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材价格倒挂背后的玄机

2009-6-10 0:20:00 来源:现代物流报 编辑:56885 关注度:
摘要:... ...
□本报记者杨世新 实习记者 王成应
1
《报告》摘录:
 “倒挂”已成业界隐痛
    中国金属材料流通协会在公布的《国际金融风暴对中国金属材料流通行业影响的调查报告》 (以下简称 《报告》)中指出, “钢材价格倒挂”是此次调查活动中流通企业反映最为强烈的问题,位居问卷抽样调查所有列举问题的首位。中国金属材料流通协会此次开展的抽样调查,主要集中在钢铁流通行业,被调查企业包括大中型国有企业、合资企业和民营企业等。《报告》显示:有95.3%的受访者对“钢材价格倒挂”表示强烈不满,认为在钢铁全行业严重亏损、生存困难的情况下,钢厂还无视市场行情制定销售价格,不仅损害了流通企业的利益,更加损害了整个行业的正常发展。
    《报告》指出,多年来,我国的钢铁产品一直没有一个科学的、合理的定价机制,一直是 “钢厂说了算”。这种行为一直是制约厂商之间 “合作共赢”的障碍,形成了 “钢厂既离不开流通商,靠流通商的资金和渠道销售产品、转嫁市场风险,又不尊重流通商,侵犯流通商应得利益”的畸形局面。这种做法在钢铁产品供不应求时,流通商为了自身的生存还能够委曲求全,但遇到这种严重的金融危机、产品供大于求、市场销售受阻的情况下,绝大多数企业只能选择少进货、不进货或者转行以规避风险。
2
新闻调查:
真的是无奈的选择?
    钢材价格倒挂一直以来是存在于业界颇具争议的一个话题,每一次出现都会引起业内的强烈激辩,更是钢厂和流通商这对欢喜冤家暗中博弈的焦点。近日,现代物流报记者在市场上调查发现,正如中国金属材料流通协会 《报告》所言,绝大多数金属流通企业对于钢材价格的倒挂问题充满了怨气。
    “我们每次订货都是按照钢厂的协议预订,价格钢厂定,我们只在协议上签字盖章,根本就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
    提到价格倒挂的问题,华北地区某知名专业钢材交易市场一位物资贸易公司负责人李经理直言不讳。他告诉记者,钢厂随行就市,调整了价格,贸易商需要进货,厂家说多少价格就执行多少。
    “长期以来,钢材产品的出厂价格都是钢厂说了算,销售商没有话语权。”石家庄某钢贸公司的销售主管王先生说,对于价格倒挂的问题,流通商已经见怪不怪了,价格倒挂最多的时候出厂价与市场价相差上千元,尤其是板材和建材,而比较多的集中在螺纹钢这方面。
    “目前钢材价格基本上都是倒挂的,主要是钢厂产品出厂价格高,而市场上的销售价格低。本身市场就不景气,出厂价格高了产品更难卖。”河北某钢材有限公司的销售经理杨先生认为,在价格倒挂的情况下,为保住客户, 赔钱也得卖,舍本保市场成为当前钢贸商的无奈选择。
    对于钢厂掌控价格话语权问题,杨先生分析说,一、两家销售企业不进货,对钢厂没有多大影响。你不卖他卖,你不进他进,市场上钢贸流通商的去留像流水,而钢厂就像铁打的营盘。
    在与钢厂的价格博弈中,流通商始终处于弱势,说是博弈,其实是不平等的战争,流通商只有缴械投降的份儿。
    就在参差不齐的流通商中,二级经销商、三级经销商的日子就更难过了。 “我们从一级经销商手里拿货,出库价比市场价还高,不但赚不了钱,干往里赔。”
    在流通商杨先生看来,钢材市场上流通商之间的 “大鱼吃小鱼”很正常。实力强的钢贸商,采购量大运货成本低,实力较弱的经销商成本高,杨先生举例说,比如大钢贸商进货3470元一吨,小钢贸商进货3500元一吨,中间差价30元,进价3470元的与钢厂出厂价持平了卖,钢厂虽然可以返还30元的利润,表面上看好像没有亏本销售,但实际上小钢贸商受到了价格冲击。杨先生解释说,因为钢厂发车皮运费相对便宜,量又大,而走汽运就贵多了, “比如从邯郸用汽车拉货到石家庄,每吨成本价格可能高达55、60元左右,而走铁路就便宜多了。”
    “市场出现价格倒挂,我们也就不进货了,除非是工地上要货,客户订了货以后直接到钢厂进货就行了。目前存放在市场上的这点货也只是表面上的,实际上库里没有一点库存,就是为了达到 ‘零风险’”。
3
成因剖析:
“就是数字游戏”
    所谓“价格倒挂”,就是指二级经销商、三级经销商以及销售终端等下游商家的产品销售价格低于一级经销商的正常出库价,甚至低于厂家的最低出厂价。那么,钢材价格倒挂现象到底是怎么形成的?其中究竟隐藏着什么样玄机?本报记者进行了探析。
    “价格倒挂其实就是一种数字上的游戏。”河北某物资公司一位不愿公开身份的负责人在与记者交流时语出惊人。
    这位负责人说,钢材价格倒挂的形成是由于前期落价的时候,钢厂不愿意看到价格下落的现状,考虑到维护市场价格秩序,通常采取顶住价格波动的保守做法,对于钢厂来说,市场价格调的越慢亏损的就越少。他举例说,钢厂生产一吨产品加上生产成本等各种费用3500元,但市场价才卖3000元,那样价格就形成了倒挂。“为了拉抬市场价格,钢厂有时故意抬高出厂价,这是钢厂应对市场的一个策略。”
    这位负责人告诉记者,上述出厂价只是倒挂的一种说法,另外还有挂牌价。他说:“挂牌价格主要是相对于代理商和协议户而言的,就是为了使代理商和协议户有一个心理上的支撑。”
    外来户到钢厂采购的时候,按出厂价买货,而实际上协议户享受的却是挂牌价的待遇。厂家在挂牌价下设了多个点,比如230或者300元,让利于协议户,然后协议户平价卖出或者低于钢厂的价格销售,保本或微利。“钢厂在支撑协议户的销售价格,既让协议户挣到钱,而钢厂也没有亏损,这其实就是一种数字上的游戏。”一钢厂协议户李经理对记者说。
    这位负责人介绍,对于价格倒挂的问题,实际上是钢厂故意制造的某些现象。“对于钢厂随时都可以调价,今天该涨的涨了,明天该落的也落了,铁矿石是多少钱一吨,生产成本又是多少,钢厂随行就市在卖,但是这样就给钢厂和经销商带来了麻烦,也给代理商造成了影响。”
    对于流通商的说法,钢铁生产企业也表达了自己的看法,“在价格倒挂的情况下,流通商生意不好做,不赚钱时心态不好,埋怨心理肯定是有的。当然,短时间的价格倒挂,可能让贸易商遭受了一定的损失,但长时间的损失是不会有的,因为钢厂对他们都有补贴和价格追溯,在价格上设置了一个‘止亏阀’。”一钢铁生产企业销售处负责人如是说。
    据记者了解,目前钢厂在价格倒挂形势下给贸易商提供的通行保护政策就是“追补保值”。但是专家指出,这是钢厂和贸易商都不对稳定市场价格承担责任的价格政策,从市场形成机制上看,虽然维护了一些钢厂的合同关系,但对贸易商来说可能起不到多大的实际意义。因为贸易商关注的是市场销量和市场风险躲避,追补保值的结果可能会进一步加快销量减少和价格下滑的不良趋势。
4
破解对策:
对局中人“道法自然”
    钢厂和贸易商这对局中人,一直以来既是冤家,也是一对亲家。钢厂生产的产品离不开贸易商去销售,而贸易商订购产品也需要钢厂给予一定的优惠待遇。因此,长期以来厂商之间无形中形成了许多心照不宣的交易“潜规则”,同时又为了定价权各自暗中博弈,若即若离。然而,在这场“拉锯战”的背后,却隐藏着更大的操纵者——市场。
    拿具国内钢价风向标之称的钢铁第一巨头宝钢为例,去年在市场动荡不定的形势下,频繁调整价格策略,将惯用的季度定价调整为季度定价与月度定价相结合,因此出现了调价的“反复无常”。去年8月下旬,在经历了连续上涨的钢价走势后,宝钢开始下调钢材价格,宣布在10月份每吨下调普冷、轧硬卷等产品价格200~300元;年后,宝钢又上调2月份的钢价,每吨上调热轧产品价格100~200元、冷轧产品300元,其他产品也有不同程度的上调;近日,宝钢又再次下调6月份主要产品价格,将硅钢、低碳热卷等产品每吨下调200~300元。针对这种现象,业内分析人士认为,宝钢调价主要是因为看到了市场形势,顺势提拉价,不光为了减亏,同时也是为了稳定 “军心”。
    然而,对于 “宝钢们”的调价,贸易商充满疑惑: “钢厂调价很少考虑我们的处境,在市场行情不好的情况下,我们只能选择少进货、不进货或者转行去规避风险。”一位销售商说。
    “但是,钢厂的做法并不能对市场价格起到支撑和调节作用。”业内人士说,当钢厂的出厂价与市场实际销售价倒挂时,贸易商们往往会选择先抛货保生存,因此价格仍然还会下滑。价格下滑,钢厂就要面临回落风险,一些钢厂只能通过制定高于市场价格的出厂价,试图通过人为手段来实现价格的上涨。
    “价格的倒挂直接影响了钢厂的销售情况。”据来自钢厂的有关人员反映,市场需求减少,贸易商为规避风险,向钢厂少订货或不订货。 由于钢厂的生产是按订单式生产,这样就对钢厂生产和销售都产生了影响。此外,由于钢材价格较高,经销商的付款发生困难,对销量也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商家不向钢厂直接订货,厂家无法及时收到货款,资金周转也就成了问题。 “销售链断裂了,产品销量势必受到影响。”
    看来,钢厂和贸易商博弈,最终谁也不会成为这场赌局的赢家,因为真正的操纵者是市场。
    因此,作为钢厂就应当根据市场行情,在保护自己利益的同时,也应保护贸易商的合法利益。业内人士一直提醒,钢厂和贸易商应该结成利益共同体,共同研究市场,把握行情,加强服务,制定合理的定价机制,共同维护钢材产品的生产和销售平衡,实现钢厂与贸易商的合作共赢。
    而当前政府的宏观调控,也是借“政策之渠”引 “市场之水”,培育和开拓市场需求, “政府的宏观调控,就是借助政府的有形之手调节市场无形之手 ”,看来, “道 法自然”、遵循市场规律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
点评此文章 / 写评论得积分!+ 我要点评
  • 暂无评论 + 登录后点评
  •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访问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