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建设现代产业体系的决定
2009-5-16 0:57:00 来源:网络 编辑:56885 关注度:摘要:... ...
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省委省政府关于争当实践科学发展观排头兵的战略部署,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全面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推动实现汕头全面振兴和崛起,结合实际,特就加快建设汕头现代产业体系作如下决定。
一、加快建设汕头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意义
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是党的十七大作出的战略部署。《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建设现代产业体系的决定》(简称《决定》)明确提出“现代产业体系是以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低能耗、低污染、自主创新能力强的有机产业群为核心,以技术、人才、资本、信息等高效运转的产业辅助系统为支撑,以环境优美、基础设施完备、社会保障有力、市场秩序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为依托,并具有创新性、开放性、融合性、集聚性和可持续性特征的新型产业体系。”(一)建设现代产业体系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省《决定》精神,在更高层次上解放思想,推动汕头科学发展的现实要求。有利于进一步发挥经济特区在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的排头兵作用,形成以科技进步和体制机制创新为基础的新竞争优势;有利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由规模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和环境友好型转变,实现协调发展、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二)建设现代产业体系是顺应国际产业发展的普遍规律,正确应对全球产业、资本、技术转移和区域合作进程不断加快的迫切需要。有利于充分发挥汕头的地缘区位优势和侨乡优势,强化与港澳的紧密合作及与海峡西岸地区的经济协作,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有利于强化提升区域性中心城市的聚集、辐射、带动和服务功能,形成优势互补、错位发展、共生多赢的区域协作发展格局。(三)建设现代产业体系是化解汕头经济发展中资本、资源、环境制约及体制性障碍,实现产业升级发展的必由之路。有利于进一步促进三次产业的协调发展,加快形成适度重型化、高级化的产业体系;有利于加快构筑区域交通航运中心、新型工业中心、综合服务中心和科教文化中心,增强城市的综合竞争力。是实现“十年大发展”规划纲要的延伸、深化和完善。
二、建设汕头现代产业体系的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省委十届三次全会和市委九届五次、六次全会精神,以新一轮思想大解放为引领,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着力体制、机制、管理和科技创新,用世界的眼光、战略的思维,主动融入珠三角地区、粤港澳紧密合作和海峡西岸经济区,加快转变产业发展方式,优化环境,扬长补短,汇聚资本,建设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先进制造业和综合服务业双轮驱动、协调发展的主体产业群,构筑高集聚、强辐射的现代产业载体,营造环境优美、基础设施完备、社会保障有力、市场秩序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形成充分彰显经济特区、港口、侨乡综合优势的现代产业体系,推动实现汕头全面振兴和崛起。(二)发展目标。
顺应经济知识化、全球化和消费需求升级趋势,充分发挥经济特区及科技、人才基础相对雄厚的优势,主动承接先进发达国家(地区)的产业转移,推动粤东协调共赢发展,落实粤港澳紧密合作,加强与闽西南、赣东南区域合作。依托大港口,发展大工业、大服务,促进大流通。到2012年,三次产业结构趋于合理,先进制造业规模壮大,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农业综合效益明显提高,产业竞争力明显增强,服务业增加值占全市GDP的比重达46%,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25%,单位生产总值能源消耗、生产安全指标和产品质量总体水平保持在省内地级以上城市先进水平。
到2020年,现代服务业成为主导产业,服务业增加值占全市GDP的比重达56%。以现代化深水大港为突出特征的海洋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大工业、大交通、大流通、大服务、大文化协调发展,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先进制造业、临港工业为主体,园区经济为支撑,高度集群、特色鲜明、竞争力强的新型工业体系;现代物流、金融服务、商务会展、信息咨询、科技服务、文化创意、旅游休闲、社区服务等服务业和总部经济快速发展,形成门类齐全、功能完善的综合服务业体系;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高,建成富有亚热带海滨特色的现代效益农业基地。建成富有创新性、开放性、融合性、市场适应性和可持续性特征,服务海峡西岸经济区、面向台港澳与东南亚,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三)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创新和扩大开放。充分发挥经济特区先行先试功能,以改革创新推动科学发展,以体制机制创新化解产业发展的瓶颈,激发要素资源的活力。以世界眼光和战略思维谋划产业的开放,以开放引导要素资源的汇聚配置,充分利用国际国内资源、资本、市场,不断增强产业的综合竞争力。———坚持自主创新和引进集聚。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产业结构的中心环节,集聚各类科技资源,加强科技平台建设,大力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用世界眼光谋划、发展对外科技合作,创新产学研合作和“招科引智”等机制,提升集聚配置国内外创新资源的效率,增强自主创新对建设现代产业体系的支撑引领作用。———坚持产业融合和双轮驱动。坚定走汕头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促进现代信息技术、服务业与工业融合互动,加快信息技术对传统优势产业的改造提升。加快培育和完善产业前期研发、中期管理和后期营销服务体系,实现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新兴产业和传统优势产业“双轮驱动”。———坚持市场配置和政府引导。遵循产业发展基本规律,充分发挥政府在推进现代产业体系建设中的统筹引导作用、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和企业的主体作用。加强规划引导和政策扶持,科学把握产业升级方向与节奏,优化对市场资源流动的调控和引导,实现政府主导、市场基础和企业主体“三力融汇”推动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坚持资源集聚和可持续发展。按照“四规合一”的原则,科学谋划现代产业发展区划和重点,引导各类要素向特定功能区、产业园区和专业镇集聚,促进产业链上下游相互配套、专业分工合理高效。高度重视产业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制定全面严格的产业准入标准体系,规范产业准入门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特征明显、可持续的现代产业发展体系。
三、构筑汕头现代产业体系的主体框架(一)构筑新型工业体系。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兴制造业,改造提升优势传统产业,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构筑高新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为先导,临港工业为龙头,以传统优势工业为基础,园区为载体,特色鲜明、高效集群、竞争力较强的新型工业体系,实现工业经济对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和粤东城镇群中心的强力支撑。1、致力发展临港工业。充分发挥现代化大港口优势,大力发展石化、能源、装备制造、船舶修造、海洋工程装备等战略性产业,扩展完善产业链,实现工业适度重型化,提升工业集聚辐射功能。争取以实施大型苯乙烯项目为切入点,推动现有的PS、EPS扩产,规划建设聚苯乙烯、ABS、AS等乙烯系列树脂项目,建设南区石化区,延长石化产业链,构筑粤东沿海石化基地。加快华能海门电厂、粤东煤炭中转基地等项目建设;加快海洋新能源技术研究开发,支持南澳、潮南开发利用风能、潮汐能、波浪能等新能源,构筑粤东沿海能源基地。2、着力构筑装备制造业。在发展壮大印刷包装机械、食品加工机械、塑料机械、输配电设备、医疗器械等现有装备制造业的基础上,积极发展风能发电设备制造等大型项目,力争在精密机械、大型石化设备、重型建筑机械等领域实现突破;引导船舶修造企业整合资源、优势互补、引进资本技术,发展轻型特种船舶制造业;实施海水利用示范工程,推进海水淡化技术装备生产基地建设;逐步发展形成特色鲜明、竞争力强的新兴装备制造业基地。3、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大力引进、开发、应用高新技术,以开发利用信息技术、光机电一体化、生物技术、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为重点,积极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工业,鼓励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工程、环保与资源综合利用等新兴产业,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化,带动全市产业优化升级。电子信息产业重点发展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高密度印制线路板设计和制造、软件等产业,形成信息产业群;生物医药产业重点发展海洋药物、现代中药、新型疫苗等生物医药产业。4、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广泛运用现代电子信息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和现代管理方式,推动化工塑料、机械装备、纺织服装、工艺玩具、食品医药、印刷包装、音像制品等传统优势产业升级扩张。引导优势企业加强科学管理,以市场、品牌、资本、专利为纽带,组建大型企业集团,增强支柱行业、骨干企业群体的综合竞争力;引导、鼓励中小型企业向“特、精、优、专”发展和加强协作配套,实现集聚发展,提升自主参与国内外经贸合作的能力。(二)构筑现代服务业体系。以现代化大港口为依托,综合运输体系为支撑,积极承接国际服务业转移,大力发展生产服务业,加快传统服务业升级扩张,提升扩展生活服务业,致力打造与国际接轨、门类齐全、功能完善,服务周边、面向世界的区域性综合服务体系,全面提升现代化港口城市、区域性中心城市的综合服务功能,建成东南沿海最宜创业、居住和旅游的城市。1、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依托现代化深水大港为主枢纽的综合运输体系,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商贸会展业;大力发展技术研发、工程咨询、投融资顾问、创意设计等先导型产业,促进金融、法律、会计、资产评估、管理咨询、中介服务等商务服务业快速、高效、优质发展;积极发展服务外包;大力发展总部经济,提高总部机构业务与我市产业的融合度。重点规划建设多元化、多功能、多层次的区域性金融服务中心、资本运营中心、现代物流中心、创意研发中心、特色会展名城。2、改造提升生活性服务业。运用电子信息技术改造优化传统服务业,推动产业信息化、信息网络化和网络大众化。以建设宜居城市、吸引高层次人才集聚为目标,大力发展能有效引导消费、促进社会转型的非义务教育、文化体育、旅游休闲、医疗保健、新闻出版等“资密型”服务业。积极发展连锁、超市、代理、配送、网上销售,建设具有汕头特色的区域性商业网络。完善邮电通信、交通运输、供电供水、社区服务等基础性服务业。积极协调发展保障性住宅和普通商品住宅,扩大房地产有效需求。全面提高服务业发展层次和技术含量,增强为人民生活质量提高、消费方式多样化的服务功能。(三)大力发展现代效益农业。以提高综合生产能力、提高效益、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发展面向国内外市场,优质高产高效,区域特色鲜明,服务现代城市生活的生态型效益农业产业。以建设现代农业园区、加快城乡林业发展、海洋渔业资源合理利用和治理保护为重点,加快发展五大优势农业区和产业带,着力促进具有区域比较优势的蔬菜水果、水产、畜牧、花卉、食用菌等特色产业升级扩张,因地制宜大力发展设施、生态、观光农业,满足现代城市生活多样化需求,实现农业资源的节约、高效和循环利用。加快海洋活性物质创新药和新一代海洋功能食品研发,促进海洋生物医药加工制造业发展。(四)加快建设基础设施支撑体系。全力推进港口建设,加快建设一批大型化、专业化泊位,打造现代化集装箱运输系统和能源运输系统,把汕头港建成综合性、多功能、现代化的东南沿海深水大港;抓紧建设以“二纵三环九射”为主骨架的干线公路网络,加快推动汕揭梅高速公路汕头段、汕头至揭西高速公路、揭东至惠来高速公路汕头段、潮州至惠州高速公路汕头段建设,推动粤东基础设施一体化的建设;积极配合推进厦深铁路汕头段和汕头站双向联络线的建设,大力推动阜鹰汕铁路项目上马建设,加快规划建设广澳港区疏港铁路,拓展经济腹地,全面提升港口物流集疏辐射能力。加快发展市域公共交通网,适时规划发展市域轻轨交通,实现市域交通网络化。加快建设、完善与粤东能源基地配套的市域骨干输变电网与城乡配电网和覆盖市域城乡、通达国内国际、大容量、高速率、立体化、多媒体的基础通信网络。加快规划建设以汕头大围达标加固工程为重点的水利、水源和城乡防灾减灾基础设施体系。(五)强化现代产业发展功能区划。1、划分现代产业功能区。根据市域自然资源禀赋、环境承载能力、发展现状和发展潜力,依照省主体功能区规划的分类原则,划分优化发展区、重点发展区、生态发展区和限制开发区等四类产业发展功能区。———优化发展区域。包括中心城区的金平、龙湖区和澄海、潮阳、潮南区的区治所在地,国土开发密度已经较高、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开始减弱的区域。要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提高产业发展层次,严格限制发展低水平、占地多,消耗高、有污染的加工业,科学规划人口、经济与自然的空间比例,合理划定区域内的经济中心、产业聚集区、基础设施网络和绿色空间。———重点发展区域。包括工业经济带、东部城市经济带(新东区)、产业转移园和濠江新城区、省级中心镇及技术创新专业镇的镇区规划区等资源环境承载力较好,具备较强的集聚经济和人口能力的区域。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推进特色产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与综合服务功能塑造,增强吸纳资金、技术、产业和人口集聚的能力,在保护环境、提高效益的前提下,加大开发力度,引导人口和产业的集聚,逐步发展成为支撑全市经济发展和人口集聚的重要载体。———生态发展区域。包括生态经济带、南澳岛、潮阳小北山、潮南大南山等区域,按照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区域协调发展的思路,充分兼顾发展经济和保护生态环境,适当控制城镇建设和工业发展规模,加强生态环境建设,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限制与禁止开发区域。依法设立的海洋、资源、湿地、动物、文物、地质、基本农田等保护区,以及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等的生态环境敏感区域,必须依据法律法规实施强制性保护,严禁不符合保护区功能定位的开发建设活动。适当开发生态农业、观光农业、森林生态旅游和文化历史旅游。2、明晰产业发展定位。在产业发展功能区划的基础上,明晰各区域产业发展重点和目标,逐步形成主体功能清晰、发展导向明确、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区域之间分工合理的有序发展格局。———中心城区北区:重点加快现代化港口城市整体形象塑造,积极推进“退二进三”和现有工业区二次改造;发展壮大电子信息、机械装备、印刷包装、生物医药等先进制造业,大力发展光机电一体化、新材料、环保产品、电动汽车等高新技术产业和生态效益、设施农业;加快发展现代物流、金融信息、商务会展、信息咨询、教育文化、医疗保健、旅游休闲、社区服务等服务业;全面提升经济金融中心、商务贸易中心、管理服务中心和对外开放中心功能。———中心城区南区:重点发展能源、石化等临港工业和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新型材料等先进制造业,大力发展临港仓储物流业、商务会展业、职业教育产业、海滨旅游及体育休闲、现代效益农业,形成临港产业基地和区域港口物流集散中心、商务会展中心、职业教育中心、海滨旅游与体育休闲产业集聚区。———澄海组团:充分发挥“中国玩具礼品城”、“中国工艺毛衫名城”品牌优势,重点发展玩具礼品、纺织服装、塑胶制品、精细化工、新型材料等特色产业和生态效益、设施农业,建成国内外知名的玩具礼品、工艺毛衫生产交易中心、华侨文化观光旅游度假区。———潮阳组团:以海门港区为依托,大力发展临港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壮大纺织服装、音像制品、塑料制品、文具纸品、机电设备、食品加工和循环经济、特色农业,配套发展特色专业市场、物流业,建成国内外知名的纺织服装与音像制品生产交易中心、海门粤东能源基地、国家中心渔港经济区和贵屿废旧电子电器循环利用基地。———潮南组团:以规划建设珠三角产业转移园区为重点,以国道324线和陈沙公路为两大发展轴,大力发展纺织服装、精细化工、塑料文具、电子信息、机械装备、食品加工,配套发展特色专业市场和物流业,建成国内外知名的特色轻工产品生产交易中心。———南澳海岛可持续发展试验区:发挥海洋优势和对台优势,加快国家一类口岸的综合功能开发。重点发展海洋产业、风能综合利用、船舶修造业和对台经贸;建成国家级“AAAAA”旅游区、国家清洁能源基地和生态岛。
四、建设汕头现代产业体系的主要载体(一)建设三大经济带为主轴的现代城市和产业发展载体
以世界眼光和战略思维,高起点、高标准规划建设东部城市经济带、工业经济带和生态经济带,打造规模化、集约化、带动力强的城市和产业发展载体。贯通东连潮州(饶平)、西接揭阳(惠来)汕尾(陆丰)的粤东沿海经济带,沿韩江、榕江、练江三角洲向流域纵深区域延伸,构建以汕头中心城区为核心的大潮汕都市圈,形成区域经济、文化、信息中心和综合交通枢纽,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业发展中心。———东部城市经济带要建成世界有名、国内一流的最宜创业、最宜居住的生态型滨海新城。加快实施韩江外砂新溪河口综合整治,以海堤建设为重点,堤路结合建设百年一遇的防洪(潮)大堤、高标准的市政大道;利用围内滩涂造地近20平方公里,提升外砂、新溪片区80平方公里土地集聚承载资本、人口潜力。重点发展金融、商务、旅游、文化等现代服务业和高尚住宅区,培育高新技术研发中心和总部经济,建设城市高端商务区和商贸会展中心。适时规划实施澄海六合围、培隆围滩涂造地工程,进一步向海洋要资源、要空间、要潜力,实现东部城市经济带向澄海盐鸿延伸,实现城市东扩和由内海湾型向具有内外海湾特色的滨海城市转变。———工业经济带要建成布局合理、设施完善、要素集聚、产业配套、环境优美的现代化滨海工业新城。依托广澳港区、海门港区和保税区,适时实施濠江后江湾、潮南海门湾造地工程,扩大临港产业发展空间。采取“带中有园,园中有区”的布局结构,整合沿线的濠江石化园区、潮阳经济开发试验区和潮南产业转移园等各类工业园区,高起点、高标准规划建设高新区南片区。重点发展临港石化工业、能源工业、造船工业、装备制造业、电子信息、海洋产业和现代物流业,配套发展金融、商贸、住宅和生产性服务业。把工业经济带建设成为临港工业和装备制造业的重要基地,成为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基地,成为承接产业转移和招商引资的重要载体。———生态经济带要建成生态经济走廊。从北山湾经南滨路西延,沿榕江南岸延伸,呼应牛田洋周边区域汕头大学科技园区。重点加快规划建设苏埃过海隧道、南滨大型会展中心、粤东高级技工学校、汕头数码科技港,扩建汕头职业技术学院等,带动南滨商务区新城市组团开发。重点发展旅游休闲、教育培训、商务会展和高新技术等职业教育、商务会展、创意产业、旅游度假和环保产业、高新技术产业、观光农业、设施养殖等生态型产业、建成石风景名胜区、北山湾职业教育产业园区、南滨商务会展组团、牛田洋创意产业与生态农业聚集区为主体的现代化滨水景观带和生态产业带。(二)发展壮大以工业经济带为主轴的园区产业带
积极落实和运用省“双转移”政策,加快实施《汕头市产业转移园区规划》,以产业结构优化、功能布局合理、基础设施和生活服务体系上水平为导向,加快建设省示范性产业转移园,全面整合资源,建成特色鲜明、布局合理、有规模、有效益、集聚效应明显的大型产业转移园;加快规划建设区级产业转移园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结合旧村镇、工业区二次改造,依托技术创新专业镇规划建设特色工业区;全面推行工业投资项目进园区,加快产业资本向工业经济带和各级各类园区集聚,形成专业化、多类型产业集群,增强园区集聚资本功能和产业辐射带动作用。积极规划建设汕头高新区南片区(潮南片)、国际华商投资产业园(南山湾)、台商投资区(濠江、潮阳)、南区石化工业区(河浦大道以西、深汕高速公路以北)。形成以工业经济带为主轴,汕头高新区、保税区和产业转移园为主体,镇(村)特色工业区为基础,集约化生产、规模化经营、集群化发展,产品流、商流、信息流良性互动、高效集聚的园区经济新格局。(三)建设以广澳港区为主枢纽的区域物流圈
充分发挥以广澳港区为主枢纽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功能,加快构筑基于汕头港的港口现代物流基地和服务玩具、纺织、机械、化工、食品等优势产业的特色物流园区、物流市场与配套的交易市场平台、企业物流平台、准时运输系统、社区配送系统。重点规划建设广澳(保税区)、珠池港前、铁路北货站三个大型综合物流(保税)园区和西交、澄海、潮南三个次大型综合物流园区,依托特色产业集聚区和交通枢纽规划建设若干国内外知名的特色商品专业市场;引进国际物流企业和先进技术及装备,加快物流资源整合利用,发展若干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大型物流集团和第三方物流公司。积极推动广澳深水港与汕头保税区的区港联动,建设综合型保税区;提升港口对外开放度,积极拓展对台航运,争取向保税港区发展。大力发展对台贸易,争取尽快在中心城区设立汕头台湾农产品交易中心和对台小额商品交易市场,建成台湾商品总汇。发挥国内外潮商网络优势,积极引进国际知名商业流通企业,扶持一批本地商业名店做大做强;创新商业发展模式,规划建设一批特色商业街(区),依托11街区和南滨片区建设大型商业中心。到2012年,初步建成在全国具有重要影响的中小企业物流服务节点和面向台港澳及东南亚、服务海峡西岸经济区的现代物流基地。(四)大力打造“创意汕头”
加大政府扶持力度,整合科技资源,支持建设以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创建的技术战略联盟实体;加快发展以“京粤博士后汕头科技开发基地”、“留学人员和博士后创业园”为纽带的高新技术开发应用网络和以汕头大学、国内外高校、科研机构为技术支撑的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服务网络,建设若干具有行业竞争优势的国家级和省级产品检验检测中心、工程技术研究开发院和公共实验室、全市联网精密仪器设备协作测试服务中心;鼓励支柱行业、重点企业创建行业(企业)工程技术开发中心,发展壮大我市国家级、省级工程技术开发中心群体,全面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根据产业园区和行业技术创新的要求,加快建设装备制造、工艺玩具、纺织服装、海洋科技、中药现代化等产业技术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和专利技术、工业设计服务平台、中小企业服务平台。结合工业经济带、产业转移园的规划建设和老工业区二次改造,以延伸重点产业链为切入点,加快发展、完善生产前期研发、设计,中期管理、融资和后期物流配送、市场销售、售后服务、信息反馈等服务环节,推动上中下游产业互动发展,在更高层次上实现服务业与新型工业融合、良性互动。以三大经济带为主轴,以建设创新资源高度集聚、体系完善、水平领先的科技园,城市功能完善、形态优美、管理先进的新城区和环境良好、生活优越、法制健全、社会和谐的国际化新社区为目标,重点规划“龙虎滩国际科技园”、“牛田洋国际创意社区”,积极引进战略性投资机构进行开发建设,吸引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国内大型企业集团总部以及国内外大中型企业的研发、投资、财务和营销总部入驻,营造东南沿海“总部经济之都”。(五)做强做大“品牌汕头”
致力塑造品牌城市形象,发挥“中国品牌经济城市”的综合优势,加快优势产业集群升级示范区建设,做强做大澄海“中国玩具礼品城”、“中国工艺毛衫名城”,潮阳“中国针织内衣名镇”、“中华毛衫名镇”、“中国内衣名镇”,潮南“中国家居服装名镇”、“中国针织名镇”等区域性品牌,积极创建“国家印刷包装名城”和国家火炬计划光机电、轻工机械装备、输配电设备等特色产业基地。重点扶持、培育一批带动能力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有较高市场占有率的名牌(优势)产品和龙头企业,壮大拥有中国驰名商标、中国名牌产品、国家出口名牌、国家免检产品、广东省著名商标、广东省名牌产品、广东出口名牌、企业群体,形成一批产业名镇、商品名城;积极推动以注册集体商标为载体,创建区域国际品牌。重点规划建设南区、东部新区大型会展中心,依托特色优势产业,以中国澄海国际玩具礼品博览会等专业展会为基础,积极发展与国内外知名展览公司的合作,加快发展专业化、国际化为主的特色会展业。争取举办中国国际产品博览会暨中国进口商品展览会,积极创办“海峡两岸经济发展论坛暨投资贸易洽谈会”、“国际华商博览会”等经济技术交流平台,拓展汕头对外开放与合作空间,全面提升“中国品牌经济城市”综合竞争力。(六)加快建设“数字汕头”
积极参与“数字广东”建设,全面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加快建设覆盖市、区、镇各级政府标准统一、功能完善、互联互通、信息共享、安全可靠、可扩展的电子政务平台和全市域数字地理信息系统,为城市发展、社会生活提供便捷高效的行政服务和精确的数字地理信息服务。积极引导扶持投资咨询、工程设计、工程监理、技术服务、法律援助、物业管理等中介咨询服务业走信息化道路,积极开展电子商务、远程教育、远程医疗等电子信息服务业,鼓励社会信息咨询服务机构向产业化、网络化、国际化方向发展,形成以汕头为中心,功能齐全、服务高效的区域性信息网络。加快推进产业信息化,组织实施一批企业信息化示范工程。推动产品开发、设计与创新的信息化,加强生产装备自动化技术的推广与应用,在企业推行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计算机辅助制造(CAM)系统。在规模以上企业推进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MIS)、制造资源计划(MRPII)、业务流程重组(BPR)和企业资源规划(ERP)等技术应用,将信息化渗透到生产、销售、管理全过程。(七)构筑富有侨乡特色的生态型海滨旅游名城
积极推进省市共建“汕头滨海生态旅游示范区”,充分发挥潮汕文化和人文、历史、自然景观、现代化港口城市景观的综合优势,加快建设和完善旅游基础设施。以创建国家级“AAAAA”旅游区为目标,加快南澳岛、石风景名胜区、龙虎滩旅游度假区等旅游区功能开发,精心构筑融山、水、桥、过海隧道和现代化城市景观于一体的环汕头湾城市核心带。到2012年,建成一批功能完善、各具特色的国家级、省级旅游区。加快区域旅游资源整合,重点发展具有潮、侨、海、岛、食等特色的潮汕文化游、滨海度假和体育休闲游、美食游、生态游、革命教育游等特色旅游产品。积极参与国际旅游市场竞争,发展区域性旅游协作,提高旅游管理和服务水平。打造汕头为中心的粤东、闽西南、赣东南区域性旅游网络,以高品位和高质量的旅游产品集聚国内外人流,引导信息流、资金流和物流。到2016年汕头成为融汇潮汕侨乡文史特色、现代化港口城市风貌和亚热带海滨风光的东南沿海旅游名城。(八)建设现代潮汕文化教育名城
在着力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化和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同时,加快北山湾教育园区规划建设,积极营造和发挥人力资源优势。优化整合资源,做大做优市属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和技工学校,科学布局区县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推动职业教育升级扩张。到2012年,建成省级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3所,省级以上重点中等职业学校达到18所,省级实训中心8个。积极发展高等教育和成人教育,培养高等次人才。
创造条件引进国内外知名高校落户汕头办学,重点支持办好汕头大学、汕头职业技术学院和粤东高级技工学校、汕头高级技工学校。汕头大学成为综合实力居国内同类学校前列的研究型综合大学,汕大医学院成为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综合性医学院,汕头职业技术学院成为集文、理、工、技术、教师教育为一体的省级重点高等职业技术学院。
加强文化产业政策导向,积极有效地开发潮汕文化资源,促进文化产业发展,拓展对外文化交流与合作,办好汕头国际潮剧节等特色文艺会展,打造具有浓郁特色的现代潮汕文化品牌。推动文化与经济的融合,鼓励、扶持文化制造业、文化商贸业、文化旅游业、演艺娱乐业、文化服务业的发展。重点建设国家级音像制品生产基地、动漫创作产业基地和印刷、文具等文化产业基地,努力培育在国内外具有较高知名度和影响力的文化企业、产业集团,建立特色鲜明、机制灵活、与国际接轨的文化产业体系。
五、主要措施(一)强化规划管理和产业政策引导。全面实施《汕头市“十年大发展”战略规划纲要》,抓紧组织修编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形成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为依据,城乡规划及土地利用规划为支撑的空间规划体系。按照产业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规划与城乡规划、土地利用规划、海洋功能区规划协调统一的原则,制订实施《汕头市加快建设现代产业体系与重大项目规划》等专项规划和区县规划,把总体规划的主要发展目标、重大项目,在特定区域、领域予以细化和落实。
结合实施省主体功能区规划,制定实施区域差别化发展产业政策,严格按照规划确定的原则、范围和标准,统筹安排建设项目,提高重大产业带动效应,培育优势产业链。制定鼓励发展技术和资金密集型产业政策,提高劳动密集型产业准入标准,限制人均投资强度低于标准的新建和扩建项目进入。完善产业政策导向机制,强化产业政策执行力,提高土地投资强度、产出效率,确保资源集约高效开发利用。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大力推进循环经济发展,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完善节能减排的统计、监测和评价体系,落实节能减排问责制和“一票否决制”。加快推进旧城镇、旧厂房、旧村居改造,优化用地布局,节约集约土地,建设节约集约用地示范市。(二)强化体制机制创新。继续发挥经济特区在改革开放、自主创新和现代化建设中的窗口、试验田和示范区作用。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规范行政审批行为,加强审批管理,减少审批环节,简化审批手续,改进审批方式,提高审批效率;积极培育、规范行业协会和中介机构,发挥行业协会和中介机构的作用。深化投资体制改革,健全市场准入制度,进一步落实企业投资决策权,提高企业综合竞争力;完善政府投资项目决策机制和审批管理制度,抓紧制订实施《汕头市政府投资项目管理规定》、《汕头市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暂行办法》等投资项目管理文件。稳步实行政府投资非经营性项目代建制,积极推行预选承包商制度。进一步完善公共产品、公共服务和稀缺资源的价格形成机制。强化市政公共产品的成本核算,合理确定价格及投资回报。(三)强力推动自主创新和标准化建设。全面落实国家、省及市鼓励自主创新的政策措施,激发各类社会主体的创新活力;充分利用国内外各种创新资源,促进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以及业态创新。积极运用高科技手段和信息化手段,促进管理理念和管理手段创新,提高管理效率。加快完善鼓励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法制保障、政策体系、激励机制和市场环境。加大对自主创新的投入和人才储备。坚持原始性创新、集成创新和消化吸收再创新相结合,加大对关键、共性技术开发的支持力度,集中力量突破重点领域核心技术,加速自主创新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积极实施技术标准战略,健全知识产权保护体系,优化创新环境,争创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引导企业做好质量体系认证、商标注册、专利申请,广泛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家标准组织生产。鼓励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提升为行业、国家标准。大力推介名牌产品,积极培育发展行业协会、商会,发挥民间组织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服务促进作用。(四)多渠道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在继续安排和用好“汕头市产业发展引导资金”和市级各项专项资金的基础上,对市级中小企业信用担保风险补偿资金、产业转移园建设资金、实施名牌奖励资金、外贸扶持资金、企业技贷贴息资金、引进外商投资生产型企业奖励等专项资金进行整合使用,重点引导投向以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核心的高端产业,支持关系产业全局的关键领域、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领头项目。加大战略性产业项目的基础研究和招商引资工作,力求在引进重大战略性产业项目上有新突破。引导、鼓励优势企业争取利用国家、省优惠政策,扩大对自主创新和现代产业发展的投入,推动整个产业升级。积极探索建立国有资本参股的信用担保公司和信用担保风险补偿基金,扶持信用担保机构,做大做强信用担保市场。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鼓励中小企业在深圳中小板市场上市,扶持符合条件的大型企业(集团)进入境内外资本市场融资,通过股票上市、发行企业债券等多渠道筹措资金。加强公共资源使用管理,通过有偿使用筹措建设资金。(五)加强现代产业人才建设。建立和完善人才培养、引进和使用的新机制,营造有利于人才创业发展的环境。建立健全科学的人才评价、绩效考核、选拔任用、分配激励和保障制度,逐步形成促进各类人才创业和发展的长效机制。加强人才资源综合开发,努力建设精干、高效、廉洁的国家公务员队伍,开发数量众多、专业结构合理、掌握现代化科技、创新能力强的专业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队伍,造就懂经营、善管理、复合型的企业家队伍,培育富有务实创新能力的农村实用人才。加大“柔性”引进人才力度,以项目吸引、培育和留住人才,实现引进人才与引进“智力”、引进项目、资本的有机结合;积极争取利用省引进创新和科研团队计划、留学人员来粤创业计划、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人才集聚计划等“三大引才计划”,为加快建设现代产业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持。(六)加强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建立市发展现代产业联席会议制度,加强对建设现代产业体系工作的指导和协调,及时研究解决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各职能部门要加强协调配合,推动形成发展合力。尽快建立健全现代产业体系的统计指标、监测和评价体系,建立健全产业安全预警应急机制和政策实施反馈机制,优化产业发展的外部环境。各区县要结合实际,建立相应的工作制度和机制,指导、协调和推进本地区现代产业体系的发展。各有关部门要在全面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根据本决定,抓紧制定相关的实施意见,出台具体的配套政策措施。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