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工业结构调整面临战略机遇期

2009-11-6 19:15:00 来源:网络 编辑:56885 关注度:
摘要:... ...
继发布春季和夏季工业经济运行报告之后,11月5日,在国家实施4万亿元经济刺激计划一周年之际,工业和信息化部与中国社会科学院在京联合举行了2009年秋季工业运行形势新闻发布会暨工业结构调整与创新研讨会。 
  
“进入6月份以后,我国工业生产呈现加快增长的运行态势,工业品出厂价格逐月回升,企业效益明显改善,工业经济企稳向好的态势基本确立。”工信部党组成员、总工程师、新闻发言人朱宏任表示,当前我国工业经济运行仍处于巩固企稳回升的关键时期,在保增长的同时,要不失时机地加快推进结构调整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进而保证工业增长质量和可持续发展后劲。 
  
2010年工业经济仍将平稳增长 
  
朱宏任表示,今年前三季度,我国工业经济企稳回升态势更加明朗,这突出表现在如下六个方面:一是生产增速稳步回升,重工业回升快于轻工业;二是东、中部生产回升加快,西部地区保持较快增长;三是工业品出厂价格止跌回升,企业效益明显改善;四是出口大幅下滑趋势有所减缓,工业品出口降幅逐步收窄;五是工业投资稳定增长,技术改造投资积极跟进;六是结构调整积极推进,节能减排取得明显进展。 
  
与此同时,我国主要工业行业呈现加快回升态势。其中,原材料工业受投资拉动回升明显,装备工业在投资拉动和政策支持下保持较快增长,消费品工业立足国内市场增长平稳,能源生产基本恢复到正常增长水平。 
  
展望2010年的工业经济走势,朱宏任说,从国际来看,在各国经济救援和经济刺激政策作用下,国际金融危机造成的实体经济下跌已经基本触底,西方发达国家经济出现一些回暖迹象,预计明年全球经济将出现一定程度回升。但是世界经济复苏的基础并不稳固,仍然面临很多不确定因素,消费不振、产能利用率低等问题仍未得到明显改善,世界经济要恢复到金融危机前的水平可能需要两三年甚至更长时间,一些潜在的金融风险及贸易保护主义等都可能对世界经济带来新的冲击。 
  
从国内来看,在三大需求中,投资仍然是明年拉动工业增长的主要力量,消费对拉动工业增长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尽管国际贸易摩擦有所加剧,但在世界经济恢复性增长的环境下,2010年我国工业产品出口将在今年较低的基础上有所增长。 
  
“明年是我国实施十大产业调整振兴规划的第二年,随着结构调整、转型升级、自主创新及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等方面取得新成效,工业经济回升向好的基本态势将进一步巩固。”朱宏任说,同时也应看到,工业经济运行中还存在投资效率下降、产能过剩问题凸现、企业兼并重组和淘汰落后产能面临体制性障碍等问题。综合来看,2010年工业经济将继续延续今年平稳增长的态势。 
  
中国社科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所长汪同三预计,2010年我国GDP增速将超过9%,其中第一、二和三产业的增速将分别达到5.1%、9.4%和9.5%。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陈昌盛则建议,明年我国宏观调控政策宜采取经济增长和物价水平“双稳”方针,保持货币政策的灵活性,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同时着力结构优化调整,启动多元化“走出去”战略。 
  
以结构调整夯实经济发展基础 
  
产能过剩、重复建设是当前影响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突出问题,不仅传统产业中存在产能严重过剩现象,部分新兴产业也存在过热或过剩倾向。 
  
朱宏任认为,我国处在工业化中期阶段,重化工业快速发展,对基础原材料和能源的需求旺盛,部分企业片面追求生产规模和眼前利益,一些地方不顾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单纯追求GDP增长,一些行业市场准入门槛低、落后产能退出机制不健全等,这些都是形成产能过剩的诱因。 
  
“从根本上治理产能过剩,应进一步深化体制改革,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基础性作用。”朱宏任表示,在加强政府指导和政策支持方面,工信部正会同有关部门积极提出政策建议,其中,淘汰落后产能和兼并重组的相关政策已经形成初稿,接下来将征求相关部门意见,最终上报国务院。 
  
具体来说,应着力消除跨地区、跨所有制企业兼并重组的障碍,加快垄断行业改革,放宽民营资本市场准入;解决好税收、土地、债务处理、职工安置等突出问题,减轻企业兼并重组的负担;进一步完善企业兼并重组的金融服务,创新发展有利于推动企业兼并重组的多种融资方式;营造有利于落后产能退出的市场环境,完善对淘汰落后产能的激励机制,通过增加转移支付对经济欠发达地区淘汰落后产能给予支持和奖励,对经济发达地区淘汰落后产能给予适当引导。 
  
以创新增强经济增长动力 
  
“支持自主创新和培育新兴产业是应对金融危机的重要措施,也是为工业平稳较快发展注入持久动力的战略举措。”朱宏任说,要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和产业发展的方向,整合创新资源、加大科技和人才投入、理顺体制机制,提高企业自主创新的动力和能力,促使工业经济走上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轨道。 
  
一方面,要继续完善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的技术创新体系。一是鼓励大型企业发挥研发优势,培育技术创新能力,完善产业内和产业间的技术渗透体系;二是加强技术创新网络体系建设,鼓励中小企业积极进行应用性创新;三是加强科技创新园区建设,提升科技创新园区的集聚创新能力,搭建共性技术和公共服务平台;四是以实施重大科技专项为契机,突破制约工业发展的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加速推进产品研发和产业化。 
  
另一方面,要把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作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目标。一是大力发展新能源、节能环保、航天航空、软件、新材料、新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二是加快推进这些领域重大科技成果的工程化、产业化,加快新兴支柱产业基地建设和发展,在财税、金融上积极支持新兴行业的发展。 
  
后危机时代面临重大机遇 
  
经济结构不合理是长期困扰我国经济发展的难题。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下,外需急剧萎缩使我国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更加突出。 
  
“在后危机时代,世界经济将面临新一轮大调整,这一调整期或将持续3~5年,预计世界经济增速将维持在2~3%之间,而世界贸易年均增速只有5~9%。”商务部政策研究室副主任王子先表示,在此期间,中国开放式工业化的战略机遇期依然存在。 
  
他认为,中国工业结构优化与创新将面临五大有利机遇:一是世界经济复苏和国际贸易回升,二是技术人才引进与跨国技术多样化合作;三是新一轮国际产业进行调整、转移与要素重组;四是创造外部需求将拓展外部空间;五是服务业实施跨国转移、重组和外包。 
  
为迎接这一重要战略机遇期,王子先提出了七项政策建议:一是坚持开放式工业化道路,中国作为“世界工厂”的地位不变;二是“中国制造”在充分发挥比较优势的前提下创造新的竞争优势;三是关键要进行体制、机制、制度与政策创新,而不是政府直接干预产业发展,改革开放已经使我国产业升级创新进入厚积薄发的阶段;四是继续开放市场引入竞争,特别是大力引进先进技术、人才和管理;五是着力推进企业“走出去”,开展跨国并购、参与大重组;六是牢牢抓住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与要素重组的机遇,提高承接与消化吸收能力;七是高度参与全球产业链优化重组,提升在全球创新链和价值链中的地位。 
点评此文章 / 写评论得积分!+ 我要点评
  • 暂无评论 + 登录后点评
  •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访问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