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增长,从价值中枢“上移”中谋求“品质”提升

2009-1-1 14:36:00 来源:物流天下 编辑:56885 关注度:
摘要:... ...
 编者按:价值中枢的“上移”,恰需充分的外部压力作用,以冲抵路径依赖的发展惰性,发展的“品质”从而飞升。 
    促调整、保增长“双发力”,广东领衔全国经济调整升级战 
    从大洋彼岸席卷而来的国际金融危机,给地处改革开放前沿的广东带来凛凛寒意。由于过多的中小企业出现集中式倒闭停业现象,受冲击程度更甚于长三角和环渤海地区。作为经济总量和财政收入分别占全国1/8和1/7的省份,广东在全国经济地位举足轻重,因此其命运格外受关注。 
    为了真实掌握广东遭遇金融危机冲击的真实情况,半月谈记者自危机集中爆发的2个多月来,持续深入广东省的有关政府部门、珠三角地市和广大企业调研采访,试图全面掌握其中的真实情况。据记者实地调查,广东面临的巨大冲击不容小视,短期来看,国际金融危机将给广东带来困难,广东步入阵痛调整周期已无可避免。但从中长期来看,金融危机引发的强大市场推力,将极大利好于珠三角产业升级。 
    珠三角自改革开放初期引进或成长的出口导向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早已被逼上生死线。不久前闭幕的广交会成交额同比下降17%,这是有外贸出口“晴雨表”之称的广交会近年来所罕见的。“以前广交会通道上都是人头攒动,行走困难。而本届广交会一眼就可以从通道看到对面。”一位参会客商说。 
    珠三角过去的许多企业经营模式已发挥到了极致,走到了尽头,除了转型升级已别无退路。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广东省在大力确保全省持续较快增长速度、避免经济大起大落的同时,已把经济工作的主要着力点放在大力推动全省经济转型升级上,促调整、保增长“双发力”。 
    在金融危机的冲击洗礼下,主动促进经济调整升级,已成为当前广东各级干部群众的共识。东莞厚街镇党委书记黎惠勤认为,建于上世纪80年代的一批生产低端产品的企业,借助珠三角的劳动力价格优势又延长了几十年的生命周期。而今如果这些企业还都能继续生存,说明珠三角经济没有进步。 
    “即使经济有异动,我们也要坚持产业转移和结构调整。一旦结构调整过来,就有机遇。”广东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李惠武说。 
    推动珠三角率先在全国建成现代产业体系,是广东经济升级大潮的生动写照。珠三角面积只有4万平方公里,但经济总量却占了广东的八成左右。2008年以来,广东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快建设现代产业体系的决定》,通过5年左右的努力,使物流、金融、会展、创意和汽车、石化、重大装备、精密制造等取代“广东粮、珠江水、粤家电、岭南衣”。 
    重大项目引领区域经济价值中枢“上移” 
    随着中央刺激经济增长政策部署的贯彻落实,一批重大项目在各地区域经济发展布局中“纲举目张”。 
    半月谈记者在天津采访了解到,天津提出了2009年加大优势工业、新农村建设、现代服务业、自主创新、循环经济和生态环境等十个方面的投资计划。“尽管许多项目是初步汇拢,但绝不是‘急就章’。”天津市发展改革委有关人士介绍。 
    2006年,国务院正式将滨海新区列为全国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以2005前后天津的发展实际,实现北方经济中心的国家定位、发挥滨海新区龙头带动作用,天津面临最大难题是经济总量较小、产业基础不雄厚,辐射作用明显不足。由于痛感实力不足,自2007年开始,天津下大力气抓技术水平高、带动作用强、发展潜力大的项目建设,以培育发展后劲,推动产业升级,先后推出60项重大工业项目、20项自主创新产业化项目、20个重大服务业项目、267项区县重大项目。 
    天津市发展改革委、经委等部门介绍,与普通意义上的招商引资不同,近年来天津引进、发展重大项目,注意由单个项目的引进转向引进集团化产业基地,从龙头项目的引进延伸到配套企业,从制造环节的引进转向总部、研发、设计环节,以此推动产业链向高端转移,促进产业发展向高质转化,实现产业结构向高新转变。 
    临近岁末,许多地区重大项目建设的喜讯传来:在福建,修编后的《海峡西岸经济区高速公路网规划》调增高速公路建设项目,将使福建交通迈上“大港口、大通道、大物流”的发展之路;在湖北,武汉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奠基,中部地区第一条第4.5代TFT-LCD(液晶显示器)生产线启动建设,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稳步推进;在广西,按照《关于全面实施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的决定,广西正培育壮大产业集群,加紧推进在石化、电子、新材料、钢铁、林浆纸和能源等领域的一批重大项目建设;在上海,依托洋山深水港和浦东国际空港的上海临港新城经过5年开发建设,正在向国家级自主创新型装备制造业基地的目标推进…… 
    可以确信,伴随这些着力于提升区域经济竞争实力的重大项目的强力推进,经济发展基础将得以夯实,依然处于发展战略机遇期的中国可望率先走出全球金融危机的泥沼。 
  主动出击,在国际分工调整中谋求发展高附加值 
    百年一遇的危机带来的是国际分工调整的重大机遇。如何以高科技应用、技术创新、全球化产销链条,提升“中国制造”的附加值? 
    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在江苏扬州市,目前已基本形成“衬底材料-外延片-芯片-封装-应用”的光电产业链,“多晶硅-单晶硅-硅片-太阳能电池及组件-太阳能照明灯具”的太阳能光伏产业链,以及以高性能碳纤维为代表的特种功能纤维等多个新材料产品群,目前已被中国科技部列为第6个半导体照明国家产业基地,预计2008年全市“三新”产值可达250亿元,比2007年增长80%。 
    “加快产业调整,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创意密集型转变,正成为宁波出口企业跑赢金融危机的发展策略。”宁波市外经贸局副局长丁海滨说。在宁波如意股份有限公司,过去生产的手动液压搬运车正逐渐被有13项专利技术的环保型手动液压搬运车取代,2008年以来,公司高科技产品出口额占比逐月上升,预计全年出口总额中高技术产品的比重可超过35%。 
    高技术带来高附加值。宁波甬南针织有限公司与外省企业联合开发了木浆纤维、竹纤维、彩棉等具有功能性、复合性、防水吸水的高档面料,从生产内衣转向生产时装。公司总经理张承志说,原来生产一件针织内衣价格约15元,现在生产的印花、绣花休闲时装售价提高到40元至50元,这种女装仅在俄罗斯每月的销售额就达300多万元人民币。 
    在浙江,不少出口企业都在尝试建立全球化的产销网络和设计中心。营销“触角”在外,神经就会变得敏感起来。慈溪进出口公司在美国、俄罗斯、香港等地设立海外办事处等机构,将获得的信息及时反馈到国内,用于调整企业的生产创意。在国内不少打火机出口企业生存困难即将退出市场时,宁波新海电气股份有限公司却在荷兰全资设立了新海欧洲公司。公司负责人说,欧洲市场是新海公司的第一大出口市场,在欧洲设立全资子公司,有利于企业进一步整合出口资源,缩短销售环节,逐步建立自主控制的销售渠道。这样,产品直接面向消费者,公司就直接掌控了产品的定价权。(邹兰 梁钢华 李亚彪)
点评此文章 / 写评论得积分!+ 我要点评
  • 暂无评论 + 登录后点评
  •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访问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