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连通陇原乡村血脉

2009-11-17 13:47:00 来源:网络 编辑:56885 关注度:
摘要:... ...
春回陇原,秦岭山脉的农家院前一片花红柳绿,除了自然山水美丽多姿,近年来新修的一条条农村公路更为新农村锦上添花。 
  “自2007年提出‘打通断头路、畅通干线路、村村通中巴、实现网络化’以来,我县整修农村公路70多条,实现了农村公路建设和农民脱贫相结合、便民与繁荣市场相结合。新建成的公路穿村入户,不少庄户人家买了农用车,山里产的香菇、木耳能直接运进城。”成县副县长苏志强接受记者采访时,满意的笑容写在脸上。 
   在今年的全省交通工作会上,甘肃省交通厅厅长杨咏中宣布的一组数字同样振奋人心--甘肃79.49%的乡镇通了沥青路,92.49%的建制村通了公路,乡镇通班车率达99.84%,首批100个新农村建设试点村道路建设项目全部完成…… 
   的确,近年来陇原大地的无数县乡村和成县一样,以其翻天覆地的变化生动地证实了“路通民富”这一耳熟能详的道理,公路基础设施建设已成为甘肃新农村建设的一大亮点。 
  科学布局 五路优先 
   农村公路是路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说高速公路是地方交通的主骨架,那么农村公路就是必不可少的毛细血管,与千千万万老百姓的关系更加紧密。启动于2003年的大规模农村公路建设,为甘肃百姓带来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交通环境的改善之所以能够发挥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这与甘肃农村公路的前期规划工作密切相关。 
  搞好农村公路建设,科学规划是基础。在选择项目时,甘肃省交通厅即根据全省经济结构布局和资源特点,统筹规划、科学论证,重点解决老少边穷地区不通沥青路的问题。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深入推进,省交通厅又提出了“中东部通达会战、西部优化改造”和“五个倾斜、五路优先”的农村公路发展战略,将农村公路建设作为全省交通发展的重中之重,使农村公路建设步入了黄金期。 
   甘肃省各地因地制宜,努力探索农村公路发展的新举措、新途径,科学制定本地区的发展规划,按照省交通厅的总体部署,精心组织、狠抓落实,使全省农村公路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取得了显著成效。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甘谷县编制了全县农村公路建设“十一五”总体规划,科学布局,避免重复建设。正宁县坚持规划一次到位,在公路布局、线形要求等方面合理定位,增强了道路建设的适用性和科学性。 
  科学合理的规划为甘肃农村公路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特别是从2006年开始实施,计划用3年完成的100个新农村试点村道路建设项目按照“一村一规划,一村一设计”的要求,有效地解决了新农村道路通畅问题。甘肃省优先实施了一批民族团结路、扶贫开发路、旅游资源路、工矿企业路和农业发展路,使旅游资源、矿产资源等得到有效开发。 
   一系列规划、政策的出台,有力地调动起各方面的积极性,各级地方政府积极承担起农村公路建设和养护管理工作的主要责任。近3年来,甘肃省农村公路新建、改建农村公路33921公里,其中2008年完成14117公里,完成了省委、省政府为民兴办的“14件实事”中农村公路建设的任务。农村公路建设给群众带来了实惠,各地的干部群众纷纷通过集资、捐物、投劳等多种方式支持农村公路建设,形成了全社会办交通的良好氛围。 
  严格督察 为质量保驾护航 
  农村公路建设是件“技术活”,确保工程建设质量,让农民群众走上放心路、安全路,这是甘肃交通人长期以来坚持的信念。 
   在大规模农村公路建设之初,甘肃省交通厅、公路局就组织专家制定并印发了一系列文件,明确了相关建设原则和质量要求,坚持“技术标准可以不高,质量标准不能降低”,不让“民心工程”变成“伤心工程”。根据全省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交通发展状况、地形地质特点,甘肃交通厅先后出台了《农村公路工程技术标准》、《农村公路设计指导意见》等规范性文件,启动了“农村公路建设科技下乡”活动。省交通厅还专门成立了由杨咏中厅长任组长的新农村交通运输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从各公路总段专门抽调专业人员,成立了甘肃省农村公路巡回督察组,派驻在13个市州巡回督察,帮助和支持各地开展农村公路建设工作。 
  各地交通部门在农村公路建设中,不断探索符合自身条件的建设模式、标准与规模、质量控制模式等,为全省农村公路建设积累了宝贵经验。成县充分利用当地丰富的石料资源,用片石混凝土硬化通村公路,降低了路面造价,提高了工程质量;永登县农村公路建设从路基开挖夯实、碾压整平、灰土拌和到混凝土搅拌及路面铺设均采用机械作业,提高了施工效率,确保了工程质量。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甘肃省在发挥专业管理和监理人员作用的同时,加大培训力度,着力于解决农村公路建设技术力量薄弱等问题,使越来越多的农民群众掌握了质量控制要点。“为农民修路,让农民当家,请农民监督”的“专群结合”质量管理模式,深受群众欢迎。 
  去年年初,农村公路建设质量年活动的大幕徐徐拉开。活动开始以来,甘肃制定了《农村公路建设管理实施细则》等制度办法,完善了农村公路建设质量标准管理体系,同时,严格质量检查考核机制,加强农村公路建设市场管理,建立健全了“施工自检、专业抽检、群众监督”质量保证体系,严把原材料进场关、施工工艺关、质量验收关。此外,省公路局公路检测中心设置了专门的农村公路检测机构,进一步完善质量检测手段,农村公路整体质量稳步提升。 
  加大改革力度破解管养难题 
  近年来,甘肃农村公路建设方面成绩斐然,村路管理、养护工作也破解了许多难题,亮点频现。 
   甘肃省交通厅副厅长辛平介绍说:“随着农村公路建设不断加快,管好路、养好路,满足农民群众的出行需求,成为公路交通服务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大任务。由于原有的养护运行机制、养护管理模式等已不适应新时期农村公路发展的要求,因此深入推进农村公路养护管理体制改革,建立一套以服务为核心、适应农村公路特点的养护管理新体制,成为提高农村公路服务水平的必然选择,对实现甘肃省农村公路制度化、规范化管理,巩固建设成果具有重要意义。” 
   2007年11月,甘肃省政府办公厅批转了《甘肃省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实施意见》,标志着该省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工作正式启动。各试点市、县市区按照“统一领导、分级管理、以县为主、乡村配合”的原则,积极稳步地推进农村公路养护管理体制改革试点,进一步明确了以县级政府为主体的农村公路管理养护责任,强化了交通部门养护管理职能,养护资金筹措渠道正逐步拓宽,农村公路养护质量和服务水平有了一定的改善。 
  一年多来,甘肃各级地方党委、政府和交通部门,按照省委、省政府的总体部署,按照省交通厅“先试点、再完善、后推广”的改革思路,积极探索农村公路养管体制的新路子。部分市(州)和县(市、区)还建立了一套符合实际的农村公路养护管理新模式,农村公路日常养护工作得到加强,路况质量有了提升。 
   在去年的抗击冰雪天气和抗震抢险工作当中,交通部门在当地党委、政府的统一指挥下,积极开展农村公路的抢通、保通工作,应急保障能力明显增强。 
  灾后重建 村路当先锋 
  “我们家的房子重建时让出了一米,对面邻居也让了一米,街道变得宽多了。”日前,在文县梨坪乡李家坝村采访时,村民高二秀高兴地对记者说。 
   文县梨坪乡位于大山深处,在“5·12”地震中遭到严重损失。该乡动员群众在灾后重建过程中让出一部分宅基地来拓宽道路,村民们纷纷响应。原来只能容一辆车行驶的街道,现在两辆车可以并行。该乡负责人李玉安说:“我们制定了拓宽拆迁方案,不仅解决了街道拓宽硬化美化问题,也推进了灾后重建的工程进度。” 
  李家坝村的成效只是甘肃省灾后重建工作的一个缩影。据了解,为了保证灾后恢复重建工作科学、有序开展,甘肃省交通厅按照交通运输部的总体要求,充分结合本省灾后恢复重建规划和农村公路灾后重建的实际情况,在灾后公路恢复项目规划和设计中采取“三结合一统筹”的方式,即将灾后恢复重建与农村公路正常建设及养护管理工作相结合,与区域经济发展、小城镇建设、新农村建设相结合,与当地的地质、地形条件相结合,与灾区整体灾后重建工作相统筹,使农村公路建设更好地为灾后恢复重建工作服务,真正发挥公路的“先行作用”。 
  紧密结合“农村公路建设质量年”活动的开展,甘肃认真落实农村灾后重建工程质量责任制,建立质量安全责任档案,进一步完善“政府监督为主,群专结合”的质量监督体系,充分发挥各地巡回督察组和社会舆论的监督作用,强化监管措施,保证农村公路灾后重建项目质量符合标准。 
  不久前召开的甘肃省省养公路工作会议提出,2009年甘肃将新改建农村公路约1.2万公里,重点抓好省政府确定的“12件27项实事”,实施通乡沥青路2800公里,在8个地震重灾县(区)实施农村公路地震灾后恢复重建通达通畅工程2200公里,7个少数民族自治县农村公路通达通畅工程500公里,继续加大对民族地区、革命老区、贫困地区农村公路建设的支持力度。 
   曙光初露征程远。在下一步工作中,甘肃农村公路建设将进一步有序协调发展,处理好规模和结构、速度和质量、公平和效率的关系,在设计上注重因地制宜、科学可行,促进农村公路由规模速度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 
点评此文章 / 写评论得积分!+ 我要点评
  • 暂无评论 + 登录后点评
  •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访问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