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路上的奇迹

2009-1-10 23:08:00 来源:现代物流报 编辑:56885 关注度:
摘要:... ...
□本报记者王若懿通讯员张同德
编者按:
    青藏铁路的开通运营,谱写了在高原上铺设铁轨的神奇篇章。此后,这一神奇因那曲物流中心的开建而被延续。其建设者中铁建工集团克服着高原恶劣环境的影响,积极奋战在海拔4600米的高原地区。他们既是那曲物流中心的创建者也是记录者,用汗水记录着那曲物流中心的拔地而起。
    西藏最大的物流中心——青藏铁路那曲物流中心预计今年6月正式建成投入使用,结束西藏没有大型仓储基地的历史。那曲物流中心的建成将有利于进一步挖掘青藏铁路的巨大潜力,充分利用青藏铁路运营后形成的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最大限度地发挥其辐射作用。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作为工程的建设者,中铁建工集团的工人们克服重重困难,全力奋战在那曲物流中心建设工地,用辛勤汗水筑就着西藏地区未来经济发展的桥头堡。
挑战高原极限
    中铁建工集团相关人士告诉记者,2007年3月,根据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人代会西藏代表团审议时有关 “最大限度地挖掘青藏铁路的巨大发展潜力,最大限度地发挥青藏铁路的强大辐射作用,使青藏铁路更好地为促进西藏经济社会发展、造福西藏各族群众服务”的指示精神,西藏自治区和铁道部领导联合召开现场办公会议,研究确定了那曲物流中心建设的规划方案和建设安排。2007年9月28日,那曲物流中心工程正式开工建设。
    据了解,那曲物流中心工程位于那曲县以南5公里处,以青藏铁路那曲车站为中心,占地约8000亩,内设综合物流区、散堆装物流区和生产加工区。总投资约15亿元。该物流中心向东可辐射昌都地区、四川、云南,连接成渝经济圈,向西可辐射阿里,进而联系新疆,向北可连接陕、甘、青三省,向南拉动藏中经济区,进而形成欧亚陆路通道,成为南亚陆路大通道的桥头堡。这些美好前景听着令人振奋,但却是中铁建工集团克服重重困难筑就而成。
    2007年,中铁建工集团在有限的时间里圆满完成了弃土、填土、修施工便道、建临时设施等各项工作,进入冬季休整期。2008年复工后,因受汶川大地震、劳动力不足等多方面因素影响,工程进度严重滞后。为了及时扭转这一不利局面,该集团公司党政班子及时调整,从集团内部增调一批管理和技术骨干,进一步充实指挥部的管理和技术力量。与此同时,指挥部亮出了六招新措施,对内强化管理,强调工作的计划性和前瞻性,通过加大奖罚工作力度,增强全员责任意识;对外明确定位,加强了与甲方、监理、设计单位的交流与沟通,捋顺了各方关系。2008年7月以来,工地面貌焕然一新,工程施工驶入快车道。
    为了赶进度,中铁建工集团广大参建员工战天斗地奋战在那曲4600米的高度上。他们忍受着流鼻血、头发脱落以及长期高原施工作业带来的人体机能上的退化,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发扬 “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忍耐、特别能战斗”的 “三个特别”的老青藏精神和 “挑战极限,勇创一流”的青藏铁路精神,用钢铁般的精神与毅力去构筑精品工程。
    截至2008年底,那曲物流中心土方工程完成98%,涵洞工程完成98%,桩基施工完成92%,钢结构工程完成50%,房建工程完成70%,站场工程完成70%,取得了连续三个月完成产值超过1个亿的阶段性成果,为2009年再决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0天创造的奇迹
    “六月雪,七月冰,八月封山,九月冬,一年四季刮大风。”在号称 “世界屋脊”、 “生命禁区”的青藏高原,严寒缺氧、风沙弥漫,恶劣的自然环境是工程施工的最大天敌。
    原定水泥罐体由供货商拼装好后运至现场吊装,可供货商运上来的却是一块块的罐体材料,这对原本工期就十分紧张的搅拌站来说,无疑增添了更大的难度。为了啃下这块硬骨头,搅拌站员工不得不每天坚持工作十五六个小时。在那段艰辛的日子里,电焊工不够,他们自己上;人员不足,他们自己抬钢板。猛烈干燥的狂风撕裂了他们的双唇;电弧光刺伤了他们的双眼,强烈的紫外线将他们脸上的皮肤剥落了一层又一层……但他们没有半句怨言,擦点防晒霜、滴点眼药水,流着眼泪继续坚守岗位。有的工人的嘴唇纵向裂开,经过简单包扎,戴上口罩,继续工作;有的工人由于长期暴晒,脸上脱了5层皮,有一次在医务室输完液,被强制送回宿舍休息,可他不放心现场,自己打车驱往工地……
    正是他们这种舍己为公、默默耕耘、无私奉献的工作作风,2008年5月10日,世界海拔最高的搅拌站顺利建成投产,仅用了20天,比内地同类型搅拌站的建站时间足足快了40天。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搅拌站建成投产后,几乎每天24小时连续生产,尽管如此,还是不能满足那曲物流中心工程混凝土的需求。2008年8月初,为了进一步扩大混凝土产量,搅拌站又增添750型搅拌机14台,日增加混凝土产量2500立方米。至此,那曲物流中心工程搅拌站拥有混凝土泵车4台,混凝土罐车33台,各类技术人员80余人,日生产能力达到4500立方米,成为目前西藏地区产量最大的搅拌站。
天路上的白衣天使
    在海拔4000米以上地区,氧气含量仅为海平面氧气含量的一半。在高原上长期生活和工作会导致人体机能下降,随时可能引发肺水肿、脑水肿等危及生命的高原疾病。
    为了实现工程 “无一例高原病死亡病例、无一例伤亡事例”的目标,中铁建工集团那曲物流中心工程指挥部一次性投入38万余元购置救护车、心电监护仪、心电图机、理疗灯等设备,设立医疗救护站并组建了由6名医务人员组成的医疗救援队。他们克服种种困难,创造了高海拔、大规模工程施工无一人因高原病死亡的奇迹。
    身着白衣的6名医务人员在那曲是最受爱戴的人,他们被工人们誉为“高原白衣战士”、 “生命极限的守护神”、 “天路上流动着的天使”。这6名医护人员每月都要给工人检查身体,为及时掌握工人们的健康状况,他们对每一份体检单严格把关;鼠疫多发季节,他们积极与那曲地区防鼠疫单位建立联系,组建指挥部、劳务队伍两级防疫红十字工作组,将防鼠疫箱、进口强力黏鼠板等防疫物资下发到一线,将高原疾病知识和防鼠疫知识传授到每一名作业人员。只要工地上哪儿出现病情、疫情、险情,他们的身影就会出现在那里。一次来自青岛公司的职工陶玉雷由于严重的高原反应晕倒在工地现场,被大家从工地抬到医务室时,两度出现潮氏呼吸,光出气,不进气,随时面临生命危险。当时,医务室工作人员全体出动,紧急施救,将病人从死神手中抢了回来。
    2008年9月的一天,一名作业工人走进医疗救护站,握着站长冯晓迎的手,不停地说着感谢话。他叫李四荣,在工地施工时因操作不慎导致右手受伤,中指几乎断掉,且伤及动脉,大量出血,右手无名指第二指节缺损。送到医务室时,他因疼痛难忍,主动要求截掉手指。一刀下去就是终身的残疾。本着对病人负责的态度,冯站长仔细观察后认为,李四荣骨折断面整齐,手指还有复生的希望,便当即对病人实施了缝合手术。2小时后,缝合的地方开始有新鲜的血液流出,无疑,手术成功了。
    经请示指挥部领导,冯站长又连夜驱车将李四荣送到拉萨军区总医院进行手指再植手术。一天,冯站长正在为一名员工测量血压,一位工人走了进来,高兴地向他晃起了右手。这就是那个曾主动要求断指的李四荣,他的手已完全康复。
    工程开工以来,在3000多人的那曲建筑工地上,6名白衣战士,以一当百,应对着工地可能发生的病情、疫情、险情,他们凭借超负荷的工作和不懈的努力,每天接诊平均在50~60人次,成功抢救了2名因高原反应引起的呼吸系统衰竭病人、救治了10名肺水肿病人,医治普通感冒、发炎、咳嗽病人更是无以计数,为在高原施工的全体参建员工撑起一片蔚蓝的天空。
点评此文章 / 写评论得积分!+ 我要点评
  • 暂无评论 + 登录后点评
  •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访问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