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入江南烟水路

2009-3-16 13:36:00 来源:物流天下 编辑:56885 关注度:
摘要:... ...
路之起源:吴汉之风 
  最早的陆路 
  公元前4000多年,江苏地区产生了原始氏族公社,人们开始定居,从事采集、渔猎、原始农业和家畜饲养,并创造了大墩子文化、刘林文化、青莲岗文化、良渚文化、湖熟文化等。这些古文化遗址是古人类生活相对集中的地方,道路的形成与人类生息活动密切相关。 
  江苏古人类的活动范围主要在淮河以北、长江以南,在这些地区经过人们反复行走形成了江苏最早的一批原始村落道路。 
  人居活动令道路发展成为必须。3000多年前的商朝,当周边还是“荆蛮之地”时,如今的苏北地区就出现了供“车”行驶的道路。 
  公元前1122年,周太王之子太伯、仲雍二人南奔,在江南创建吴国,并在太湖北岸的沙堤上筑起江苏地区最古老的城邑——太伯城(城址在今无锡县梅村)。太伯城周长“三里二百步”,城内的道路是江苏最早的城邑道路。周朝将道路由大到小划分为路、道、涂、畛、径5种,路最宽,通行3轨宽度为24尺,径最窄,供人步行宽度为5尺。并要求在道路旁植树,以作道路的标记和利于行人,还规定“男子右行,女子左行,车在中央行”。这一时期,徐淮地区成为江苏道路交通发展最快的一个区域。公元前826年,周宣王命将领召虎“既我出车”(出动兵车),征讨淮河以南,并亲自出征,“率彼淮浦(沿着淮河的岸旁行走),省此徐土”,向江淮流域用兵。《诗经》“常武”和“江汉”均记载了这场战争,是江苏最早见诸文字记载与外界连接的道路。 
  最早的水郭、堤路春秋战国时期, 各诸侯国之间的兼并战争使江苏各地区之间的道路联接起来,各种运输工具,尤其是“ 车” 在战争中得到广泛应用。公元前5 1 4年,阖闾在姑苏(苏州)建造了周长达“四十七里二百一十步二尺”的巨大城郭为吴国都城,城里“水陆八门,舟车并便”。城外则是北邸中原,西至楚国,南通越国的大道,可见当时陆路交通之通达。 
  公元前473年,越灭吴,越国为了加强对吴地的控制,在苏州南凿“陵道”,挖土筑堤成陆行大道,筑堤完毕时,堤侧形成一条人工河流,古书上又写为“通江陵道”,反映了江苏道路形成的特点之一——河堤道路之源远流长。 
  秦汉驰道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建立了统一的封建王朝。为了巩固统治,秦朝制定和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修筑“东穷燕齐,南极吴楚”的驰道、统一车轨等。驰道以咸阳为中心,有向东和向南两条。向东的驰道通至今河北、山东海边,向南的驰道经过江苏、浙江。秦始皇为了“服海内”,先后5次通过驰道进行大规模外出巡游,“亲巡远方黎民”,其中有两次经过江苏,所经今徐州、连云港、丹阳、宜兴、苏州、句容等地。江苏驰道沿线很多地方都留有秦始皇东巡的遗迹:赣榆县有“下驾沟”,丹阳东北有“随驾山”,江阴、武进、金坛等地有“秦望山”。秦始皇于公元前210年东巡到朐县,立石阙“朐界”,为秦东门。秦朝的驰道,至汉朝仍被沿用,并在路上建立始于周的发达的驿传制度,十里一亭、五里一邮、三十里设一驿或一传。 
  江苏较早有史料记载的渡口是秦朝的江乘渡口,位于句容县北。秦始皇巡游到江苏时,曾从这个渡口登舟,沿长江“并海上,北至琅玡”。现已不存在。 
  移民之路:衣冠南渡三国鼎盛时期,东吴控制东南半壁,建都于建邺(南京)。虽然吴地经济发展较之前代要快,但交通建设主要是对河道的开挖疏通和对造船技术的改进,对道路并没有多少建树。直至西晋末年、十六国时北方的混乱导致北方人不断大量南迁,北方大族“衣冠南渡”,促进了江苏农业和商业的发展,繁荣的经济对江苏地区的道路交通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至南朝时,江苏地区的道路有了一定规模。 
  〖永嘉乱,衣冠南渡,流落南泉,作忆昔吟。〗   
   ——詹 
  忆昔永嘉际,中原板荡年。衣冠坠涂炭,舆辂染腥膻。国势多危厄,宗人苦播迁。南来频洒泪,渴骥每思泉。每当北方的游牧民族挥师南下,中原的汉政权无法抵挡之时,江南就是偏安之地。江南使中华文明避免了灭绝的命运。江南是中华文明的“避难所”、大后方。中华文明就像候鸟,当严冬来临,就迁到了江南,春暖花开之时,又飞往北方。杜牧有诗“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这句诗赠给中原的汉文明是贴切的。中原的汉文明在与游牧民族的拉锯战中,正是靠退居江南而得以休养生息,待羽翼丰满,又卷土重来的。历史上许多古老的文明都在游牧民族的铁蹄下灭绝了,幸运的是,中华文明五千多年来绵绵不绝,是因为我们有江南。 
  北方游牧民族每一次大规模南下,都是一次中原文明向江南的推进。在中原文明与北方游牧民族的冲突中,江南是回旋之地。中原文明曾经遭受过游牧民族的多次重创,引起大规模南迁的有这样几次:一次是西晋末年(311年)的永嘉之乱。匈奴等游牧民族攻下洛阳,掳走晋怀帝,晋室政权流亡南方,建立了东晋。北方士族豪门纷纷南迁,进入长江以南。一次大规模中原文明的南迁是发生在唐代天宝十四年(755年)“安史之乱”之时。另一次是宋代的“靖康之耻”,金兵灭亡北宋帝国并掳走宋朝徽、钦二帝,宋室被迫南迁,建都临安(杭州),史称南宋。这次中原文明的大举南迁,规模之大,超过以往各次。 
  3次衣冠南渡,中国的农业中心从北向南转移,文化的中心亦随之南移,造就了江南的经济和人文基础。而每一次游牧民族的南向牧马,汉文明的衣冠南渡都是对江南的一次开发、拓展和提升。正是在这一次次的锤炼中,江南长大了,成熟了,江南的形象也越来越鲜明,中原文明以南渡的方式空间移动到江南,江苏千年富庶的路途也从南渡的脚下开始。 
  塘堤之路:唐宋之盛 
  隋朝时期,全国经济重心逐步南移,江苏地区经济日趋繁荣。隋朝开始挖掘、疏通江淮运河,并在开挖运河的过程中,用河泥在河旁筑成河堤道路。唐建立后实行“均田制”,对江苏的道路发展产生很大影响。采取“均田制”后,江苏水网稠密地带的居民在自己的家园围湖造田,渠道圩塘伴随着农田灌溉而出现,唐代江苏的城市日益繁荣,扬州为长江南北的贸易中心,是漕粮和盐铁的重要转运点。海边的住民为了生存,筑堤捍海,形成了海堤道路。宋代江淮流域和徐州地区的农业又有发展,徐淮地区有“一熟可资数岁食用”之产,在唐代的基础上,人们继续在湖泊地大量开辟圩田。圩田的周围筑有堤岸,每一围方数十里,中有河渠,外有门闸,“旱则开闸引江水之利,涝则闭闸拒江水害”。隋唐时期,江苏因造农田、兴水利而产生了大批圩堤道路,主要包括:河堤道路、圩塘道路、海堤道路。 
  大运河与河堤道路:隋唐宋时期,江苏地区开挖疏通人工河流,最著名的当属大运河。 
  大运河肇始于春秋时期,形成于隋代,发展于唐宋,最终在元代成为沟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5大水系、纵贯南北的水上交通要道。在两千多年的历史进程中,大运河为我国经济发展、国家统一、社会进步和文化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至今仍在发挥着巨大作用。 
  隋炀帝时,为了南粮北运,开凿了一条以洛阳为中心,利用天然河流和旧有渠道、沟通南北的大运河。隋朝时大运河全长2000多公里。到元朝时,元定都大都(今北京),必须开凿运河把粮食从南方运到北方,为此先后开凿了3段河道,把原来以洛阳为中心的隋代横向运河,修筑成以大都为中心,南下直达杭州的纵向大运河。扬州是里运河的名邑,隋炀帝时在城内开凿运河,从此扬州便成为南北交通枢纽,藉漕运之利,富甲江南,为中国最繁荣的地区之一。“苏湖熟,天下足”,运河的开通,更使苏州水多粮丰。 
  隋时,开挖运河并将挖出的泥土在河旁筑成道路,起名“御道”。疏通河道的同时,将泥土堆积在道旁筑成河堤,既保护河床,又供行人及车行走,称之为河堤道路。元朝京杭大运河修成后,江苏境内沿大运河的堤岸道路成为一条沟通南北的重要陆路交通线。大运河的开凿更使江苏富甲一方,经济的繁荣昌盛奠定了江苏人文渊薮的基础。 
  圩塘道路: 
  唐宋时期,江苏淮河以南、江南的居民在湖泊旁开垦农田,种植水稻。在湖泊边筑堤、塘、堰,既利灌溉,又利行走。这些因开垦农田而筑的圩、塘,称为圩塘道路。唐宋两朝皆支持圩塘道路的建设,南宋时朝廷为发展经济,奖励并帮助民间兴修堤、塘。同时一些大官僚为占有更多田地,还私人出钱筑塘。 
  海堤道路: 
  江苏苏北地区,东滨黄海。运河以东的广大土地是海滩逐步堆积形成的滩涂。自汉代起沿海一带陆续开辟连绵相接的盐亭和盐场,同时也有不少农民将滩涂开垦为农田,种植各种农作物。秋冬之时,每遇海潮上涨、大风骤起,自东向西,海涛一泻数千里。顷刻间,村庄摧毁,盐亭倒塌,田地淹没。隋唐时期,沿海人民在海边筑长堰,既拦海潮,又利行走,称之为捍海堰,也是海堤道路。现今江苏境内204国道古时便是范仲淹主持修建的著名的捍海大堰,后人为纪念范仲淹,将其称为“范公堤”。 
  海堤道路成为隋、唐、宋时期江苏道路的一大特色,并一直影响着江苏道路的发展。 
  文人心路:枫桥夜泊 
  人生在途,历朝历代的文人侠客皆热衷于游历。在路上,求自由的人性奔腾,追究未知之径,尽情发露秘藏在胸底的、过去被拘禁在人间世故中的性情。在路上,也时时拨弄着文人们的旅愁、客愁、孤愁。 
  《枫桥夜泊》这首脍炙人口的七绝出自唐朝诗人张继之笔。一个秋天的夜晚,诗人泊船苏州城外的枫桥,江南水乡秋夜幽美的景色吸引着这位怀着旅愁的游子,使他领略到一种情味隽永的诗意美,写下了这首表达旅途中孤寂忧愁情绪的意境深远的小诗。 
  月亮落下去了,乌鸦不时地啼叫,茫茫夜色中似乎弥漫着满天的霜华,面对岩上隐约的枫树和江中闪烁的渔火,愁绪使人难以入眠。夜半时分,苏州城外寒山寺里凄冷的钟声悠悠然飘荡到了客船。 
 中国文人的游愁,游在江中,愁在心头,江南渺渺的景致令诗人触景生情。江南,江苏,你究竟背负了多少文人的游愁?为什么那么多人去到那里,看到你,都会心生情意? 
  诗人歇宿在金陵津渡口的一座小楼里,远离了家乡,心里不免泛起一阵淡淡的乡愁。胸怀愁闷,深夜难眠,在小山楼上推窗远望,只见落潮的夜江浸在斜月的光照里,在烟笼寒水的茫茫江面上,忽见远处有几点星火闪烁,诗人不由脱口而出:“两三星火是瓜州”。瓜州渡和今陵津是长江南北交通要津,对接扬州、京口两个长江重镇,沟通南北要道。另有诗人白居易词:“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州古渡头,吴山点点愁”,反映了瓜州渡地理位置的重要。 
  除却张继在苏州城外枫桥边的感叹,你看,还有王安石南京钟山旁的《泊船瓜州》: 
  京口瓜州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除此之外描绘江南的,还有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张祜的《题金陵渡》、韦庄的《菩萨蛮》、寇准的《江南春》、晏几道的《蝶恋花》、白居易的《江南忆》、杜牧的《江南春》…… 
  梦境里进入了烟水微茫的江南路,走遍江南也未与离别的情侣相遇。睡梦里离情消魂无处诉,梦醒来更觉惆怅,消魂离情将人误。为要诉尽消魂离情写封书信,高浮的雁儿深藏的鱼,借它们传书终无凭据。却和着舒缓的琴弦唱出离别绪,为奏断肠悲曲,将秦筝的弦柱遍移。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恋人的无穷相思和无尽的离愁别绪。明阵地上,坚守着汉风,传承着光明,也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财富。 
  梦境里进入了烟水微茫的江南路,走遍江南也未与离别的情侣相遇。睡梦里离情消魂无处诉,梦醒来更觉惆怅,消魂离情将人误。为要诉尽消魂离情写封书信,高浮的雁儿深藏的鱼,借它们传书终无凭据。却和着舒缓的琴弦唱出离别绪,为奏断肠悲曲,将秦筝的弦柱遍移。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恋人的无穷相思和无尽的离愁别绪。 
  特立独行:霞客传奇 
  一个奇人,一本奇书,一段奇异的人生旅程,我国明代著名旅行家和地理学家徐霞客(1586~1641年)以他的双脚丈量人生,同时也书写了一个千古传奇。 
  徐霞客,名弘祖,字振之,号霞客,江苏江阴人,明地理学家、旅行家和文学家。乃中国以旅行为毕生事业的第一人。徐霞客出身官僚地主家庭,幼年好学,博览史籍及图经地志。受耕读世家的文化熏陶,徐霞客尤钟情于地经图志,少年即立下了“大丈夫当朝碧海而暮苍梧”的旅行大志。应试不第后,感慨于明末政治黑暗,党争剧烈,遂断功名之念,以“问奇于名山大川”为志。自21岁起出游,30余年间,徐霞客东涉闽海,西登华山,北及燕晋,南抵云贵两广,游历了今日的江苏、浙江、山东、河北、山西、陕西、河南、安徽、江西、福建、广东、广西、湖南、湖北、贵州、云南等地。他经30年考察撰成的60万字《徐霞客游记》,开辟了地理学上系统观察自然、描述自然的新方向,既是系统考察祖国地貌地质的地理名著,又是描绘华夏风景资源的旅游巨篇,还是文字优美的文学佳作,在国内外具有深远的影响。 
  饱尝河山美 收尽天下奇 
  初春的江南,虽大地回春,万物萌生,微风吹来,却不免还带有一丝寒意。这季节交替之时,正是出外旅行的大好季节。生活在江南水乡的徐霞客衣冠整齐,身背行囊,踏上了外出旅游的征程。这时的徐霞客血气方刚,年仅21岁。万历三十五年(公元1607年)是徐霞客迈向旅游生涯的开端。这一年,他肩负行囊,手持油伞,告别了家人,徒步南行,被誉为“江南明珠”的太湖成了他第一个出游的地方。碧波万顷的湖面,银光粼粼。远处的山峦,郁郁葱葱,真可谓山清水秀,初出茅庐的徐霞客大饱眼福。他一鼓作气,游览了斜插在太湖中的西山和东山,然后满载着内心的喜悦回到了自己的家乡。 
  至此以后,徐霞客差不多每年都要外出旅游考察,历时3 0余年。徐霞客在外出旅游考察过程中,得到了母亲的大力支持。母亲激励他说:“志在四方,男子事也。”徐霞客的母亲甚至不顾70岁高龄,还满怀豪情伴同徐霞客游览了荆溪、勾曲(今江苏宜兴一带)。每次当徐霞客旅游考察归来,向母亲和家人谈起所见所闻、各地风土人情以及灵怪惊险之举时,母亲总是发出朗朗笑声,从心底里感到满足和高兴。怀着自己的宏伟志向,加上家庭的大力支持,徐霞客不畏寒暑,中华大地名山大川尽收眼底,真可谓“饱尝河山美,收尽天下奇”。徐霞客在应举成风的时代,不入世俗,以考察大自然为己任,可算得上我国亘古第一人。 
  不避风雨 不惮虎狼 
  长年累月,不分寒暑,攀山越岭,奔波在荒山野林之中,徐霞客不仅接受着大自然的严酷考验,还时时受到种种人为因素的挑战。他甚至作好了牺牲一切的打算,豪言壮语道:“我已背着挖土的工具,什么地方不能埋我的骨头?”他不信邪,不信鬼,无论是“神龙精怪”,还是巨蟒猛兽,都无所畏惧。 
  一次他在湖南茶陵欲考察麻叶洞时,消息传出,轰动了周围的乡亲,短时间里砍柴的拿着镰刀,种田的拿着锄耙,烧饭的停下烟火,织布的停住机梭,甚至连十几岁的牧童也好奇地赶来,密密麻麻地把洞口包围起来。当徐霞客准备下洞时,围观的人群一下子沸腾起来了,有人说“洞中有神龙”,有人说“洞中有精怪,不会法术的人是不能降服这些东西的。”众人你一言,我一语,探头下望,没有一个人不为徐霞客担心。然而徐霞客却毫不畏惧,从容地脱下衣服,拿着火把下洞进行探察。在洞中,他不仅没有遇到人们传说的各种神龙精怪,反而亲身感受了“石幻异形,肤理顿换,片窍俱灵”的另一番大千世界。当徐霞客考察完毕回到洞口时,疑虑、焦急地守候在洞口的近百人一下子将他围了起来,他们的疑惑和担心烟消云散,无不对徐霞客的惊人之举投以敬佩的目光。 
  我国宋代文学家王安石曾经说过:“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徐霞客所具备的“途穷不忧,行误不悔,瞑则寝树石之间,饥则啖草木之实,不避风雨,不惮虎狼”的大无畏精神,正是他取得成功的根本所在,也是他在科学上做出诸多贡献所必备的最为可贵的品格。中华大地的神采,也因为徐霞客的路途更加熠熠生辉。 
  道网纵横:商运之盛 
  明清两朝,江苏的道路交通随着农业、手工业的发展,商业的兴盛,乡镇的兴起等,也得到了发展。明初形成了以南京为中心的驿道网络,迁都北京后,南京与北京之间的道路交通联系密切,由北至南通向江苏的驿道有3条,分别由册东德州、郯城、登州方向入江苏的徐州、淮安,3条路归至南京后继续向东南,分两路通至浙江。清代将驿道分为官路、大路、小路3等,通过江苏的官路有两条,一由山东临沂入江苏,达宿迁后沿运河至丹徒;二自山东兖州达江苏利国驿,过徐州、入安徽,复由安徽滁州入江苏达浦口,过长江至江宁(南京),在丹徒与第一路相重,再沿运河经常州、无锡、苏州而入浙江省。 
  通过江苏的大路有一条,自安徽芜湖经当涂至南京。明清时期,自周开始历代沿袭的驿邮制更加全面,驿站的分布也更加广泛。明代万历年间江苏地区有驿站33处,清代雍正年间有驿站40处、铺582处。运输方式也更加多样化了,明代有专门运粮的递运所,清代盐运发达,在连云港青口一带还产生了草运业,淮阴一带民间客运业也已具有一定规模。 
  清朝,江苏地区的盐运业兴盛,是运输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清朝的盐运分水、陆两种运输,均由户部都转运使司盐运司掌管。陆路运盐有官运、商运、民运3种。当时全国有13个产盐区,江苏地区的盐受两淮(江苏安徽一带)管理。当时,江苏地区的盐场分布在板浦、中正、金沙、吕四、余西、掘港、角斜、拼茶、富安、丁溪、江台等地。产盐主要销往江苏、安徽、江西、湖北、湖南、河南等地。所以,这些地区的盐运一直很兴盛。 
  清朝江苏地区陆路运输除了运盐业外,还有其他一些货物运输业,如赣榆青口一带的青口草运业就是其中的一种。 
  赣榆县青口地区地处南北要道、海舶港口。自清道光年间,青口地区的商品市场开始繁盛,商行、饭店、坊店相继设置,柴草的需求量随之猛增,因而产生了一种独特的运输业——青口草运业。青口草运以秋季的秋秸运输为最多,每天运送的秫苗多达1000多公斤,豆秸运输量也很大。一年之中,以阴历十月为草运最兴旺的时节,每天拉秫秸的小车、大车、挑子更无以计数。秫秸主要来源于附近地区,一般为短途运输。到春季,青口附近杂草少,草运路线相应拉长,要从临洪、淮安等地运往青口。 
  清朝,江苏淮河南北的民间陆路客运业有一定规模。地处“北辕南楫”交汇区的清河到家营镇,各类商家常常“各以其车驰行北道”进行货物运输。同时,轿车厂、骡厂都有专门雇给旅人骑乘车、骡、轿的业务,并按里程收费。王家营镇上还设有专门介绍车辆给雇车旅客的脚行(赶车者的经纪人),行户从车资中抽取一定比例的佣金。随着运输业尤其是货物运输业的兴旺,社会上还产生了镖局,即在运输途中专门为雇主保护财产的组织。镖局的人都有武术功底,凡在途中遇有拦路抢劫者, 
点评此文章 / 写评论得积分!+ 我要点评
  • 暂无评论 + 登录后点评
  •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访问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