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市金州区“保增长调结构重民生促发展”新年推出新举措

2009-1-14 20:30:00 来源:物流天下 编辑:56885 关注度:
摘要:... ...
 2009年,大连市金州区按照“盘活、拉动、改革、创新”的经济工作方针,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保增长、调结构、重民生、促发展”,围绕新市区和新农村建设两大历史任务,紧紧抓住增加财政收入和增加群众收入两大发展主题,大力推进重大基础设施和重大产业项目建设,实施民生工程,促进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 
  推进重大基础设施和产业项目建设,拉动经济快速发展。
  金州区全力推进重大项目建设。全年布局建设重大基础设施和产业项目91项,总投资852亿元。全力推进水、电、路、气、暖、港等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青山和登华水厂等一批给水主管网配套工程将开工建设。全面完成“2+8”电力设施建设,为新市区建设提供充足的电力保障。以滨海大道建设为重点,继续推进城乡路网建设,统筹兼顾沿线城市建设、产业布局以及园区基础设施配套,按照“贯通、成线、成网”的思路,科学做好规划,大力提升滨海大道的整体带动功能。
  在滨海大道辐射区域内,金州区规划了六大发展区。依托杏树国家中心渔港,发展以水产品加工交易、仓储物流、港口运输为主的港口贸易经济板块;依托大连金州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发展以养殖、奶业、农产品加工为主的现代农业经济板块;以登沙河临港工业区为支撑,发展以特种精品钢材生产加工和装备制造业为主的经济板块;依托大连新市区建设,推进以世茂嘉年华、莱茵海岸、滨海新区等项目为龙头的金州湾现代服务业发展区域板块;以三十里堡临港工业区为支撑,发展以机械制造和船舶配套业为主的经济板块;以杏树南海和金州湾现代服务业发展区为两线规划建设海滨旅游带。此外,滨海大道辐射区域内还将规划八个海滨旅游景点。
  推进六大产业园区建设,带动经济全面发展。
  金州区紧紧抓住辽宁沿海新一轮开发开放和大连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双重机遇,加快推进三十里堡临港工业区、登沙河临港工业区、金州湾现代服务业发展区、金州经济开发区、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杏树国家中心渔港水产品加工物流园区等六大产业园区建设。
  2009年,金州区三十里堡临港工业区、登沙河临港工业区将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完成土地平整12平方公里,建成园区道路22公里,进一步增强接纳项目入驻能力,促使两大临港工业区尽快成为船舶配套和精品钢材企业的聚集地。金州经济开发区要围绕汽车电子产业调整优化结构,加快配套项目的进驻和建设步伐。金州区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全力推进爱德奶牛扩繁基地、毅都果品、农业科技研发中心、国家东方百合与菊花研发推广中心等项目建设,进一步增强园区聚集和示范效应。杏树国家中心渔港水产品加工物流园区完成成品油仓储区一期工程和水产品交易加工区规划编制。尽快启动二十里堡大连保税港区及保税港物流园建设。
  金州湾现代服务业发展区以现有项目为龙头,加快高端服务业项目向园区聚集,打造辽宁沿海经济带世界级的现代服务业精品基地,带动全区旅游、地产、商贸、金融、信息等现代服务业全面发展。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牵动城乡协调发展。
  金州区准确把握农村改革发展新形势,建立健全城乡发展互促共进机制,加快推动各类生产要素、公共资源向农村转移,努力开创新城区、新农村建设新局面。
  2009年,金州区大力推进五个10万级产业基地建设。在巩固大樱桃、黄桃、海珍品基地建设成果的基础上,着力打造东北最大的优质高产奶牛扩繁基地。大力扶持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加强农业科技应用和标准化生产,引进推广优良新品种、新技术60项,无公害、绿色和有机食品生产基地总面积要达到40万亩。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为重点,完成农建工程600项。继续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10项,完成植树造林1000万株,建设海防林基干林带3000亩、生态文明村22个。
  2009年,加快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大力发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认真落实农村低保政策,加强农村实用人才培养,为131个村配备农业技术指导员。建成10个特色农业示范村,扶持10个低收入村加快发展。
  坚持全域谋化,全力推进生态宜居城市建设。
  2009年,金州区将完成主城区、分城区相关控制性规划和区域性详规,按照省市要求编制完成生态区建设规划,全力推进生态宜居城市建设。推进九里和大黑山周边路网建设。金州火车站新站舍将在年内投入使用。开工建设新市区客运中心。完成垃圾处理厂选址工作,力争年内开工建设。实施沿街大型楼宇亮化工程。高标准推进滨海大道、轻轨、金七线等交通干线绿化带建设。加大商业地产、教育地产、文化地产、工业地产和旅游地产的开发销售力度,促进房地产业健康稳定发展。强化土地一级市场调控管理,加大土地储备力度,土地净收益确保实现10亿元。加大环境保护和治污减排力度,建成西海污水处理厂,建设二十里堡、三十里堡、石河、登沙河4个污水处理厂。完成40万平方米供热并网改造。
  关注和解决民生问题,使广大群众得到实惠。
  2009年,金州区将突出关注和解决民生问题,使广大群众得到实惠。全年区财政安排社会事业资金11.6亿元,增长15%。
  坚持优先发展教育。全年投入1.2亿元,维修改造校舍8万平方米,铺设塑胶操场8个,配备教学仪器3500台件。高标准完成城区中心幼儿园改造和建设。建成大连技师学院。继续落实农村“两免一补”和城区“免杂费”政策。进一步完善基本医疗卫生体系,全面推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大力发展文化体育事业,开工建设金州影剧院和金州广播电视技术传播中心,加快推进城乡有线电视数字化改造。启动向应公园改造工程。全面完成30个农村社区服务中心建设任务。完成区老干部活动中心改造。逐步提高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水平。加大财政补贴力度,再解决一批困难家庭住房难问题。争取开通金州区与开发区之间的公交车,进一步方便广大市民出行。大力推进就业再就业,全年新增就业1.8万人。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企业退休职工基本养老金支付标准。
  推进社会建设与管理,加强服务型政府建设。
  2009年,金州区将加大服务型政府建设力度,加快转变职能,切实改善作风,提高行政效能,努力构建依法行政、权责分明的政府。深化行政管理和服务体制改革,努力构建忧民所忧、乐民所乐的政府。大力推进节约型政府建设,努力发挥政府机关在建设节约型社会中的表率作用。
  从古代沓氏县到现代新市区——历史的轮回看金州
  金州历史久远,自汉代设置沓氏县至今已有2100多年。1987年4月,国务院批准金县撤县改区,同年举行撤县改区大会,金县变为大连市金州区。改革开放三十年来,金州经历了由农业大县变为大连市最大的行政区,进而成为与大连主城区和开放先导区一体化发展的新市区变革历程。伴随着这一历程,金州区经济总量实现了突破性跨越,城乡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巨变,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根本性提高。
  2008年,金州区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18.5亿元,是1978年的30.8倍;农林牧渔总产值达到70亿元,是1978年的31.0倍;社会各项事业投入10.2亿元,是1978年的105.6倍;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2800元,是1978年的110.3倍……
  “全国经济实力百强县区,全国科技实力百强县区,全国生态示范县区,全国文化先进县区,全国体育先进县区,全国卫生先进县区,全国民政工作先进县区,全国村民自治模范区,全国创建文明村镇示范点……”众多的荣誉称号,记录着金州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提速上升的闪光轨迹,记录着金州改革开放步步深化、不断从胜利走向新胜利的光辉历程。
  五大优势产业——促进农民增收
  三十年来,金州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全区形成了水果、设施蔬菜、花卉、奶业、水产等五大优势产业。建成全国最大的大樱桃、加工桃基地和蝴蝶兰、菊花、百合种球花卉生产基地和农副产品加工基地。金州由此被评为全国农业标准化示范区,“现代农业看金州”已成为共识。
  转身向海——发展临港产业
  伴随着沿海经济带 “五点一线”战略的提出,金州人将眼界从陆地瞄向大海,抓住难得的历史机遇,乘全省沿海经济发展的大势,掀起新一轮率先振兴的热潮——借拥有200公里黄、渤两海海岸线的优势,打造全新的以港口、临港工业和现代物流业、旅游业为主要产业的经济强区。
  金州区在黄、渤两海规划建设6个港口,并对每个港口赋予了特定功能。如为东北特钢集团、大连金三星汽车有限公司等特大型和大型企业提供海运支持的登沙河临港工业区通用码头;给台湾工业园区和其他的装备制造企业配套的三十里堡临港工业区通用码头。如今,这两个港口和金渤海岸旅游港口的建设已经启动,投资2亿元的杏树国家级中心渔港已经建成。目前,金州区临港工业的发展已进入一个全新阶段,对城市化的带动也愈发强劲。
  现代服务业——提升城市功能
  金州区几年来始终坚持高标准规划、高标准设计、高标准选择开发项目的原则,建设具有国际水准的金州湾现代服务业发展区。由香港世茂集团投资20亿美元建设的大连世茂嘉年华项目,由德国皮博项目投资有限公司投资2.5亿欧元兴建的大连莱茵海岸旅游度假村项目,由香港东方派尔国际投资集团和大连欧美亚集团有限公司投资160亿元的金州滨海新区开发项目,由大连松源集团投资160亿元的松源海上乐园项目……这些高端项目竣工后,不仅会大大增强金州区海岸经济的实力,而且会大大提升和完善金州的城市功能。一个外向型、多功能、现代化的新金州将在渤海岸线上崛起!
  注重民生——以人为本谋发展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金州区在坚持统筹兼顾、城乡协调中持续打造民生工程。
  就业是民生之本。金州区在发展中始终把为群众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就业岗位放在突出位置,实施有利于扩大就业的经济发展战略,在优化产业结构中发展吸纳劳动力较强的服务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扶持非公有制经济和中小型企业的发展,实现了经济发展与扩大就业的良性互动。
  解决城市居民的住房难问题。近几年金州区政府先后投资6亿多元推进城市“安居工程”。建设经济适用房19.93万平方米,为城市低收入家庭供应住房1900多套;建设限价商品房23.8万平方米,为城市中等收入家庭供应住房2000余套;为500多户困难家庭解决了廉租住房补贴。
  优先发展文化教育。金州区城乡中小学全部实现楼房化;率先100%通过了办学设施市级标准化验收;率先实现农村学校信息化教学;率先实行了城乡学校“一体化推进”均衡教育;提前两年完成“双高普九”的目标。新建的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和青少年活动中心建成并投入使用。
  医疗卫生全面普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9.6%。
  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出台了农村基本医疗保险的政策,制定了《金州区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暂行办法》,并以最低生活保障为主体,实行了城乡一体的最低生活保障。
  住在金州 拥有今天的舒适 坐享明天的收获
  八大优势托起宜居生活
  1、生活配套一应俱全,成熟人居已入佳境
  金州区商业配套设施日益完善,以大商新玛特、安盛购物广场、恒利丰商城为核心已形成多个繁荣商圈。沃尔玛、家乐福、大连钢材交易中心等项目前期工作进展顺利。
  金州区被卫生部评为 “全国初级卫生保健先进区”。目前,全区以区第一人民医院、区中医院等单位作为卫生系统的龙头,建立区、镇街、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构筑保护群众健康的可靠屏障。
  有记载金州区悠久历史的金州博物馆、激情澎湃的大连足球队主场金州体育场、环境优雅的向应公园等休闲健身场所,结合居民喜闻乐见的市民文化活动,满足人们对休闲娱乐的不同需要。
  2、生活成本“事半功倍”,居住质量不逊大连
  金州区拥有丰富的农业资源、海产资源,物产丰富使得金州区物价低于大连市平均水平,生活成本相对较低,并且随着金州区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日趋完善,金州的生活质量已不逊大连。畅通无阻的交通、绿色健康的生态等优势,使住在金州成为享受舒适生活的绝佳选择。 2006年,金州区被评为全省生活质量排行榜区市县第一名,成为高性价比的现代居住区。
  3、山海相依宜居美境,自然健康生态家园
  金州位于黄、渤两海之间,海岸曲折、港湾相连,在温带海洋气候滋润下,气候清爽怡人;大小黑山壮美的景色,为金州平添一份自然之美;金州湾现代服务业发展区的崛起,成为渤海海岸线上一道亮丽的风景。
  1999年,金州区被国家环保总局确定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目前,全区绿化覆盖率达42.8%,超过大连市平均水平。 2007年空气污染指数平均值为66.8,处于良好水平(二级),空气质量优良天数330天,占全年总天数的90.41%,为金州居民提供了健康自然的生活空间。
  4、立体交通便利出行,畅行无阻尽享安逸
  全区实现了“五纵四横一环”的新市区道路框架,形成以201国道、202国道、沈大高速、大庄高速、盖亮线、华北线、土四线、疏港路、金七线为主干,便捷快速的市域公路网。建设中的哈大客运高速铁路,将使从哈尔滨至金州的时间缩短至4小时,将东北三省紧密联系在一起。大连轻轨三号线开通后,乘轻轨至大连只需30多分钟,至金石滩不到半小时。
  5、千年古城历史悠久,底蕴深厚民风淳朴
  金州历史悠久,距今有2100年的历史。唐王殿、观音阁、朝阳寺,无声地向人们展示金州昔日的风采;金州副都统衙门、关向应纪念馆展现近代金州的风云变幻。闻名遐迩的“金州南金书院图书馆”,则显示了金州人自古以来崇尚知识的传统以及浓厚的文化底蕴。金州区拥有以金州龙舞、金州古琴音乐为代表的多项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了解辽南民俗文化的窗口。
  6、低端房价高端享受,都市生活轻松拥有
  据统计,目前金州城区商品房销售均价为4500元/平方米,明显低于大连市区及开发区同等楼盘。金州楼盘超高的性价比,使购房者的负担大大减轻,付出相对少的投入即可享受现代都市生活,真正帮购房者实现了“做房主,不做房奴”的理想。
  7、系统教育配套完善,莘莘学子前程无忧
  金州区现有小学44所,初级中学17所,高级中学5所,全区共有各类办学机构368个,其中不乏久负盛名的大连102中学、103中学等名校。完善的系统教育体系,使金州城乡适龄人群都能受到良好的教育。高考升学率达95.7%。
  8、喜看金州瓜果飘香,绿色食品保障健康
  金州是 “首批国家级食品安全示范区”。目前全区已有绿色、无公害、有机食品生产基地50余处,14个品种的绿色食品,区内已经形成奶业产业带、大樱桃产业带、黄桃产业带、绿色蔬菜产业带、花卉产业带、海参产业带等专业农业产品生产基地,其中大樱桃、黄桃还被国家工商总局认定为 “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称号。
点评此文章 / 写评论得积分!+ 我要点评
  • 暂无评论 + 登录后点评
  •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访问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