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催生“加工贸易”奇葩“金钥匙”开启发展大门

2009-10-10 17:42:00 来源:网络 编辑:56885 关注度:
摘要:... ...
从东莞到珠三角,从珠三角到长三角,“加工贸易”这朵奇葩扎根中国,从此,中国海关这把“金钥匙”启动了“中国制造”的引擎,开启了中国通往世界市场发展的大门。
  从纸质手册到联网监管
  中国已是名副其实的“世界工厂”,“中国制造”的商品络绎不绝地从中国启程输往世界各地,而这一切,被中国海关运用现代化的信息手段管理得有条不紊……今天我们所熟知的场景,却源于当年许多似乎不经意的事件,历史的点拨使它们成为了滚滚大潮的起点。
  我国很早就有了加工贸易雏型。当时有的港澳同胞带回来大批塑料花,交给亲戚邻居加工,然后再一家一户地收回来。1978年,中国改革开放大幕拉开。7月15日,国务院颁布了《开展对外加工装配业务试行办法》。也就在那一年,广州海关顺德容奇工作组迎来了全国最早的来料加工厂之一———大进制衣厂,这家制衣厂是由一名港商与广东省纺织品进出口公司合作设立,用来加工牛仔服装。此前,我国还是国营公司“包打天下”的局面,贸易方式是国营统一收购、销售、结汇。没有相关加工贸易政策,甚至还没有进出口报关单,海关只能要求企业提交“进出口明细单”以方便核对。海关工作人员从购米的米薄记账方式上得到灵感,并尝试将这套方法引用到加工贸易监管上来。把原材料进口数量、合同等做一一详细登记……这样,纸本手册管理便有了雏形。1979年,这个全国首创的纸本账册开始在顺德试行,1981年便在整个海关系统全面推广,一直沿用了20多年,直至近年来逐渐被联网监管等信息化手段所取代。
  联网监管———即以严密监管和高效运作相统一为原则,以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为手段,以“电子账册+联网核查”为内容的加工贸易管理新模式。也许是历史的巧合,2001年底,全国第一家海关总署标准模式联网监管企业同样是在顺德进行试点。
  这家试点企业就是经营规模大,料件、成品规格多,生产工艺复杂的顺达电脑有限公司。当时顺达公司业务庞大,在纸本手册监管模式下,公司曾一度有60多人庞大的报关队伍、1000多份手册、9000多份报关单,经常出现报关员拉着大皮箱去报关的情形。不过,这一切问题随着联网监管的实施,皆迎刃而解。顺达的电子账册备案、变更、通关等全过程业务操作通过联网计算机就可完成,以前报关天天跑海关,现在只要在办公室里点点鼠标、敲敲键盘就可轻松完成。
  如今,享受这样“待遇”的不仅仅只是顺达了。从2008年起,对加工贸易的电子化监管开始全面取代纸本手册监管,惠及全国数以万计的加工贸易企业。
  从“三来一补”起步,以“加工贸易”为切入点参与世界分工,不仅带来资金,也带来先进的管理模式和思想观念,打破了封闭经济、计划经济的桎梏,中国开始赶搭世界经济的“特快列车”。
  从生产加工牛仔服装到生产笔记本电脑,从纸本账册到联网监管,鲜明的发展轨迹印证了———中国海关不断创新与改革,促使加工贸易实现华丽“转身”,加工产品的附加值由低向高转变、产业链由短向长转变。在全球化进程不断加速的当前,海关监管、服务工作的改进已经成为中国企业提高国际竞争力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从保税加工到保税物流
  加入WTO以后,中国海关根据形势发展需要,将保税监管的领域从单一的保税加工扩大到保税物流,进一步推动了中国国际物流业的蓬勃发展。
  以上海松江出口加工区为例,自2006年12月开始拓展保税物流功能,两年来新业务累计实现逾300亿美元的进出口额,超过松江出口加工区同期进出口总额的五分之一。功能拓展让松江出口加工区的整体发展如虎添翼。尽管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2008年松江出口加工区依然创下了390多亿美元的进出口额,在全国56个出口加工区中位居首位,同比增长1.17%。
  保税物流功能的拓展,满足了现代物流企业的虚拟仓储和实时供货需求,新增的货物组合出口功能,让物流企业赢得更多的客户。仓储型物流企业可以通过出口加工区内的单个分拨仓库实现向不同区域客户供货的物流整合,从“一商多库”向“一商一库”的简化,大大降低了原先多个仓库的管理成本。此外,货物供应链化繁为简,原先需要花大约10天在境外周转的货物,现在通过出口加工区内仓库只需1天就可送达生产厂家,吸引了区外众多的上下游企业选择到加工区中转。与此同时,区内仓储物流企业还可以把加工制成品与区外供应商的料件经过简单组装后送往境内外客户,这种多对一的货物组合出口方式大幅提高了物流装载效率。
  目前,保税监管已经成为中国海关的主要监管方式,占目前海关所有监管方式的55%。从某种意义上说,保税监管是海关监管制度促进生产力发展的最直接体现。
  从“放养式”到“圈养式”
  如果说漫山遍野的加工企业、保税仓库、保税工厂,是一种“放养式”的管理,那么保税区、出口加工区、综合保税区等各类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则是“圈养式”的管理。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为有效利用外资,积累先进制造业和高端服务业,辐射带动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我国参照国际惯例并结合国情设立了保税区、出口加工区、保税物流园区、保税物流中心等各类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目前已有93个,其中以保税物流业为主的功能区36个,以出口加工制造业为主的功能区57个。
  海关特殊监管区域享有境外货物入区保税、境内货物入区退税、区内货物交易免税等税收优惠政策。区内企业可以开展保税加工、保税仓储、分拨配送、国际中转、国际贸易、商品展示、检测维修以及口岸等多种功能(业务)。中国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内的外商投资比例、高技术产业比例等方面都居于中国各类开发区前列,对承接国际产业转移,促进加工贸易发展,转变外贸增长方式,提高中国的开放水平,提升区域竞争力和扩大就业作用明显。
  海关特殊监管区的特点是产业特色明显,集聚效应显著,实现了海关现代监管方式和货物便捷通关的统一。目前,区内电子信息产品所占比例达到87%。中国出口加工区生产的笔记本电脑、数码相机、手机等产品已占世界生产总量的70%以上。实现了高新技术产品的聚集效应。上海、昆山等出口加工区周边已形成完整的产业链,一个大型企业带动周边500~600个相关项目。形成了主导产业落户区内,配套产品向区外延伸和辐射的格局。区内一个就业岗位就带动区外6-7个人就业。同时海关监管实现“三个一”(一次报关、一次查验、一次放行),使区内企业配送的零部件从货运飞机落地到货物查验现场,再到加工企业生产线的时间仅需3-4个小时。
  一串串闪光的数据记录着加工贸易发展的辉煌成就:1980年,加工贸易进出口总值为16.7亿美元,占当年进出口总值的4.4%,到2008年,加工贸易进出口总值为10535.9亿美元,占当年进出口总值的41.1%,加工贸易进出口值连续多年占据中国进出口的“半壁江山”。2008年,我国实际利用外资金额923.95亿美元,其中加工贸易利用外资占一半以上,解决就业人口近3500万,为国民经济发展做出重要贡献,成为我国对外经济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波峰竞逐的世界潮流中,中国海关参与和见证着祖国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追随着中国成为世界贸易大国的步伐,为一个大国向世界敞开胸怀,成为世界经济弄潮儿和领军者写下最为壮丽的诗篇。
点评此文章 / 写评论得积分!+ 我要点评
  • 暂无评论 + 登录后点评
  •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访问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