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公路抗御洪灾能力凸显

2009-12-23 14:05:00 来源:网络 编辑:56885 关注度:
摘要:... ...
肆虐的洪水终于被"驯服"了。从8月2日起,安徽结束了全省防汛抗旱应急预案响应,淮河流域全线"解除警报"。 
  这是一场新中国成立以来仅次于1954年的淮河全流域性大洪水,干流全线超过警戒水位,部分河段超过保证水位或历史最高水位。与1991年、2003年和2005年的比较,2007年淮河流域降水呈现出明显特点,一是降水非常集中,降水强度超过2003年;二是强降水主要集中在淮河干流,中游降水超过2003年;三是强降雨覆盖的面积接近2003年。此外,皖南山区强降雨量也超过历史最高纪录。但与历史上的洪涝灾害相比,今年公路受损情况却明显减少。 
  安徽省公路局的统计显示,今年洪灾期间,全省国省道水毁损失8000万元,农村公路水毁损失4。5亿元。与2003年洪灾相比,国省道干线水毁损失减少4亿元,农村公路水毁损失减少2亿元。 
  全省路网建设为抗洪提供了巨大的交通支撑。暴雨连绵,洪水肆虐,安徽所有运营中的高速公路却岿然不动,畅通无阻。国省道虽然不少受到了洪水影响,但除了山洪暴发的个别区域,没有发生大规模的毁坏,成为保卫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通道。 
  一条条水泥路悄然延伸到田间地头,为乡村防洪保安,增添了大批新"动脉"。不少百姓再不用在泥泞中转移了。运送人员、物资,车轮顺畅了许多,抗洪节奏随之大幅加快。淮南毛集实验区农村公路在汛期转移安置灾民近3000人,运送各种救灾防汛物资100余吨,成为阻挡洪水的铜墙铁壁和防汛抗洪物资的运输动脉。 
  "这不仅得益于公路基础设施抗灾能力的提高,也昭示了公路灾害防治工程已初显成效。"安徽省公路局副局长章后忠给记者分析说。 
  客观的说,近年来,安徽在提高公路质量和抗灾能力上采取了一系列强有力的措施。一是高度重视工程质量。在全系统建立健全了四级质量保证体系,严格执行"四项制度";开展了质量管理年活动;加强了建设市场管理,严格基建程序,严把设计、招标、竣工验收等工程建设的各个环节。 
  开展地质灾害、审计整改情况等专项检查,每年进行全省工程建设质量及安全大检查。严格执行工程建设质量责任登记制度,落实工程质量终身负责制和责任追究制。对重点工程普遍开展实体质量巡检,实行在建工程质量预警机制,确保工程质量。二是对公路灾害进行综合整治。通过增设和完善公路的灾害防护设施为重点,按照"安全、耐久、节约、和谐"的原则,贯彻"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因地制宜、综合治理"的方针,对公路边坡、路基、桥梁构造物和排(防)水设施进行综合整治。三是实施安保工程。开展了以"消除隐患,珍视生命"为主题的"公路安全保障工程"活动。结合安徽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区别地区特点,分别在大别山区和皖南山区实施了以提高山区公路排水能力、抗灾能力和通行能力为目的的"山区公路养护示范工程",在淮北、江淮地区实施"路容路貌整治工程",规范处治路面病害,加强日常保养考核。四是采用新理念,实施生态防护。对易风化、滑塌土质边坡坡面采用客土喷播技术进行处治,促进植物生长,从而在普通条件下无法绿化或绿化效果差的边坡上实现立体绿化、恢复自然植被的新技术。设置路基(路肩)挡墙,加固路基,完善边沟设置,设置急流槽,增设排水涵洞,及时将边沟、截水沟等水流引入自然沟渠。五是对水毁公路的修复不是简单的再修复,而是着眼长远,修复一处、稳定一处、提高一处,决不发生重复性水毁。这些在省道209线上得到了有力的证明,六安市公路局局长许明力说,省道209大别山区六安段是一个灾害频发的路段,实施灾害防治工程后,在今年的特大洪灾面前畅通无阻,安然无恙。 
  主观的说,在今年洪灾的"大考"面前,各级交通公路部门从容"接招儿",使得整个抗洪抢险过程运筹帷幄、紧张有序。在经历1991年和2003年洪灾后,安徽交通部门把洪涝灾害当作应急突发事件,制定了应急预案,准备专业抢险队伍和充分的抢险救灾物资。灾情甫一发生,抢险救灾人员和物资就在第一时间奔赴和运送到现场,及时投入到抗洪战斗,把水毁损失降至最低程度。 
点评此文章 / 写评论得积分!+ 我要点评
  • 暂无评论 + 登录后点评
  •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访问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