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金融助港澳台对抗金融风暴:寄予无限希望

2009-5-13 0:29:00 来源:网络 编辑:56885 关注度:
摘要:... ...
以金融开放对抗金融风暴: 
  CEPA七为何早产三个月?香港告急!
  《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补充协议六(以下简称CEPA七)9日在香港签署。在金融危机阴霾下,CEPA七将比往年提前3个月实施,以金融为重点,进一步扩大内地对香港开放,以帮助香港应对金融危机。
  同时,CEPA七落实《大珠三角发展纲要》,多个领域的开放措施在广东“先行先试”,促进粤港经贸合作。分析认为,虽然香港服务业进入广东,暂不能缓解珠三角企业出口下滑的压力,但可在贸易、物流等方面帮它们打开内销市场。
  以金融为重点 进一步扩大内地对港开放
  在CEPA及已有五个补充协议的基础上,CEPA七进一步扩大了内地对香港的开放,包括服务贸易开放、金融合作和专业领域资格互认三个方面的内容。原有服务贸易领域开放的内容进一步深化,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采取放宽市场准入条件、取消主体限制、放宽经营范围、简化审批程序等措施。
  CEPA七推出29项市场开放措施,涉及20个服务领域,涵盖了香港多个具有发展优势的重要行业,包括旅游、银行、证券、会展、法律、运输、创意产业等,其中,新增“研究和开发”、“铁路运输”两个领域。由此,使CPEA涵盖的服务领域总数由40个增至42个。
  CEPA七力撑香港港金融业,香港银行业和证券业成为较大受益者。根据以往的规定,一间银行必须在每个城市先有分行,才能开设支行。而新协议安排下,港资银行只要在广东省设立一间分行,就能在省内其它地方开设支行。新措施可助港资银行大大降低成本,设立更多支行,扩大存款基础,并方便珠三角港企处理资金往来。
  证券方面,新协议实施后,香港证券行可以在广东成立合资证券行,最多占三分之一股份。香港政府发言人指出,有关公司只能做投资咨询,不能买卖证券。但证券经纪业协会主席李耀新乐观预计,将来会允许买卖股票。
  此外,协议还表示将积极研究在内地引入港股组合ETF(交易所买卖基金),从而使内地居民可间接投资港股。
  签署提前3个月 助港应对金融危机
  此次CEPA七的签署及实施,比往年惯例整整提前了3个月。其原因,中国商务部副部长姜增伟说得很明白:“为支持香港应对金融危机。”
  姜增伟指出,CEPA七的签署,“配合了香港巩固国际金融、贸易、航运中心地位的发展和现代服务业的需求,将促进香港经济进一步稳定发展。”
  他介绍,为帮助香港业界更早地利用此次补充协议的优惠措施进入内地市场,经中央批准,CEPA七提前签署。并在今年10月1日开始实施。相较以往次年元旦生效的做法,提早了三个月。协议签署后,内地相关部门将抓紧时间,积极做好相关法律、法规的修订工作。
  对此,香港特首曾荫权表示,面对环球金融危机冲击,香港经济环境严峻。新的开放措施将成为促进两地经济发展的良方,也是双方迎抗金融海啸的重要出路。
  而CEPA七的内容也比往年更加凸显对香港的支持。曾荫权说,此次补充协议的内容相当充实,涵盖了香港多个具发展优势的重要行业,例如旅游、银行、证券、会展、法律、运输、创意产业等。
  落实大珠三角纲要 广东先行先试
  除帮助香港应对金融危机外,CEPA七的另一个“使命”是促进大珠三角融合,广东先行先试的领域大大扩大,深度上也有很大突破。
  姜增伟指出,根据国务院批复的《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协议提出广东省“先行先试”措施。目前在法律、会展、公用事业、电信、银行、证券、海运及铁路运输8领域,共采取9项在广东省“先行先试”的具体措施。在服务贸易20域采取的29体措施中,约1/3在广东“先行先试”。
  香港业界则如获甘露,纷表支持。香港工业总会的绝大多数会员企业在珠三角,该会主席陈镇仁认为,协议中的市场开放和便利投资措施,可为香港多个行业带来新商机。
  但是,上述措施除为香港经济带来好处外,广东会得到什么呢?对此,综合开发研究院(深圳)副院长郭万达告诉本报,目前广东企业也面临困境,但根由是出口订单萎缩,这一点,CEPA七帮不上忙。香港的服务业进入广东的意义,是活跃广东经济,并从长远来说,可以促进珠三角企业转型升级。虽然广东经济目前的重点不是转型升级而是保增长,但香港物流、法律等服务型企业的进入,仍能跟广东的生产型企业产生良性互动。
  香港工业总会副主席刘展灏告诉本报,虽然CEPA七的许多优惠措施不是针对生产型企业,但他相信可以在贸易、物流、法律等方面帮到珠三角港企,帮助他们打开内销及新兴市场。
  地理纵深
  CEPA已为香港经济带来明显效益
  在CEPA签署六年以来,这一安排已经为香港经济带来明显效益。
  香港特首曾荫权介绍,最新的初步评估显示,由2004至2008年间,CEPA服务贸易及“个人游”计划,已为香港居民创造了四万三千二百个职位:“个人游”计划下,访港的旅客带来累计逾580亿港元的额外消费。
  他说,同期,CEPA为香港的服务提供者在内地的业务带来约460亿港元收益,也为内地创造了49500个职位。
  此外,在香港出现首宗H1N1确诊个案后,广州港澳游报名人数同比下降约三成。
  因此,曾荫权对CEPA七寄予厚望,表示新的开放措施将会是促进两地经济发展的良方,也是双方迎抗金融海啸的重要出路。(南方都市报 黄湘源)
  内地将向澳门进一步开放金融服务市场  
  《内地与澳门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补充协议六》昨日在澳门签署。《补充协议六》在银行、证券等18个原有开放领域承诺基础上,进一步采取放宽市场准入条件、取消股比限制、放宽经营范围和经营地域、简化审批程序等措施,同时新增加研究和开发服务领域。
  经国务院批准,5月11日,商务部副部长姜增伟与澳门特区政府经济财政司司长谭伯源在澳门签署了《<内地与澳门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补充协议六》,该协议将于今年10月1日起正式实施。澳门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何厚铧、国务院港澳办副主任周波、中央驻澳联络办副主任高燕出席了签署仪式。
  《<安排>补充协议六》在《安排》及其五个补充协议的基础上,对澳门进一步扩大开放。在服务贸易方面,内地对澳门在19个领域,共采取28项具体措施,其中对法律、建筑、医疗、房地产、电信、银行、证券等18个领域在原有开放承诺基础上,进一步采取放宽市场准入条件、取消股比限制、放宽经营范围和经营地域、简化审批程序等措施,同时新增加研究和开发服务领域。
  据介绍,《CEPA补充协议六》在法律、会展、公用事业等领域采取了开放幅度较大的措施,配合了澳门经济适度多元发展的需要。
  加快发展海西经济区有助两岸共御金融危机  
  新华网 国务院常务会议最近讨论并原则通过《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此间业内人士认为,这一举措的出台,为两岸共御金融危机提供了助力。
  自2004年首次提出海峡西岸经济区概念以来,福建不断深化与台湾的各项交流合作,推动海峡西岸先行优势日益显现,为进一步加快两岸经贸合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2008年,福建省生产总值首次突破万亿元人民币大关;截至2009年1月,福建全省累计批准台资项目9743项(不含第三地转投资),合同台资203.36亿美元,实际到资142.7亿美元。
  厦门大学台湾研究中心副主任李非教授指出,经过多年的发展,福建已成为大陆承接台湾制造业转移的主要地区之一。闽台两地产业深度对接,基本形成台湾接单、福建生产,产品主要销往国际市场的分工格局。
  然而,自去年以来,金融海啸席卷全球,危及海峡两岸。由于国际需求的急剧萎缩,分处产业链不同环节的闽台业界共同遭遇困境。
  据统计,去年11月至今年1月,闽台贸易额连续3个月降幅超过四成。其中,今年1月,闽台贸易值仅为3.3亿美元,同比下降49.5%。
  在危机面前,闽台两地携手并进,迅速采取了抵御危机的一系列措施,显示出同舟共济的协作精神。
  今年2月,福建省经贸交流考察团赴台,带回了包括“台湾石化专区”在内的31个合作项目意向;从4月份开始,福建、台湾旅游业界又合作,联手开展了“百万游客海峡行”活动。
  事实上,包括4万亿经济刺激计划、家电下乡、电脑下乡在内的一系列积极政策,已给两岸企业带来了直接利好。
  此外,福建省还积极探索,帮助台资企业破解融资和转型升级难题。今年4月,福建省出台支持台资企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了25条具体措施,从融资、科技研发、权益保障等方面帮助台资企业转型升级,加大吸引台商投资力度。
  4月初,大陆首个“台资企业转型升级培训基地”在福建泉州成立。据泉州市科技局局长吴中培介绍,培训基地成立后,将邀请海峡两岸的科技专家、企业管理专家对台商进行辅导,“努力建立海峡两岸常态化的科技交流与产业交流机制”。
  台资企业森义机械有限公司16年前到福建投资,今年森义公司决定加大人才招募力度,在大陆铺设更发达的销售网络。公司业务部经理田健雄说:“4万亿刺激计划等积极措施出台后,大陆内需市场已经启动,我们希望在其中争得先机。”
  一方面是福建省积极出台各项政策、措施,帮助台企应对危机。另一方面,台资企业也纷纷承担起自身的社会责任,与大陆员工共度时艰。
  厦门台企飞鹏运动器材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曾文远,由于带头救助和资助困难员工,多次被评为企业“爱员工的优秀领导”。今年“五一劳动节”前夕,曾文远与另外4名台籍人士首次获得厦门市颁发的“五一劳动奖章”。
点评此文章 / 写评论得积分!+ 我要点评
  • 暂无评论 + 登录后点评
  •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访问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