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美汽车的供应链赛局

2009-2-19 19:04:00 来源:物流天下 编辑:56885 关注度:
摘要:... ...
经历了2006年北美市场的惨败,通用汽车高层显然害怕丰田把同样的战争复制到中国来。但在中国,比较供应链模式的优劣,大家的机会各半。
从2006年底开始,一款代号名为e-car的车型在上海通用南厂秘密筹备生产,这款车型被瓦格纳视为在全球向丰田发起挑战的秘密武器。
“这款车其实就是欧洲的欧宝,”上海通用的资深工程师季光才说。不同之处在于这款车的零部件构成。他指出,e-car的所有零部件都是全球采购。如果一个零部件在这个车型中得到认可,那么今后e-car搬到欧洲生产也将采用同一家供应商。“这是通用汽车全球采购模式下的第一款车。”
引人注目的是,e-car90%的零部件来自中国。
这个项目让上海通用的员工们引以为豪。的确,在北美被丰田打得体无完肤的通用汽车,在中国市场却有着足够骄傲的资本。
在中国市场,上海通用已经连续5年保持10%左右的市场占有量,稳据市场老大。通用汽车在中国的成功,并不仅仅是因为早于日系厂商进入市场,也取决于它的“去美国化”发展思路。上海通用表现出来的研发能力和供应链管理能力,此前被认为只能在日系车厂中实现。
在筹谋e-car的同时,通用汽车拟订了一份野心勃勃的五年计划,希望将上海通用的成功模式推广到全球各地。
去美国基因
上海通用的成功显然不是源自于美国的大厂模式。从某种意义上看,上海通用甚至一直在力图去除来自美国的基因。
“通用汽车的本土化做得不错,这种本土化,主要是一些零部件的国产化。”一位原福特汽车中国区管理人士说。在德尔福等较早进入中国的供应商的支撑下,上海通用做到了接近80%的国产化,而且具备了一定的研发能力。在该人士看来,正是因为如此,上海通用才开发出了一系列成功的车型。
“比如别克,在美国生产的车型都很难看,而在中国生产的几款车都是在亚洲和中国开发的,是在大宇的平台上搞出来的,所以很成功。”
和其他美国厂商一样,最初上海通用并不太看重本土化和成本控制。“这与一个企业的发展阶段有关系,比如上海通用,从建厂到现在销量都很好。本土化和成本问题是从两三年前凸显出来的。” 安吉天地公司的一位管理人士说,该公司为包括上海通用、上海大众等公司提供物流服务。
2003年之后,包括丰田在内的日系车厂大举进入中国市场。随着车型不断增多,中国的汽车售价以平均每年7%的幅度下降。原来在市场上一枝独秀的通用汽车开始面临竞争压力,其先入优势逐渐缩小。
日系车厂在实施本土化方面更有心得,尤其是成本控制更为得力。安吉天地公司做过一个调查,美系车厂生产一辆车,比如上海通用,生产线上的平均人数是150人左右,日系车厂只要90人。而上海通用生产控制和物流部副总监徐秋华指出,在利润率方面,通用汽车做得好的时候是3%多一点,丰田是8%。
“美国人更喜欢降低外部成本,但内部成本难一些,这是来自企业架构的系统性问题。” 安吉天地公司的管理人士说。
其实,上海通用并非没有意识到成本问题,但这与产业转移的进度和规模有很大关系。
“有时候一些国产化的零部件成本不见得比进口的低,因为进口的零部件在国外有大规模的生产线,批量大,成本就低。”一位分析人士指出。当某种车型没有达到年产20万辆的规模时,就很难做到国产化率达到80%。
在中国,为了保护民族工业,零部件的国产化率一般被要求不低于40%,现在上海通用不同车型的国产化率在60%~80%之间。
在德尔福亚洲区市场部副总经理蒋健看来,2003年是上海通用零部件本土化的一个转折点。“客户有了个性化要求,整车厂对时间要求得更紧,我们必须在本地具有研发能力,再拿到北美做研发,时间上就来不及了。”
他举例说,一套车载音响设备,在美国的研发周期可能是18个月,但在中国只有6到10个月。如果没有本地的研发能力,德尔福根本接不了中国的项目。
同样,以精益制造闻名的丰田,在进入中国之初也遇到过类似的问题。
丰田刚在天津建厂的时候,零部件的进口量相当大。当时要组装一台花冠,80%的主要零部件都要从日本进口,抛开运输成本不说,顾客的等待时间过长是丰田最挠头的问题。随着销售量的增大,这种长线周期的矛盾越来越激化,费用的问题也让丰田高层坐不住了。
“进口件的价格太贵,大量购买进口件就没有市场竞争力了。”天津一汽丰田发动机有限公司生产管理主管马洪发说。
不过,随着整车销量和产能的同步扩大,丰田的供应商开始陆续在中国设厂,逐步提高了零部件的国产化率。2006年,丰田天津整车厂已经从零部件进口和整车出口,慢慢地转变为零部件的出口。
产能的提升有利于提高零部件的国产化率,国产化率的提升又有利于降低成本、快速响应市场,从而进一步提高销量,拉动产能。在这个联动的游戏规则下,通用汽车和丰田明显加快了在中国扩张产能的竞赛。
4月底,丰田发动机二厂在天津正式投产。新厂显然是带着既定任务诞生的。其制造的80%的发动机,用于供给5月中旬投入量产的天津丰田整车三厂,每月将达到约1.4万台。马洪发介绍说,丰田发动机二厂的发动机主要匹配整车三厂新款的花冠和整车一厂改造后的老花冠等车型。
上海通用也拼命扩大产能。据透露,除了上海通用南厂正扩建新的流水线,沈阳工厂自今年3月起也启动了扩建项目,GL8公务车的年产量将从目前的5万台提高到15万台。
点评此文章 / 写评论得积分!+ 我要点评
  • 暂无评论 + 登录后点评
  •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访问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