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稳步复苏下的通胀 “迷局”

2009-11-4 2:35:00 来源:现代物流报 编辑:56885 关注度:
摘要:... ...
□闫坤
    第三季度,我国宏观经济保持了企稳回升的势头。经济增速进一步加快,共实现国内生产总值77955亿元,同比增长8.9%。前三季度累计实现国内生产总值217817亿元,同比增长7.7%,是金融危机以来世界主要经济体中增长最快的国家。
    在良好的宏观背景下,第三季度经济增长仍存在引人关注的重要问题,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即:我国通货膨胀的“真实状况”如何,现行投资安排可否持续,我国出口支持政策的收益究竟有多大。但在实质上,上述三个方面又是一个整体,其相互影响、彼此关联,统属于通货膨胀的体系之中。
    通货膨胀的源头来自于货币市场的失衡,来自货币的超量供给。随着进入资产投资领域的货币增多,投资收益率开始下降,过高的资产票面价格大大减少了投资的获利空间。为满足新增的货币需求,市场将利用二级银行系统派生货币,增大货币乘数,促使原为放大新增货币存量的政策转而放大的总货币存量。因为产出增加和由产出增加所导致的资产价格上升无法吸纳货币乘数放大出来的新增货币,资产价格被进一步拉升,商品价格开始上涨,通货膨胀的隐忧显现。目前,我国宏观经济已处于通货膨胀的临界点。
    从投资的规模上看,我国投资的可持续性取决于四个方面的因素。第一是总需求的增长,第二是成本与收益,第三是经济安全的需要,第四是通货膨胀的限制。从目前来看,对投资规模可持续性形成重要限制的是通货膨胀的限制,考虑到大规模投资所形成的新增货币资本和提升的货币乘数,第三季度63735.8亿元的新增投资已经使通货膨胀水平达到了一个高值,并将推动第四季度的通货膨胀水平10.9%的上升。
    从投资结构看,第三季度的投资仍以装备制造产业、能源交通产业等为重点,这种投资结构将进一步扭曲我国的要素分配失衡状况,加剧国内资源和能源紧张,导致劳动密集型产业在经济复苏中受损,劳动者的报酬下降,分配体系的失衡更加严重,为避免过度的不良影响,政府将加大转移支付的比重,居民收入中转移性收入的比例上升。前三季度,转移性收入增速居各项收入之首,高达15.7%,就是这一投资结构的客观反映。
    在宏观经济指标中,相对于其他构成指标的良性增长,出口依然处于深度衰退的状态。前三季度,出口8466亿美元,下降21.3%。为恢复出口,我国执行了1994年外贸体制改革以来最大规模的援助方案,仅以出口退税为例,至第三季度止,我国约执行出口退税5000多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16%,商品享受出口退税的密度明显提高。
    大量出口退税为资本密集型企业所享有,从而导致劳动者的报酬相对下降。由于劳动者报酬是劳动密集型产品成本的主要构成,劳动者收入增长的乏力维护了劳动密集型商品的价格,从而保证了绝大多数必需品的价格稳定。考虑到我国CPI中必需品占有大部分权重,劳动者报酬的降低削弱了国内的通货膨胀压力,但对于劳动者自身而言,面对收入下降和通货膨胀压力上升的双重挤压,其“悲惨系数”并不比完全通货膨胀条件下更小。
点评此文章 / 写评论得积分!+ 我要点评
  • 暂无评论 + 登录后点评
  •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访问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