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钢铁业如何在调整中振兴

2009-2-23 12:27:00 来源:现代物流报 编辑:56885 关注度:
摘要:... ...
□特约记者廖望
    钢铁产业一向被称作工业的“粮食”,宏观经济的“风向标”。近日,在若干个行业中,国家率先通过了钢铁产业和汽车产业调整振兴规划。从中可以透露出中国怎样的产业政策思路?怎样通过调整真正实现产业的振兴?
    钢铁振兴规划获得通过的消息一宣布,钢市和股市上也都充满“乐观”的论调。元旦之后,国内钢价出现企稳的迹象,一些地区的钢厂急不可待地把停掉的产能重新启动。但是,业内人士提醒:钢铁业不应再给“盲目乐观”留出空间,不要以市场短时“浮沉”而盲动,好好正视“调整”这个现实,通过调整才能真正达成产业的振兴,不能再走从前老路了。
在反思中改变“惯性”
    无论是政府部门官员还是经济界人士,比较一致的看法是,要基本缓解钢铁业眼下因需求“休克”、库存积压而导致的行业困难,至少要到今年一季度或者上半年。钢铁咨询机构“我的钢铁”首席分析师贾良群说,高价矿和产成品库存的消化确实需要一定的时间。但比这更为困难的是,自从进入新世纪以来至少连续6年的行业高速发展已使国内大部分钢企形成了固有的产销“惯性”,从而对突如其来的市场急剧变化难以适应。要解除这种“惯性”,重建新的市场感觉和营销模式,绝非一时一刻可以完成。
    对此,宝钢集团董事长徐乐江新近提出了一连串问题:“为什么过去我们习以为常的一些做法面对急剧变化的市场显得不灵了?为什么我们曾经引以为豪并确确实实行之有效的管理体系在这次危机面前显得不适应了?这几个月来,市场给我们上了怎样的一课?”
    经过反思,他认为,从新世纪开始,中国钢铁工业实现了连续7年超过15%的高速增长,中国钢铁企业也过了连续多年的“好日子”。面对长期旺盛的市场需求,设备及产品具有先发优势的宝钢,逐步建立起与“供不应求”市场状态相适应的管理体系和运作机制,干部员工逐步形成了与“供不应求”市场状态相适应的思维定势和工作惯性,在“供过于求”的市场形势下明显暴露出不相适应的问题。
    据徐乐江介绍,宝钢在金融危机来袭后作了一个内部调查,其管理费用之庞大“连自己也未想到”,压缩空间非常大。这是一个企业艰难转变“惯性”的最明显的例子。
冷静面对严峻现实
据国内一些钢铁资讯机构的分析,2009年中国钢材市场的总格局是:高产能、低产量、低需求。
    在贾良群等市场人士看来,眼下的价格企稳显然没有“后劲”,只能说市场再度“深幅下跌”的可能性不大。这种不活跃的市场盘整状态是对中国钢铁业最大的考验。而中国钢铁业的高产能在2009年的市场氛围中显得十分“刺眼”。去年,国内钢铁工业投资保持较高增长,新的生产能力不断形成。去年6月份,全国粗钢月产量曾经达到4699万吨,相当于年产5.72亿吨的生产水平。此外,首钢曹妃甸、鞍钢鲅鱼圈、邯钢新区等一批大项目陆续建成,已形成生产能力。由此估计,目前全国粗钢生产能力已超过6亿吨的规模。
    但是,今年“低需求”的钢材市场格局决定了产能利用率低的趋势,实际产量低增长的可能性最大。虽然有加大投资、扩大内需等多项政策效应的期待,但国内制造业和房地产业投资收缩带来的不确定性对钢铁业的影响仍不容忽视。
    国际市场需求下滑则更为明显,不仅欧美市场出现了3%至11%的需求下降,日韩市场的需求降幅也在10%左右,新兴市场的需求增长明显放慢,再加上汇率因素,都预示中国钢材出口阻碍明显加大。估计今年中国粗钢产量最多在5亿吨左右,增幅仅为1%上下;而国内表观消费量增幅至多在5%左右。净出口量可能在去年4500万吨的基础上下滑至2000万至3000万吨左右。
    这一切都意味着,钢铁业下一步的发展只给“现实主义”留出了空间。
实现根本性“转折”
    在金融风暴中,中国钢铁业已出现了根本“转折”。这个“转折”既是严峻挑战,又是值得珍惜的机遇。
    受访专家认为,对于钢铁制造这样的传统流程性行业,规模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全球钢铁行业的发展轨迹充分表明,提高产业集中度,不断做大企业,可以从根本上应对宏观经济周期性变化和市场剧烈波动调整带来的巨大影响,减少由于规模分散发展带来的弊端。
    徐乐江指出,通过兼并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优化产品结构,做大企业规模;通过不断加大技术创新力度,提升技术能力,保持竞争优势,做强企业;通过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坚持环境友好、资源节约,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将是钢铁企业深化发展的主旋律。
    进入新世纪以来,钢铁行业兼并重组愈演愈烈,已经从国外向中国国内发展。2006年6月,安赛乐与米塔尔达成合并协议,合并后的新公司安赛乐米塔尔成为横跨欧、亚、北美、南美四大洲、在27国拥有60多家生产基地的最具国际化的钢铁公司。2007年,印度塔塔钢铁公司成功并购英荷钢铁公司,合并后一举成为全球第六大钢铁公司。在国内,鞍钢、本钢重组联合;唐钢并购宣钢、承钢;武钢并购鄂钢、柳钢、昆钢;济钢、莱钢联合重组;宝钢并购新疆八钢,整合广东钢铁企业建立广东钢铁集团。同时,中国民营企业复星集团、沙钢等也走上了并购之路。河北省也宣布整合唐钢集团、邯钢集团。兼并重组将成为下一轮钢铁行业优化结构的主流。
    中国钢铁业如何寻找到自主创新之路,是产业升级的又一关键。技术是中国钢铁企业的“软肋”,即使像宝钢这样的钢铁企业,在重大独有技术的研发上依然 “难言优势”。多位受访专家认为,钢铁行业是流程十分复杂的行业,对于大部分钢铁企业来说,以企业为主体进行大规模原始创新,既不现实,也不经济。科学合理的战略选择是坚持开放式自主集成创新,技术能力以“企业内生”和“外部获取”并重,充分利用国家、社会创新体系和国内外科研合作交流平台,结合企业的局部原始创新,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
    与此同时,作为资源、能源消耗及污染物排放大户,钢铁业的进一步发展面临着越来越大的环境、资源压力。发展循环经济,正确处理好规模拓展与环境友好的关系,是钢铁企业面临的共性问题。
    徐乐江说,应对此次金融危机的冲击,第一回合是“看到了不足”,今后的回合是要形成改进能力,以用户需求为驱动,倒逼出管理机制和管理流程的完善,倒逼出企业的灵活性和竞争力,倒逼出兼并重组模式和路径方式的调整,倒逼出技术创新、新品研发的市场适配性。
点评此文章 / 写评论得积分!+ 我要点评
  • 暂无评论 + 登录后点评
  •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访问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