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冷链配送系统缘何成“最差先生”?

2009-11-6 2:37:00 来源:现代物流报 编辑:56885 关注度:
摘要:... ...
□ 本报记者范云兵
    “近两年来,我国的食品冷链物流事业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是冷链物流企业的日子却普遍不好过。举个例子,我们要用45辆4.3米的冷藏车,花14个小时的时间,把9000箱货物运到分布在北京各个区县的350家门店,才能够凑足这次参会的费用。”在近日举办的第二届特种物流年会上,北京快行线食品物流有限公司董事长刘培军半开玩笑地说。但这从一个侧面说明目前我国食品冷链物流企业利润普遍不高,生存步履维艰的现实。
    刘培军告诉记者,目前我国的食品行业存在 “哑铃式管理”问题,即国家每年花大力气对食品加工、销售环节进行扶持、监管,却忽视了中间的物流系统。而城市冷链配送又是食品物流系统中最为薄弱的一环,其集约化程度低、接货标准不一等一系列问题都在考验着食品冷链物流企业的生存与发展。
集约化待加强
    在刘培军看来,冷链物流企业成本居高不下的最大原因,不在于基础设施投资规模巨大,而是行业对其利用率不高。物流业是一个存在显著规模效应的行业,只有通过不断的资源整合,实现高度集约化,才能降低企业和社会成本。
    以商务部正在推进建设的 “农超对接”项目为例,到2010年,我国将建立1万个食品配送中心,主要负责城市的冷链配送。毫无疑问,该项目将有效减少食品的流通环节,大大缩小了食品从田间到超市的流通时间。
    “但是,如果每个对接项目都自建冷链配送中心,不但加大了经营成本,也降低了行业的集约化程度。”刘培军说。
    此外,冷链配送中心数量的大量增加,必然会造成企业 “吃不饱”的现象。据了解,目前我国的冷库容量大约为1100万吨,但肉禽和水产冷库占据了1000万吨以上,当生产淡季和原料不足时,很多冷库就会遇到无货可藏的境地,这大大造成了设施的闲置和资源的浪费。
    刘培军认为,发展冷链物流的关键不是盲目建设基础设施,而是要建立集约化经营方式,最高的利用现有设施设备。共同配送是高度集约化的首选,也是城市冷链物流配送发展的高级阶段。所谓共同配送就是多家企业共同组建配送中心,或者共同委托第三方物流的一种高度集约化的物流配送模式。
    零售终端和物流企业以及物流企业之间采用共同配送模式,共享线路资源,在保证冷链运作标准的前提下,既可以缩短作业时间,又可以降低2%左右的冷链物流费用。 “以北京市场的速冻面点和冰激淋为例:目前,北京市场零售终端以上两种产品的销售额约为20亿元,需要60个供应商、约800辆车进行配送。而通过共同配送,只需要5家物流商、400辆专业冷藏车即可完成。”刘培军告诉记者。
    但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我国的第三方冷链物流企业尚处在发展初期,可谓困难重重。冷链食品配送,要求第三方物流企业要有完备的系统——符合要求的设施设备、合理的成本构成、卓越的工作团队,及全方位的人员培训、内外部各种应急预案等等。而这些都需要高额投资,这往往让企业望而却步。
效率需提高
    近年来,随着城市交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城市对货车进行了管制。而为了适应城市配送的需要,很多物流公司不得不改用客车送货。 “根据我们的实际经验,一辆冷链货车的货物需要6辆面包车分送才能完成,这不但给食品安全造成了隐患,也大大提升了冷链物流企业的成本。”刘培军说。
    而且,城市冷链配送的收货方——超市一般都分布在居民集中度高的街区,加之超市收货时间一般集中在交通最为拥挤的白天,这使冷链配送环节面临一个难以协调的问题。同时,很多超市没有设立专门的冷链商品接卸区,大都与常温商品同时收货,这不仅违反了冷链物流的温度要求,而且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冷链配送的整体效率。
    刘培军告诉记者,如果城市冷链配送能够借鉴北京奥运会期间的城市交通管理经验,将部分商品的接货时间调整为夜间,将会给企业带来巨大的利润空间。首先,采用门店夜间收货方式,可以提高40%的配送效率。对于一个年配送额3亿元的企业来说,流通夜配的工作模式可以使其在原有运输能力的基础上完成4.2亿元的配送任务。同时,采用夜间配货可以降低30%的运营成本。对于一个年收入1500万元,利润率20%的企业来说,每年将节省360万元。
    “奥运会期间,奥组委抽调了我们7辆冷藏车保证奥运食品的供应。在冷藏车减少的情况下,我们采用了夜间配送的方法,工作效率反而提高了一倍。”刘培军说。
    采用夜间配送的方式,不但可以给企业带来巨大的收益,还可以带来巨大的社会效益。利用全天温度最低的时段交接货物有利于保证食品安全,减少产品在途风险;冷链产品的保质期较短,夜间配送,当日即可销售,保证了市场供应;减少白天运送数量,缓解城市交通压力。这不失为当前解决这一问题的较好方法。
严把标准关
    “一位消费者在某超市购买了冷冻带鱼,拿回家后发现带鱼肚子里面已经腐败变质。后来经过调查发现,是流通过程中冷链断裂造成的产品变质。”刘培军说。
    冷是基础,链是灵魂。冷链断裂根源在于物流企业的运作方式,但超市收货标准不高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刘培军透露说,在一些地区,甚至还会出现用面包车运输速冻水饺、用箱式卡车送酸奶的情况,造成了食品的二次冷冻和变质。而面对这样的送货模式,很多超市依旧照收不误。
    超市这样做的原因只有一个:减少成本。
    其实,很多以超市为代表的销售终端都曾对生鲜食品的接收制定了严格的冷链标准。但如此一来,就提升了食品的成本,企业无利可图,因此也就不得不降低配送要求。
    现在的农超对接固然可以有效提高生鲜食品的质量,但超市大部分的生鲜食品还是要靠供货方来供货的。因此,不断提高超市的收货标准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是政府部门应该对冷链物流企业、超市进行有效监管。目前部分零售终端的收货标准较低或标准执行不到位,一定程度上纵容了部分厂商或物流企业的违规配送行为。
    其次,行业协会应该要求零售终端建立科学的、切实可行的冷链商品收费标准,通过规范化的测温、控制收货时间、控制耗损率等手段,提高冷链商品的品质。
    再次,零售终端作为食品流通的最后一个环节,更应该做好冷链食品的检查以及验收工作,成为消费者的最后一道 “防火墙”。
点评此文章 / 写评论得积分!+ 我要点评
  • 暂无评论 + 登录后点评
  •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访问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