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对外贸易:草色遥看近却无

2009-4-25 10:15:00 来源:网络 编辑:56885 关注度:
摘要:... ...
 从次贷危机到金融危机,急转直下的世界经济没完没了地向人们灌输一串串悲惨的经济数据,气氛凝重得让人窒息。庭院深深深几许?人们已经迫不及待地想问,这场全球性的危机何时才能见底?怎样才能打破“跌跌不休”的魔咒?
  然而,进入4月以来,一些积极的经济信号开始跃跃欲试。奥巴马称美国经济已显露“希望曙光”;世界银行发布的东亚经济半年报称中国经济有望于年中触底;中国海关认为今年3月份我国对外贸易出现好转迹象。尽管中国已经连续
  5个月进出口双降,但与今年前两月相比,3月的降幅同比收窄,而环比则出现反弹。3月份我国与欧、美、日的双边贸易降幅进一步缩小。
  在各种乐观的迹象隐隐浮现的同时,更多的人依然愁眉深锁。“金融危机”这场地球村的集体梦魇,真的那么容易摆脱吗?理性的质疑也纷至沓来。4月22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发布最新《世界经济展望》预言,世界经济今年将收缩1.3%,为二战以来最严重的经济衰退。
  也许,断言拐点的出现还为时尚早,也没有人能够准确说清复苏何时来临。“草色遥看近却无”,不管怎么说,春意终将会从冰冻的土壤中渗透出来。
  美国:曙光隐隐
  被访嘉宾:中美经贸关系研究中心主任赵龙跃
  数字观察:一季度,中美双边贸易额为620.8亿美元,同比下降1..7%。其中,我对美出口455.2亿美元,同比下降14.9%,降幅较前两个月收窄1.2个百分点;自美进口165.6亿美元,同比下降18%,降幅较前两个月收窄2.9个百分点;我对美顺差289.5亿美元,同比下降12.9%。
  作为全球金融危机爆发的源头,美国经济已经衰弱了一段时间,贸易也相应地持续萎缩。美国商务部4月9日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2月份,美国对外商品和服务贸易逆差比前一个月猛降28.3%,降至25..7亿美元,为近十年来的最低点。美国对外商品和服务进口已连续7个月下跌。
  不过最早患上“感冒”的美国经济开始释放出更多积极的信号。4月14日,美国总统奥巴马发表演讲时表示,美国经济已显露“希望曙光”,尽管其19日又坦言,“我们还未脱离险境,对经济而言目前仍处在艰困时期”;14日,美联储主席伯南克也称,美国经济出现衰退减弱的初步信号。美国人的信心正在提振:美国《纽约时报》和哥伦比亚广播公司4月7日联合发布的民意调查显示,认为美国经济仍在变糟的民众比例已从今年1月的54%下降到目前的34%,认为美国经济正在好转的比例则从7%上升至20%。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中美经贸关系研究中心主任赵龙跃表达了他的乐观看法,他认为,我国对美出口虽然困难仍然重重,但是前景比较乐观。
  赵龙跃认为,这种乐观预期源自以下三方面:第一,虽然我国第一季度对美出口仍然是负增长,但是3月份对美出口情况明显好转。按照同比的口径,第一季度中美双边贸易额为620.8亿美元,与2008年同期相比,下降了15.7%。但是仅看季度的同比数据不能完全说明问题。因为2008年第一季度我国对美出口正处于上升势头,直到去年第三季度创造了对美贸易的最高纪录以后,才开始下降。
  如果按照环比口径再看一下月份的数据,就会发现3月份我国对美贸易开始回升。我国对美出口经过连续5个月的下降以后,首次出现增长,根据中国海关的初步统计,3月比2月份增长33.3%。自美国的进口也在增加,2月份比1月份增加近10%,3月份比2月份又增加了9.3%。进口与出口贸易具有很高的相关性,对于促进经济的复苏与增长都可以发挥重要作用。
  第二,赵龙跃认为,美国市场尽管仍未完全恢复,但潜在需求仍然很大。从去年第四季度开始,美国居民消费和企业投资一直处于下降趋势,货物进口额急剧萎缩,所以美国的贸易赤字也从历史最高的2006年5月的719亿美元降到了今年2月份的260亿美元,下降了64%。但是,美国企业和消费者对经济的复苏保持比较乐观的态度。一是美国政府的经济振兴计划开始发挥作用,美国政府的经济振兴计划不仅仅是为了挽救目前的经济危机,而且更侧重于扶持技术创新,以保持和巩固其在全球的领先地位。二是许多美国企业在削减成本应对危机的同时,正在更多地运用重组调整等长期策略,以促进产业的更新换代和开拓创新。我国政府和企业应该密切关注和深入研究美国的这些新动向。另外,中美贸易具有很强的互补性,我国出口美国的主要是劳动密集型产品,而进口美国的主要是技术密集型产品。
  第三,中美经贸利益日益交融,经贸关系更加成熟。不久前的G20领导人峰会上,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与美国总统奥巴马共同宣布两国建立更高级别的战略与经济对话机制,一致同意共同努力建设21世纪积极合作全面的中美关系。“当然经贸关系越是成熟,出现的问题就越复杂”,赵龙跃对记者说,当前面临的问题首先是如何应对美国的贸易保护主义。美国政府不仅把优先“购买美国货”写入《经济复兴与再投资法案》,而且通过政府补贴和实施贸易补救措施等手段来限制中国进口;还有一个更复杂的问题是与贸易有关的劳工和环境标准问题,奥巴马政府希望通过贸易政策提高世界劳工的待遇和环境标准,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著名教授将此称为“输出贸易保护主义”;其次是关于人民币汇率的问题。4月15日美国财政部在向国会提交的《国际经济和汇率政策报告》中,虽然承认中国没有操作汇率,但是仍然认为中国人民币应该继续升值。这些都是当前要注意的潜在问题。
  欧盟:浓雾转薄
  被访嘉宾: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博士生导师裘元伦
  数字观察:一季度,我与欧盟双边贸易额为751.9亿美元,同比下降19.8%。其中,我对欧盟出口498.7亿美元,同比下降22.1%,降幅较前两个月收窄0.8个百分点;自欧盟进口253.3亿美元,同比下降15.1%,降幅较前两个月扩大1.2个百分点。我方顺差245.4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减少95.5亿美元,下降38%。
  截至目前,欧盟仍为我第一大贸易伙伴、第一大出口市场和第一大进口来源地。去年第三季度,欧元区首次陷入经济衰退,欧元区及其主要贸易伙伴经济的严重下滑导致需求锐减,进出口额均显著下降。欧盟统计局4月17日公布的数据显示,欧元区2月份出口额为992亿欧元,较上年同期下降24%,为2006年1月以来的最低水平;2月份进口额为1012亿欧元,较上年同期下降21%,为2005年8月以来的最低水平。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博士生导师裘元伦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分析说,在国际贸易萎缩的大背景下,中欧贸易也不可例外地出现了下滑。中国对欧贸易增速放缓,其实可以追溯到2007年下半年。“应该肯定的是,中国对欧盟贸易下滑,是受金融危机影响,而没有政治因素”。但从中长期趋势看,裘元伦认为“情况不会越来越坏”。他表示,从现在开始持续到今年年底,从每月的指标看,中国对欧贸易可能会出现逐渐好转的迹象。
  “从大局看,欧盟经济已经出现了启稳的迹象。不过应该说,欧盟在2009年全年的经济衰退已成定局。但从今年年中开始,下降幅度可能会有所减轻”。裘元伦说,现在普遍的观点是,到2010年上半年欧洲经济将出现复苏。他认为,这次的西方经济衰退,周期性的因素并不明显,主要还是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眼下,经过欧洲国家共同的努力,大局总体得到了控制。“不久前在伦敦召开的G20峰会,我认为最大的成果在于正面的气氛营造,对全局起到稳定性的影响。”裘元伦说。
  从商品结构上看,这段时间我国消费类产品出口下降幅度相对较小,3月份我国具有竞争优势的劳动密集型消费类商品出口甚至有些已止跌回升,而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降幅较大。裘元伦认为,这一点也不奇怪,他说因为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等大部分是投资领域的产品,而金融危机影响的首先就是投资这一块。伴随经济的衰退,企业贷款难度加大,获利预期降低,投资意愿下降,机电等产品的贸易也自然跟着下降。而另一方面,尽管伴随失业率的增加,欧洲人的生活消费品支出也在减少,但可能高端产品和奢侈品销售下滑更大,而与穿衣吃饭有关的基本消费品仍存在刚性需求。
  日本:幽谷深潭
  被访嘉宾:商务部研究院亚洲非洲研究部主任徐长文
  数字观察:一季度,我与日本进出口额460.7亿美元,同比下降2..8%。其中,对日本出口218.7亿美元,同比下降16.2%,降幅较前两个月收窄1.3个百分点;自日本进口242亿美元,同比下降29.6%,降幅较前两个月收窄2.5个百分点。我方逆差23.3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减少59.8亿美元,同比下降71.9%。
  日本贸易陷入了深渊。一系列刺眼的数字告诉人们,日本正在经历一场历史性的低潮。而作为高度外向型的经济体,日本进出口贸易的萎缩幅度惊人。
  日本财务省4月22日公布的初步统计显示,在3月31日结束的2008财年日本贸易赤字达到7253亿日元,为1980年以来首次出现全年赤字!最新统计还显示,3月份日本出口同比下挫45.6%,进口同比下滑36.7%,出口已连续第6个月下降,进口则连续第5个月下降;此前的2月份,日本出口额同比减少49.4%,进口额同比减少43%,均呈现惊人的跌幅。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日本对美、欧、亚洲等主要市场的出口跌速剧烈。2月份对美、欧的出口降幅均超过了50%,进口也大幅减少。而中日贸易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也不可避免地感受到刺骨寒意。
  “日本正在面临二战以来最严峻的经济形势,比1974年的经济危机时期还要严峻”,商务部研究院亚洲非洲研究部主任、研究员徐长文对记者分析说,日本经济对外依赖很强,受金融危机影响,日本的几大重点出口市场不景气,出口很难增长。特别是日本的出口拳头产品如电子产品、汽车及零部件等劳动力成本比较高,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越来越差。日元的逐步升值,也给日本出口带来不利影响。
  出口一泻千里的同时,日本的进口也一撅不振。中国海关统计数据显示,今年的前3个月,中国对日本出口同比分别下降了9%、27.5%和20.5%。徐长文分析说,由于金融危机影响了日本的出口和国内经济,日本人面临收入下降危机和失业危机,他预计日本4月份的失业率可能达到4%,下半年可能扩大至6%,这很可能是1990年以来最高的失业率。这些因素都导致日本人消费下降,进口大幅下滑。
  不过进入4月以来,新鲜出炉的数字开始打破沉闷的空气。比如,3月份景气调查显示经济现状判断指数已连续3个月上升;2月份民间机械订单总额开始止跌回升;3月份机床海外市场订单量较上月有所上升,等等。有一种声音认为,日本经济有望于今年下半年回暖。不过,日本政府在其4月国内经济评估报告中维持悲观观点,认为日本经济形势依然严峻,应注意进一步恶化的风险。4月17日,日本央行行长白川方明悲观地表示:“短期内日本经济可能将继续恶化。”此前的4月10日,日本正式公布了1540亿美元的经济刺激计划,这已是日本在过去一年中第4次采取此类计划。
  “当前日本的经济情况非常不好。今年上半年回转的可能性不大,全年也很难有起色。麻生首相已经4次采取了经济刺激政策,不过能发挥多大作用,现在也很难说。”徐长文表达了比较保守悲观的看法,他认为,日本经济全年出现好转的可能性都不是很大。因此,今年全年日本贸易肯定会走下坡路。据了解,早在2月26日,日本贸易振兴机构就发表预测,认为受世界经济衰退影响,2009年中日贸易总额(不含香港)可能将出现1998年以来的首次同比下滑。
  徐长文说,尽管当前中日贸易低迷,不过也可以寻找到一些积极的因素。比如,面对当前的困局,很多日本企业对中国巨大的消费市场十分重视,进一步开拓中国市场的积极性很高。特别是在高新技术产品对华出口方面,可能会有一些看点。
  新兴市场:寒意未散
  被访嘉宾:商务部研究院中国贸易研究室研究员李健
  数字观察:一季度我国与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贸易降幅已经超过总体进出口下降幅度。比如,前三月,中国对俄罗斯出口37.34亿美元,同比下降43.5%,自俄罗斯进口35.47亿美元,同比下降40.3%;中国对东盟出口产品199.21亿美元,同比下降22.2%,自东盟进口34.1亿美元,同比下降34.1%;对印度出口60.24亿美元,同比下降12.6%,自印度进口33.14亿美元,同比下降47.5%。
  3月份我国与欧、美、日三大贸易伙伴双边贸易下降幅度进一步缩小,可以说我与三大贸易伙伴的贸易表现均优于同期我国对外贸易总体水平。而与传统市场相比,近几年增长较快的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市场需求却进一步下滑。
  为什么会这样?商务部研究院中国贸易研究室副主任、研究员李健对记者分析说,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市场对中国的出口而言具有重要意义,是中国实施出口多元化战略的一个发展的方向,最近几年贸易增长势头也比较迅猛。然而,当前新兴市场面临至少三方面的问题:一是新兴市场的资本抽逃问题;二是大宗商品价格跳水,导致资源输出型国家收入降低的问题;三是一些出口依赖型国家受欧美经济衰退影响,出口下滑进而拖累本国经济。
  对于当前的困难局面,李健进一步解释说,现在的情况就像是全球经济得了一场集体传染病,欧美等市场先开始发烧,现在欧美的病情得到控制,甚至有可能烧要退了,而受到传染的新兴市场还需要再等一段时间改善病体。
  “因此这里有一个时间差”,李健说,中国对美出口从2007年下半年就开始放缓;而从2008年下半年开始,中国对欧出口也放缓;中国对日本出口则近几年都比较缓慢。与此相对照的是,中国与新兴市场的贸易直到2008年上半年还保持高增长态势。
  “所以新兴市场是第二波感冒,这几个月可能到了下滑的高峰。预计会下滑几个月,然后逐步回稳。”李健这样分析,他认为,对未来应审慎观察。如果世界经济不再继续恶化,美欧经济衰退见底,情况就会改善。“传统经济体的衰退如果呈现U型,则会在底部持续一段时间”,“而新兴市场的需求比起传统市场会滞后几个月,然后也会见底回升。现在对美欧的纺织品等传统优势产品已经出现回升,新兴市场对进口消费品的依赖也很强。形势不会永远这么严峻,经过几个月调整,也会有所好转”。李健最后对记者总结说:“不要过于悲观,中国对新兴市场的贸易仍要十分重视,长期是看好的。”
  结语
  何时见底,何时回暖,何时好转?这不只是一个形而上的宏观经济层面的学术问题,而且是拿不到订单的外贸企业实实在在关心的问题。何况大气候的改善最终传导到每个企业细胞还需要时间与路径。
  在这个面对困难的时刻,在这个挑战困难的时刻,其实,我们也可以有很多延伸的思考与收获。比如,中美经贸关系研究中心主任赵龙跃在与记者交流时就认为,我国经济刺激计划已经开始见效。经济危机爆发以来,我国政府及时采取措施,调整对外经济政策,不断改善国际环境,现在已经开始发挥积极作用。我国企业在金融危机爆发以来,积极采取措施,调整结构,开拓市场,也已经初见成效。
  赵龙跃对记者说,我国对外贸易的形势仍然面临很多困难,国家需要进一步调整对外经济政策,研究实施更加有效的应对措施。对于我国企业来说,需要进一步调整结构,练好内功,不断提高产品质量标准,也要研究熟悉国外有关的政策和法律。对于有条件的企业,要把功夫放在开发新产品新市场,改善营销渠道,进行战略性的调整和布局上。当前也可以利用我国外汇储备雄厚,鼓励对外投资的政策,研究投资海外市场营销行业的可能性。他还特别提到,对于以稀缺资源性产品为主的生产和出口企业,切忌以杀价压价的方式去增加眼前的出口。这样做的结果不仅不能解决当前的问题,而且更会影响长远的利益。政府有关部门应该研究相关的扶持政策和措施,以帮助这些企业渡过目前的难关,保护我国有限的资源优势。
点评此文章 / 写评论得积分!+ 我要点评
  • 暂无评论 + 登录后点评
  •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访问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