靖边县的干线公路鱼河至靖边公路开工建设,1956年建成通车,汽车破天荒地驶进靖边县城。过去的地方公路也都是沙土路,乡下农民进趟县城,有时早晨天麻麻亮动身,中午12点过后才能赶到县城,车辆行走困难,人们戏称当时的出行状况为“不是难有路,就是路难走”,并且人受罪,车受损,不是水箱烂,就是钢板断。
第一条油路建成通车1992年随着油气储量勘探和开采,车流量猛增,该县的地方公路超负荷运作,有的甚至受到了严重的破坏,真可谓“晴天能卧驴、雨天能养鱼”。1996年靖边县交通局抓住靖边油气开发的大好机遇,开始建设沥青碎石路面,从此拉开了有史以来建设地方公路黑色路面的序幕。继1996年实现了地方公路油路化零的突破后,十年来修了1193.295公里农村道路,村级道路的“瓶颈”路段全部打通。
“要想富,先修路”。农村公路建设步伐的加快,极大地改善了农民群众的出行条件,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席麻湾乡至小沙峁村过去的13多公里土路被乡干部戏称为“进藏公路”,通行状况很差。经常牵着驴车赶集的小沙峁村村民张宝贵说,过去那路高低不平,坑坑洼洼,赶车时一不小心轱辘就陷住了,一路都要拉着驴头走路,现在都好了,黑色的油路平沿沿的,走在上面稳当又舒适,感觉真是不一样,而且农民群众再也不用为种植的马铃薯因路不好销不出去卖不上好价钱而犯难,通村公路修到了家门口,拉马铃薯的车直接就可以开到地头。
“一小时交通圈”形成公路通,百业兴。从1996年第一条油路的开通到目前,全县农村公路油路总里程共计1193.295公里,其中通乡公路474公里,通村公路719.295公里,并于2002年在全市第二个实现了乡乡通油路的目标。2006年以来,县委、县政府把通村公路的黑色化改造作为农村公路建设的重点工作来完成。截至2008年年底,全县实现了村村通公路,通畅率达80.8%,通达率达100%,受益人口达20万人,县城与各乡镇“一小时交通圈”已基本形成。
农民增收的“助推器”
2008年底,该县投资最大,建设标准等级最高的一条农村公路(五杨通乡公路)建成通车。
随后,因交通条件的改善和提升,一条条平整顺畅的柏油路开始向村组延伸,靖边县依托便利发达的交通网络不断发展特色产业,建立了胡萝卜、马铃薯、辣椒、玉米等大棚蔬菜生产基地、马铃薯生产培植基地、畜牧养殖基地和畜牧产品加工基地,广大农民的农副产品可以通过便捷发达的公路网直接走向市场,销往全国。同时也带动了建材供应、交通运输、家畜产品交易等,还带动了“农家乐”等产业的发展,成为农民增收的“助推器”。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