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重建步伐 服务全国经济大局

2009-1-17 22:36:00 来源:物流天下 编辑:56885 关注度:
摘要:... ...
 面对国内外急剧变化的经济形势,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果断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出台了一系列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的政策措施。四川是“5·12”汶川特大地震的主灾区。当前,我们正在认真学习领会中央精神的基础上,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推进科学重建和科学发展,加快灾后恢复重建步伐,着力拉动内需,努力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服务国家宏观经济大局。 
    一、加快灾后恢复重建是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内容 
    加快灾后恢复重建,对于尽快恢复灾区群众生产生活,拉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具有全局性意义。 
    加快灾后恢复重建是及早恢复灾区群众生产生活的需要。特大地震造成全省3300多万人受灾,大量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被毁,倒塌房屋、严重损毁不能再居住房屋和损毁房屋共涉及近450万户、1000多万人。加快重建城乡住房和教育、卫生等公用设施,以及交通、电力、水利等重大基础设施,显得尤为紧迫、刻不容缓。必须加大灾后重建力度,坚持以民生为基点,尽快恢复灾区群众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 
    加快灾后恢复重建是确保完成大规模重建任务的需要。实现灾区经济社会发展达到或超过灾前水平、群众基本生产生活条件达到或超过灾前水平的目标,需要在较短时间内完成1.7万亿元投资,大量受损的城乡住房、学校、医院、公路、铁路、水库、耕地、生态等需要恢复重建。这样庞大的重建规模,这样超常的工作量,在四川建设史上是空前的。必须加大力度推进,努力保质保量完成。 
    加快灾后恢复重建是服务国家宏观经济大局的需要。这次为扩大内需国家规划投资4万亿元,其中灾后重建投资超过1万亿元,占到1/4。中央强调“把恢复重建作为促进全国发展的强大引擎”,明确要求“加快恢复重建步伐、提前完成恢复重建任务”。这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灾区人民的巨大关心和对四川工作的殷切期望。我们树立起抓重建就是抓发展的观念,以非常时刻的非常之举、关键时期的超常努力来安排工作,加快灾后恢复重建步伐,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服务全国经济大局作出贡献。 
    加快灾后恢复重建是抢抓机遇推进科学发展的需要。我省基础设施建设明显滞后,加快发展任务紧迫。无论是创造发展优势还是改善发展环境,灾后重建和扩大内需都是我们面临的两大机遇。机遇是流动的资源,不可贻误,更不可错过。我们要抢抓机遇,用好“危”中之“机”,加快实施一批涉及民生、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和灾后重建的重大项目,带动全省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 
    二、加大力度、加快进度,争取提前完成灾后恢复重建主要任务 
    目前,我省灾后恢复重建全面展开,灾区人民正全力以赴建设美好新家园。我们要适应国际国内经济形势的新变化,抓住国家宏观经济政策调整的新机遇,按照中央“加快”和“提前”的新要求,认真落实重建规划,及时调整重建工作,着力完善重建措施,力争提前完成三年恢复重建主要任务。 
    强化“四个坚持”,确保又好又快重建。灾后恢复重建是百年大计,必须遵循规律,科学规划,科学实施。我们把抗震救灾、灾后恢复重建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实践,科学安排重建内容,合理组织重建力量,又好又快地推进重建工作。一是坚持保障民生与加快发展相协调。救灾就是救民。恢复重建是一项重大的民生工程,必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恢复重建的基点,处理好生活恢复与生产恢复的关系,在优先恢复群众基本生活条件的同时,改善灾区发展条件,提高发展能力。二是坚持突出重点与兼顾一般相统筹。灾后恢复重建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坚持统筹兼顾,抓住有利时机,区分轻重缓急,合理安排次序,率先推进一批急需的重点项目,同时协调推进各项重建任务,确保重建计划如期全面完成。三是坚持加快进度与注重质量相统一。越是加快进度,越要重视建设质量,不能因为怕花钱就降低标准,不能因为赶进度就忽视质量。在恢复重建中,搞任何形式主义、任何形象工程都是对人民、对历史的犯罪。既要尽力而为,又要量力而行,防止超越财力物力的许可,盲目铺摊子、上项目。四是坚持促进增长与增强后劲相结合。要着眼发展抓重建,抓好重建促发展,既要通过灾后重建的刚性需求扩大投资、拉动内需、促进当前经济增长,又要着眼长远增潜力、打基础、蓄后劲,使灾后恢复重建的过程成为灾区调整优化结构、提升科学发展能力的过程。 
    强化“四个优先”,加快恢复重建进度。我们对《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和10个《专项规划》中的恢复重建目标任务和相关项目,逐项逐个研究,调整建设进度,提出了新的目标和措施。抓住扩大内需的契机加快灾后恢复重建,具体到不同地方、不同工作阶段,需要区别对待,抓住重点,把握关键,突出“四个优先”。一是城乡住房重建优先。2009年9月底前全面完成农村住房,年底完成城镇住房恢复重建任务。二是公共设施重建优先。学校2009年9月1日前完成重建任务的95%,医疗卫生机构年底完成重建任务的98%。三是基础设施重建优先。尽快开工纳入国家重建规划的高速公路、国省干线和重要经济干线公路,加快推进铁路、通信、能源等重建项目建设,改善灾区重建条件和发展基础。四是重大产业重建优先。支持受损工业企业恢复生产,2009年底前全部完成新建、迁建任务。此外,对市场服务体系、防灾减灾、生态恢复、土地利用等方面的重建,也相应作出了提前安排。 
    强化工作措施,加大重建工作力度。在重建工作中,我们坚持以项目为核心,围绕抓项目采取措施。一是抓好项目开工。尽快出台和细化各类重建规划,发挥规划的带动和引导作用。抓紧储备后续项目,加强项目前期工作。加快项目论证审批,防止审批拖延影响开工。项目开工要抓紧时间,简化方式,既要加快进度,更要保证质量。二是抓好建设进度。扩大实物工作量,组织足够的施工力量,加快项目建设进度。保障建材供应,稳定建材价格,做好用地拆迁、水电气配套等工作。实行项目业主责任制,从立项到施工都由业主负责,解决好项目实施的主体和积极性的问题。加强沟通和协调,争取更多的对口援建项目加快实施。三是抓好资金筹措。保证建设资金及时下拨到位,满足建设进度需要。发挥好财政资金的引导和放大效应,积极争取信贷投入,大量吸收民间资金和社会资本投入。搭建投融资平台,开拓筹资渠道,努力保障加快重建资金需求。四是抓好责任落实。及时把调整后的重建项目进度按市州、县市区和地域空间进行分解,分类实行周报、月报和重大事项专报制度,建立督促检查机制,严格责任追究,确保灾后重建的部署和要求落到实处。 
    三、统筹恢复重建与科学发展,促进全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 
    抓紧重大交通项目建设,着力打造西部综合交通枢纽。加快交通建设,既为灾区重建振兴创造条件,又直接拉动内需。我们要着眼打造贯通南北、连接东西、通江达海的西部综合交通枢纽,按照“打开通道、构建枢纽、完善路网”思路,加快铁路、高速公路、航空等交通重大项目建设。加快推进成都至兰州、成都至贵阳、成绵乐城际等铁路项目的开工和建设,积极推动川藏、川青等铁路的项目前期工作。到2012年,建设铁路里程3760公里,铁路运营里程将达到3700公里,建成高速公路进出川通道12条,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超过3500公里。尽快开工建设双流国际机场二跑道,扩建泸州和宜宾两个港口大吨位、集装箱码头,积极构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和现代物流体系。 
    抓紧重大产业项目建设,着力培育壮大特色优势产业。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是四川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切入点,也是这一轮国家扩大内需的一个重点。我们要大力实施“7+3”产业发展规划,重点发展电子信息、装备制造、能源电力、油气化工、钒钛钢铁、饮料食品和现代中药等优势产业,积极培育航空航天、汽车制造、生物工程等有潜力的产业。加快建设一批产业项目,尤其是加大水电、天然气、钒钛等战略资源项目推进力度。大力发展产业园区,培育产业集群,加强自主创新,强化节能减排,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抓紧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着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四川是农业大省,农业既有传统优势,又有巨大潜力。我们要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化农村改革发展,加大农业投入。通过几年的努力,重点办成五件事:新增1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培育10大特色优势种植业,新增1000万头出栏生猪生产能力,新增有效灌溉面积1000万亩,新增高产稳产农田面积1000万亩,推动农业发展再上新台阶。 
    抓紧实施“八项民生工程”,着力增强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实施民生工程是扩大内需的重要途径。我们坚持以人为本,在全省大力实施“八项民生工程”,着力加强促进就业、扶贫解困、教育助学、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百姓安居、道路通畅、环境治理等方面的工作。针对全省尚有近10万户、50万人未定居或仅有简陋固定居所的情况,抓紧实施“民族地区牧民定居行动计划”和“帐篷新生活行动”,计划到2012年基本解决游牧群众的定居问题。同时,在我省凉山实施“三房改造行动计划”。地震造成我省上百万人失业,加之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输出劳动力回流,就业压力明显增大。针对这种情况,我们狠抓劳动力培训和就业指导,推动以创业带就业,引导企业稳定就业岗位,帮助特困群众、“零就业”家庭实现就业。努力提高城乡居民特别是低收入群众的收入,增强社会消费需求和消费能力。 
    加快灾后重建和促进经济增长,是全省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的中心工作。我们要按照中央精神统一思想认识,坚定必胜信心,着力攻坚破难,特别讲大局,特别讲付出,特别讲实干,特别讲纪律,在废墟上加快建设继承历史、融入现实、面向未来的社会主义新家园,力争提前完成三年恢复重建主要任务,为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服务全国宏观经济大局而不懈努力。(刘奇葆)
点评此文章 / 写评论得积分!+ 我要点评
  • 暂无评论 + 登录后点评
  •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访问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