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推进一体化工作 促进武汉城市圈两型农业建设

2009-1-7 22:53:00 来源:物流天下 编辑:56885 关注度:
摘要:... ...
加快推进一体化工作 促进武汉城市圈两型农业建设
    (作者系  省政协经济委副主任  武汉市农业局党组书记、局长  付明星)
    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国家促进中部崛起的战略决策,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农业(简称“两型农业”),结合武汉城市圈的实际,找准切入点,加快推进城市圈一体化工作,促进武汉城市圈两型农业建设。
    一、 “两型农业”建设的必要性和现实基础
    (一)必要性
    自2003年省委、省政府作出推进武汉城市圈建设的战略决策以来,圈内各城市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实施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在推动农业板块基地建设、发展农产品加工、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创新农业服务体系、改善农业基础设施条件等方面狠下功夫,武汉城市圈农业发展呈现出良好局面。
    但是,多年来,我国农业采用“高投入、高消耗、污染重”的粗放型发展,必然导致对农业资源的过度开发和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一是水、土地、能源等消耗量大。二是用肥、用药量大且污染重,影响面广。三是农副产品利用率低。四是规模化畜禽养殖业小区污染源增加。五是农用生产资料残留污染环境。六是乡村休闲游景点生活垃圾处理滞后。
    建设“两型农业”是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重大举措,是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迫切需要,是提高农产品质量、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有效途径,是实现农业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二)现实基础
    1、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基础较好。首先,我省是一个农业大省,武汉城市圈又是全省的核心区域。2007年,武汉城市圈人口占全省的51.5%,农业总产值占45.5%,农民人均纯收入比全省平均水平高22元。其次,市场潜力巨大。2007年,武汉农民人均纯收入达5371元,市民生活水平已开始向全面小康过渡。第三,科技实力雄厚。武汉拥有大专院校52所,各类研究与技术开发机构452家,“两院”院士48名。
    2、农业改革创新积累了一定经验。武汉城市圈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在农业改革创新、转变发展方式、建设现代农业等诸多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比如:力举发展板块经济,成为发展现代农业的最大亮点;大力整合农业品牌,提升了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推进了农业产业化经营;建立合作经济组织,提高了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实行农业综合执法,大大提高了农业执法效率;健全公益性的农技推广、互助性的农民专业合作服务、经营性的社会化专业服务等“三大”服务体系,较好地解决了当前农村存在的突出问题。
    3、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提供了发展机遇。武汉城市圈被赋予了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后,可以围绕“两型农业”建设,在区域农业发展体制和机制等方面进行大胆试验和探索,积极寻求“两型农业”发展的有效途径和办法。同时,随着统筹城乡发展力度的不断加大,各级对“三农”的投入将会越来越多,农业支持保护体系将会越来越健全。
    二、 “两型农业”建设的基本思路
    1、指导思想
    坚持统筹城乡发展的基本方略,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为动力,以节能、降耗、减排、治污和农业资源的集约利用和保护为主攻方向,大力开发农业多种功能,切实转变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方式,努力实现资源利用高效化、农业生产生态化和农村人居环境清洁化,不断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使武汉城市圈农业农村经济尽快走上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良性发展道路,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
    2、基本原则
    坚持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科技先导、制度创新和区域协作的原则,推进城市圈农业资源优势集成与互补,实现互利共赢。
    3、总体目标
    2010年,力争初步建立“两型农业”建设的政策和监管体系;推进测土配方施肥,化肥、农药施用强度下降15%;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60%;农户建沼气池比例达到30%;主要农产品基地环境监测率达到80%。到2020年,农业循环经济模式得到普遍推广,农业面源污染得到有效治理,农村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质量得到显著提高,基本形成“两型农业”发展格局。
    三、“两型农业”建设的切入点和主要任务
    针对城市圈农业发展水平差异性大、产业结构趋同、资源环境压力增加等问题,目前,重点要做好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生物质产业、生态农业、旅游休闲农业、现代农业物流业、创汇农业、新能源农业、农业文化产业、打工经济等方面的工作, 通过机制创新,着力推进“六个一体化”。
    (一)探索建立区域产业统筹发展机制,着力推进农业产业布局一体化。
    1、做大做强优势特色产业。坚持走差异化发展之路,立足各自产业基础和资源条件,优化区域产业布局,搞好产业板块连接,着力推进武汉城市圈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和特色农产品基地建设。
    2、发展壮大农产品加工业。充分发挥武汉市农产品加工业较为发达的优势,以东西湖国家级食品加工区等农产品加工园区为载体,以加工产业链为依托,带动城市圈建设一批上规模、上档次的农产品生产基地。
    (二)探索建立农产品快速聚散机制,着力推进农产品市场流通一体化。
    1、强化农产品流通基础设施建设。发挥区位优势,扶持做强白沙洲、皇经堂等区域性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不断提升物流聚散功能,使之成为武汉城市圈农产品流通的主渠道。同时,加快市场流通体系建设,形成以大型综合性农产品批发市场为龙头,以销地批发市场和产地批发市场为骨干,以超市、集贸市场等销售网点为基础的农产品流通体系。
    2、积极发展新型流通业态。鼓励和引导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大型农产品流通企业发展连锁经营、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方式,建立新型、高效的农产品营销网络。
    3、积极发展多元化市场流通主体。加快培育农村经纪人、农产品运销专业户、营销合作组织和流通中介组织,提高农民参与农产品流通的组织化程度,增强市场竞争力。
    (三)探索建立农业科技合作机制,着力推进农业科技应用一体化。
    1、加大农业科技创新力度。大力整合农业科技资源,推进区域性农业科研中心建设,着力提高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强化“两型农业”建设的科技支撑。积极鼓励和引导涉农企业之间、企业与科研院所之间开展农业技术创新合作。
    2、大力推广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农业技术。进一步加大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力度,着力推广一批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重点技术,努力提高农业资源和投入品的使用效率,减少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
    3、加快名特优种子种苗的繁育推广。依托武汉科技实力优势,加快名优蔬菜瓜果、名特水产、优良畜禽等农业种子种苗的研发繁育,做到研发、试验在武汉,生产、推广在周边城市。
    4、加强农业科技交流与协作。加快农业科技交流平台建设,鼓励引导武汉地区的农业科技人员在周边8城市兴建一批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和专家大院,使之成为科技研发、企业孵化、技术人才交流的重要载体。
    (四)探索建立农业可持续发展机制,着力推进生态环境保护一体化。
    1、大力发展循环农业。积极推广以“稻-菜-鱼(虾)-鸭”为重点的农田内循环模式、以“猪-沼-鱼(菜、稻、果、茶)”为重点的种养循环模式和“秸秆-牧-沼-粮(果、菜)”、“秸秆-牛粪-菌-肥-粮(果、菜)”、木材废弃物-香菇(黑木耳)等为重点的生物链循环模式,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农业污染物排放。
    2、积极发展生态农业。引导农民科学使用农业投入品,大力推广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生物农药和新药械。鼓励使用生物有机肥和易降解农用薄膜。大力实施沃土工程,切实加强水土流失治理,加大农业污染防治力度,促进生态环境建设。
    3、加快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积极推进人畜粪便无害化处理,推广应用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技术,提高秸秆的肥料化、饲料化、燃料化、材料化水平。
    4、加强新型能源建设。大力推广太阳能热水器和农村户用沼气。合理利用现有林地资源,大力发展生物质能源,不断提高农村清洁能源利用率。
    (五)探索建立农业服务网络联动机制,着力推进农业服务一体化。
    1、构建动植物疫病防控网络。加强动植物疫病防控合作,建立城市圈疫情监测预警网络,做到早发现、早通报,实行联防联控,组建区域化专业防治队伍,推进统防统治。
    2、构建农产品安全监管网络。建立统一的农业投入品安全使用制度,积极探索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网络化管理,从源头上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
    3、构建农业合作服务网络。扶持发展一批规模大、带动能力强、跨区域的农民专业合作联社,提高农民生产的组织化程度。同时,加强经营性的社会化专业服务体系建设。
    (六)探索建立农业公共资源共享机制,着力推进农业公共资源利用一体化。
    1、推进农业信息资源共享。整合城市圈农业信息资源,共同开发建设农业信息网络,实现互联互通、资源共享,形成农业信息定期交流机制。
    2、推进农业执法资源共享。加强农业行政执法协作,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协作,推进农产品检测结果的互信互认,统一农产品市场准入规则。
    3、推进农业教育资源共享。积极整合城市圈内的农业职业教育资源,盘活资源存量,积极组建股份制、实体型、专业化的大型职教集团,实现有效共享,提高教育资源利用效率。
    4、推进农业招商资源共享。加强农业招商引资协作,以“武汉城市圈”名义统一对外招商;在项目推介上,将城市圈重大农业项目整体打包;在招商项目用地上,实行圈内占补平衡或者以资金换土地的形式实现土地资源共享。
点评此文章 / 写评论得积分!+ 我要点评
  • 暂无评论 + 登录后点评
  •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访问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