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立新理念 催生大发展――武汉"抓服务促发展"纪实
2009-1-12 19:21:00 来源:物流天下 编辑:56885 关注度:摘要:... ...
1月12日电 题:树立新理念 催生大发展――武汉“抓服务促发展”纪实
新华社记者冯诚、熊金超、俞俭
“树立新理念,催生大发展。”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进程中,武汉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着力构建服务型政府,打造全方位开放的投资网络,使社会经济的发展渐入佳境,步入了一个良性循环的发展轨道。
创新行政体制 提高政府服务度
长期以来,政府充当了经济建设主体和投资主体的角色,政府职能转变过程中“越位”“缺位”现象比较突出,在一定程度上造成经济与社会发展失衡。
武汉市委、市政府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程中形成共识,认为解放思想要完善体制机制,必须创新行政审批体制,打造公共服务型政府,提高政府科学决策水平、依法行政能力和行政运作效率。
青山区工人村凤凰山社区的下岗职工吴先生想开一家小店,不知该办哪些审批手续,就向社区咨询。没想到,社区干部把青山区政务中心工商窗口的工作人员请到家门口服务,两天后就拿到了工商营业执照。
武汉市去年推出的网络政务,将全市市直部门和各级政务服务中心的行政审批业务连为一体,群众、企业再不用东奔西跑到多个部门盖章,在政务中心或自己家中,就能办妥多项手续。
“环境的友好必须首先从政府的服务中得到体现。”武汉市委书记杨松说,“建设服务型政府,首先就是要树立服务理念,强化政府为社会、为企业服务的观念。”
去年3月,武汉市进一步加快服务型政府建设,要求各部门为各类市场主体提供良好的投资和创业环境,提供高效服务。4月,武汉对全市5.7万名行政执法人员启动为期4个多月的执法教育,树立“执法就是服务”的意识。
目前,经过7轮清理,武汉市行政审批已由先前的4000多项精简到196项。武汉市监察局纠风室主任李建斌介绍,目前全市15个区级政务服务中心和41个市直部门办事窗口有六成左右的审批事项被列为“即办事项”,当场或当天即可解决。
为进一步提高服务水平,武汉市已开始在全市推广行政审批和政府服务“零收费”,同时推出了“我有问题问市长”热线,各级政府、各个部门还推出每周信访接待日,并要求让每一位反映情况的市民得到回复。
去年下半年,面对金融危机,武汉组织各级干部在全市开展“千家企业大走访”活动,面对面地为企业排忧解难。在刚刚结束的市“两会”上,武汉又将2009年确定为“企业服务年”。
整合区位优势 构筑产业投资圈
“九省通衢”的武汉,在近代工业的发展中曾赢得了“东方芝加哥”的美誉。
改革开放之初,武汉率先“敞开城门”,开放汉正街小商品。然而,随着各地交通事业的突飞猛进,武汉的区位优势大为削弱,其经济发展在全国19个副省级以上城市的位次也从改革开放之初的第4位跌落到了第13位。
“中部塌陷,首先是武汉的塌陷。中部崛起,武汉必须率先崛起。”面对专家、学者们的呼吁,武汉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再次把决策的视角凝聚在了交通发展这一环节,把重塑“九省通衢”新优势定格在了优势重组的轨道。
如今,漫步武汉三镇,一大批重大工程建设实施,大桥飞架、隧道掘进、地铁延伸,“水、陆、空”立体建设和综合交通枢纽建设全面推进,武汉步入前所未有的大建设、大发展时期。
随着投资100多亿元的8条城市高速出口公路建设的完成,武汉与周边各个中小城市形成“1小时交通圈”,与中部大城市形成了 今日国内聚焦
“2小时交通圈”。
在京广、京九铁路、京珠、沪榕等高速通道的推进中,地处中国经济版图的“天元”位置的武汉,正在与香港、广州、深圳、西安、重庆、成都、北京、南京、杭州、上海等国内的众多城市形成“5小时交通圈”。
特别是中部最大铁路编组站、国际航空港和长江武汉航运中心建设步伐的加快,武汉正加速向全国第四大铁路枢纽、全国第五大航空枢纽和全国内河航运中心迈进,初步形成水、陆、空联结配套、通江达海的物流运输新优势。
近年来,武汉还通过创新通关便利运行机制,率先在大通关平台上实现通关、物流等信息资源的共享,完善圈域内“属地申报、口岸验放”模式,实现武汉口岸与沿海口岸及海外市场的对接。
“新理念带来新优势。”湖北省政府口岸办公室副主任张小贵介绍,口岸建设的全面发展,已使武汉口岸形成铁路、水运、公路、航空相互竞争、相互补充的口岸运输网络。
在中国经济版图上,正在形成以武汉为中心,以1000公里为半径,覆盖北京、上海、南京、广州、长沙、西安的以甩挂运输为主题的快速货运网。
目前,湖南、河南、重庆等中西部地区的货物,纷纷取武汉中转外运,集装箱外运量每年按25%以上的速率递增。
推进产业转移 打造中部增长极
2007年,国家正式批准武汉城市圈为“两型社会”综合改革试验区。为提升武汉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水平,武汉从产业布局、空间布局、城市功能、战略定位等入手,重新对产业结构进行了调整。
作为构建“两型社会”发展的产业基础,武汉在提升钢铁、汽车、石化、电子信息4个千亿元支柱产业的基础上,又提出建设先进装备制造、能源环保、创意、现代物流等4个新的千亿元产业。
“武汉在对区级政府全面放权的同时,产业分工及城市功能分区正在逐步形成。”武汉市政府秘书长谭仁杰告诉记者,目前,在城市二环线和三环线之间,武汉已形成了高新技术产业、汽车产业、钢铁和化工等4大产业带群,而在二环线内,城市居民生活区和金融、大型商业等三产业服务区正在成型。
为承接国际资本和东部沿海产业转移,武汉在进一步完善3个国家级的开发区投资创业环境的同时,又在武昌、江汉、盘龙城和沌口形成了4个 “总部基地”。
据统计,仅武昌总部区内就已落户国内外大小企业7684家。全市目前已经拥有跨国公司分支机构和跨区域大企业、大集团总部200多家,而国内外大中型企业总部和区域性总部已突破3000家,形成武汉承接产业转移的第一层次。
目前,武汉形成承接国际资本技术和产业转移、承接沿海转移以及城市圈内转移3个层次。服装、建材、化工、农产品加工以及冶金、专用医药等产业,不仅开始向其远城区转移,还向“8+1”城市圈内其他城市转移。
产业的梯次转移,不仅发挥了武汉在大区域经济发展的带动与辐射作用,也使武汉经济在连续14年高速发展之后,依旧保持了快速增长的势头。
2007年,武汉生产总值突破3000亿,达到3141.5亿元,成为中部地区第一个生产总值超过3000亿元的城市。去年,武汉经济增长达到15.1%,增长速度在连续14年高速度增长之后,逆势再创历史新高。
“大武汉经济真正的崛起才刚刚起步。”武汉市市长阮成发说,“承接产业转移,建设‘两型社会’,转变增长方式,打造中部增长极,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武汉任重而道远。”
去年9月,《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改革试验总体方案》获得国务院批准,建设全国宜居的生态城市圈和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基地、优质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现代服务业中心和综合交通运输枢纽,成为武汉及其城市圈发展的新目标。
根据相关规划与部署,到2015年,武汉的生产总值将达到10000亿元,将成为与沿海三大城市群相呼应、与周边城市群相对接的我国区域性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