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电制造业重踏“产能过剩”老路

2009-10-29 1:41:00 来源:现代物流报 编辑:56885 关注度:
摘要:... ...
□ 本报记者燕磊
    年初祭出 “十大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大旗,年末又对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痛下 “杀手锏”。从 “鼓励”到 “抑制”的快速转变,不禁使人发问,飞速发展的中国经济何时才能逃脱产能过剩的“怪圈”?
    近日,由国家发改委、工信部、监察部、财政部等十部委联合下发了 《关于抑制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引导产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其中,钢铁、水泥、平板玻璃、煤化工、多晶硅以及风电设备等6大产业成为众矢之的,一时间备受关注。
    与钢铁、水泥等过剩的传统大户相比,多晶硅和风电行业的入围另人大呼惊讶,这一打击使得刚刚兴起的新能源行业备感困惑!
“制造”过剩而非 “行业”
    “并不是指风电行业的产能过剩,而是工业设备与制造过剩。”针对当前国家所提出的产能过剩,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风能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施鹏飞近来对外作出上述解释。
    “我国目前通过风力实际发电量,只占发电总量的0.35%。”对此,他进一步解释到,大力推进风力发电的发展还来不及,何谈过剩。
    据统计数字显示,目前国内能够生产整机的企业达80余家。对此,有业内人士估计, “如果以每个企业50万千瓦的制造能力计算,一年的产能就是4000万千瓦,但是中国目前的市场只有1000万千瓦的容量。”而且市场每年的增长多达3000万千瓦,产能明显过剩。
    对此,有业内人士指出,随着近几年风力发电项目走俏,风电制造业的 “过剩之风”骤起。由此看来,从钢铁、水泥开始,直至新兴的多晶硅、风电设备,我们再次被同一块石头绊倒,重走了 “发现新市场——一哄而上——产能过剩”的老路。
    近年来,中国风能实现了跨越式发展,这确实是不可否认的事实。但快速发展也带来了一些新的矛盾和问题,突出表现为当前的设备制造企业盲目发展,出现了产能潜在过剩的问题。与此同时,电网规划建设的相对滞后,也潜在地加剧了这一供需矛盾,使一些风电机组接入后未能及时发电而造成了浪费。
    面对风电制造业的供需矛盾,无论是市场化的自发淘汰,还是政策干预下的重新洗牌。未来几年内,随着风电制造行业回归理性,大部分企业将被市场淘汰。而像风电设备这种资金、技术密集型行业,市场的重新整合或许意味着小企业的出局。
拿什么拯救风电行业
“把风电制造列入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的行业,与传统的钢铁、平板玻璃和水泥不一样,概念上也不一样。”国家发改委产业协调司巡视员熊必琳谈到,在对待风电行业问题方面,国家希望通过调控来达到增强自主创新、提升产业竞争力的目的。
    其实,对于我国风电设备制造业来说,还处在初级阶段,发展势头良好。或许正是因为这个行业的“年轻”,才出现了众多的问题,比如产能盲目过剩,企业管理水平低,缺乏自主知识产权等。
    对此,颇有野心的国内风电制造行业巨头华锐风电董事长韩俊良,有着更深层次的理解。 “现在国内真正具有大规模自主研发能力的企业不超过10家。”在他看来,拥有高端技术的企业产能并不过剩,这些企业是中国风能发展的未来。
    另有业内人士指出, “风电企业之前的投资过热并不意味着风能已经充分满足中国市场需求。”现有的78家风电设备制造商中能批量供货者屈指可数,风电市场远没有达到饱和, “而是供需结构不平衡,大多是低水平的重复建设。”
    据记者了解,目前中国风电机组核心技术研发和自主创新能力依然较弱,控制系统和变流系统的发展尤其滞后,产品主要依赖进口。然而,要在越来越激烈的竞争中取得长久的胜利,精准而独到的战略眼光与独具优势的核心技术都不可或缺。
    俗话说 “东方不亮西方亮”,那些对提升自主创新有所 “畏惧”的中小企业,可将视野扩展至海外市场。
    “目前我国的风机制造能力已经能够满足国内的需求,制造商下一步应考虑进行国际市场开发。”对此,施鹏飞谈到,中国风机制造已经完成了本地化进程。
    据记者了解,金风科技和湘电股份两家公司已经收购了欧洲风电公司,成为走向国际市场的第一梯队。在施鹏飞看来,中国风电企业对外展开并购,应着重通过收购吸收国外的技术,或者变成中国企业的一个研发中心,进而使中国企业成为国际性企业。
    历史如此相似, “不拼技术,只讲规模”的一贯战术,打乱了尚处成长期的中国风电行业,但该行业因 “产能过剩”而被压制显然不是人们所愿。不论是提高自主研发实力,还是 “出走”海外的战术变化,希望能够使得 “疯”长的风电制造行业得到拯救。
点评此文章 / 写评论得积分!+ 我要点评
  • 暂无评论 + 登录后点评
  •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访问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