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云港开发区“冬暖”:只缘“御寒”早
2009-2-1 17:24:00 来源:物流天下 编辑:56885 关注度:摘要:... ...
正值隆冬,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大环境下,很多地方已经习惯了“开工不足”,但在连云港经济技术开发区,不少企业仍在周末加班生产。最新统计显示,全区595家工业企业目前无一关门倒闭;就在最近一个月内,又有10余家企业新开工投产,有400多名从外地返乡的农民工经过培训后重新上岗。严寒之中,整个开发区一派“暖冬”景象。
连云港市委常委、开发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唐国海告诉记者:“搞企业,目前‘冬天’的大环境大家都差不多,但是产业结构调整我们早走了一步,从而提高了对国际金融风暴的抗御能力。这个‘暖冬’,完全是产业结构调整‘调’出来的。”
临“危”不惧,得益于正确的开发理念
“海鸥不惧寒冬,抓住机遇行动!”这是新近开工的中粮集团连云港海鸥可可食品有限公司的一条标语。这个“逆势”开工的食品企业,在全国率先采用冷榨技术加工进口可可豆,并开发可可多酚等系列产品。虽然做的是传统食品加工,却因为是全国技术最领先,其前景广阔的可可延伸产品有望带动连云港食品行业结构的进一步调优。离“海鸥”不远的是“神鹰”。刚刚投产的中复神鹰碳纤维项目,经过两年多的科技攻关,实现了产业化的技术突破。碳纤维被称为“新一代飞机上必不可少的新材料”,是21世纪高性能新型纤维增强材料,“中复神鹰”凭借自主创新,拥有了一系列核心技术,新建了2500吨聚丙烯腈基碳纤维原丝和1000吨碳化生产线,成为中国首个真正实现千吨级规模的碳纤维生产企业。明年,他们将重点攻关T700碳纤维,建设2000吨生产线,力争用3至5年时间达到万吨生产能力,成为中国最大的碳纤维生产基地。
唐国海介绍说,开发区如何在全市工业化中挑大梁,苏北地区的工业化又该怎么走?这首先得有一个正确的开发理念。我们总结过去苏南和全国的经验,着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由外延拓展向内涵提升转变,走内涵式发展之路,使跨越发展充分体现经济质量的提升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坚决走新型工业化之路。同时注意总结一些开发区发展中的经验教训,不干急功近利、“捡到篮里就是菜”的事。3年前,我们花了200万元专门搞了个开发区产业规划,瞄准临港产业和“三新”产业,把准备进区的企业分为鼓励、允许、限制、禁止4大块,新来的企业严格按照产业规划办事,以使今后若干年内不再出现腾笼换鸟。眼下,我们虽然也感受到国际金融风暴的寒冷,但开发区没有一家企业倒闭,说明3年前用在产业规划上的200万元,花得太值了。
据介绍,作为全国第一批建立的“国字号”开发区,连云港开发区一度发展较慢,但最近3年经济总量一年一大步,两年翻一番,在全国53个国家级开发区中连续跃升9位。2008年虽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但工业销售收入和入库税收增幅都接近30%。优字当头,好中求快,连云港开发区明显加快了跨越发展的步伐。
创新长跑终获严寒中的“暖冬”
国际金融风暴影响之下,活力最强的正是连云港人常说的“三新”产业。
记者近日走访连云港开发区处处感受勃勃生机:“中复连众”,一年多时间成长为全国最大的兆瓦级风力发电机叶片生产企业,产品由1.5兆瓦一个拓展为七八个,2兆瓦的叶片模具即将投产,在手订单排到2009年底;“阳光晶源”,正在加班安装调试二期工程的多晶铸锭炉,为太阳能光伏电池提供前道产品,市场几乎未受金融危机影响;“康缘制药”,率先高擎中药改革大旗,正在敲响美国市场大门;“重山风力”,这个由韩国重山风电株式会社在我国投建的第一家风力发电设备工厂,2008年出口额达到1亿美元,一跃成为连云港开发区最大的出口企业之一,并与丹麦维斯塔斯风力系统集团签订购销合作协议,生产订单已排到2012年。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多年来,连云港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创新长跑,连云港开发区的创新步伐随之提速,“中国药港”呼之欲出,“东方风谷”风光无限,“新材料之都”异军突起。
作为全市新型、新兴产业的领军者,连云港开发区近几年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按照“一主导、三新型、两促进”的产业主导方向,着力发展临港产业和新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三新”产业,为工业经济打下了坚实基础。在这次国际金融危机中,得益于先调一步,产业结构优、产业层次高,开发区多数企业仍保持持续上升的发展势头,仅税收过亿元的企业,就从2007年的3家增加到2008年的6家以上。
在中复连众采访,记者问:风电主要是国内市场,国际市场前景又怎样?副总经理王彤兵说,欧洲由于开发风电最早,适合建风力发电厂的地方基本上都填满了,但在欧洲以外的地区前景很大。在“阳光晶源”,行政部部长董晓涛说,欧洲鼓励居民在屋顶设置太阳能电池板,自家用不完的还可以上网卖给国家,因而市场前景广阔。聊到这两个有关新型能源的话题,虽然人在苏北,他们瞄准的却都是国际最领先的欧洲,不经意间,眼光已和国际接轨。
“润物静无声”,最能提振企业家信心
一个开发区多达近600家工业企业,多数跟“外”字有关,不可能不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但为什么依然保持发展强势?唐国海认为,企业存亡,有时候“就差那么一口气”,开发区该扶持的还要扶持。眼下企业在“过冬”,开发区更是加大了对企业的扶持力度,设立了几千万元的创新基金,对有些困难企业,开发区管委会给予贴息贷款等多种帮扶,危机时刻,拉企业一把。
就在上个月,新海连发展有限公司揭开“红盖头”。开发区管委会把开发区当作企业来做,他们创新融资方式,全面完成了国资公司清产核资、资产剥离和划转,正式成立“江苏新海连发展有限公司”。这个区域发展的投融资平台,规模接近100亿元,给企业提供了强有力的融资保证。亲商,在关键时刻“润物静无声”,也最能提振企业家的信心。连云港恒瑞医药名列全国首届大中型工业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行业10强”,已经先后在连云港、上海及美国成立了三大科研中心,目前正在连云港开发区建设总投资4.6亿元的新药研发中心,并进一步扩大产能。连云港本土长大的民营企业,也纷纷到开发区来安营扎寨。中远、中海、中交集、中建材、国电、国信、航天……中央企业来连云港开发区投资的已达11家。中科院能源动力研究中心,这个中科院继苏州纳米技术研究所之后和江苏省合作的第二家研究中心,上个月29日又在连云港开发区开工建设。
唐国海说,在当前特殊形势下,既要充分估计困难及其后果,也要充分看到有利因素和机遇。前不久,两岸大三通之际,为在大陆寻找一个台湾企业登陆的物流基地,台企联组织50多位台商考察连云港。许多台商第一次到连云港,看到开发区毗邻港口,有数十平方公里的临港产业区,大为惊喜。台企联监事长丁鲲华说,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目前台湾投资大陆的企业正在洗牌,看到连云港拥有这样好的港口和开发区优势,对于他们来说,正是难得的“大机遇”。(程长春 金功亭 严维新)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