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金水道重振辉煌
2009-10-1 13:23:00 来源:网络 编辑:56885 关注度:摘要:... ...
湖北的优势在水,水是湖北经济社会发展的命脉。长、汉江沿线集聚了我省85%的大中城市,88%的人口和92%的经济总量,境内长江干线航道1064公里,占长江干线通航总里程的三分之一,建设武汉长江航运中心浑然天成、得天独厚、不可替代。“中游畅,则长江畅”,“中部活,则全国活”。加快武汉长江航运中心建设,不仅是湖北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湖北真正成为中部崛起重要战略支点的需要,更是放大长江经济带在全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重要地位作用的需要。
武汉长江航运中心东接长三角城市群,西联成渝城市群,贯穿武汉城市圈和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在长江沿线七省二市中,我省长江通航里程位居第1,但每公里航道运量居第6;港口数量和吞吐能力位居第3,但每百米港口岸线的吞吐能力居第6;港口吞吐量位居第4,但每亿元GDP产生的港口吞吐量居第7。特别是与上海、江苏、重庆等省市的差距更呈拉大之势。奋力加快建设武汉长江航运中心,已经成为事关长江经济带新一轮大开放大开发最紧迫的重大课题。
高起点谋划布局高标准规划实施
湖北现代航运发展蓝图催人奋进
湖北现代航运发展思路:畅通大通道,建设大港口,发展大运能,培育大企业,完善大枢纽,构建大物流,布局大产业,保障大安全,加快推进高等级航道圈、武汉新港集群、现代航运集疏运体系和现代航运服务体系建设,为“两圈一带”经济发展当好交通先行。到2015年,基本建成航运资源高度集聚、航运服务功能健全、航运市场环境优良、现代物流便捷高效,通江达海、辐射中部、面向全国的武汉长江航运中心。
湖北现代航运建设“八大目标”:
——畅通大通道。力争到2015年,武汉军山大桥以下航道维护水深达到6m,宜昌至武汉军山大桥段航道维护水深达到4.5m;全面建成连接长汉江经济带、环绕江汉平原的长江-江汉运河-汉江810公里千吨级航道圈。
——建设大港口。力争到2015年,武汉新港初具规模,货物吞吐能力达到1.5亿吨,集装箱吞吐能力达到325万标箱;全省港口吞吐能力达到3亿吨,集装箱吞吐能力达到400万标箱。基本建成以武汉新港为龙头,以宜昌三峡物流中心、鄂东组合港、荆江组合港为支撑的现代港口群。
——发展大运能。力争到2015年,全省船舶运力达到800万载重吨,其中江海直达船舶运力达到150万载重吨,基本实现船型标准化、大型化、环保化、专业化。
——培育大企业。力争到2015年,培育10家运力规模达到十万载重吨以上的骨干航运企业,10家具有较高产业核心竞争力的船舶工业企业,4家吞吐能力达到2000万吨以上的港口企业,航运市场主体的竞争力明显提升。
——完善大枢纽。力争到2015年,基本形成以武汉、宜昌、黄石、荆州、襄樊为重点,以高等级公路、高等级航道和地方铁路为主力的现代港口集疏运体系,实现铁水公空管等综合交通运输方式的高效衔接。
——构建大物流。力争到2015年,阳逻港保税物流中心基本建成,形成临港工业区、港口物流园区、仓储保税区、加工包装区等多元综合体,构建中西部地区沟通沿海、走向世界的现代物流基地。
——布局大产业。力争到2015年,中石化80万吨乙烯、武钢200万吨钢材深加工基地、武汉稻米交易中心等一批大项目基本建成,形成石化、冶金、建材、化工、汽车工业等沿江经济走廊。
——保障大安全。力争到2015年,全省2346处乡镇渡口全面达标,完成1000艘老旧客渡船更新改造,建立健全“一江十六湖”重点水域搜救体系,确保水上安全平稳可控。
实施“两圈一带”战略,交通运输势必先行
建设“两型交通”,发展水运首当其冲
“十一五”以来,湖北港航建设完成投资62亿元,是“十五”期投资总和的5.5倍。投资增幅上升的背后是能力的显著提升和运输的快速增长。与2005年相比,港口吞吐能力达到2亿吨,船舶运输能力达到501万吨,分别增长25%和76%。水路货运量完成1.27亿吨,水路货运周转量完成810亿吨公里,分别增长60%和83%。95%以上的外贸物资集装箱运输通过水运完成,水运在矿石、电煤、石油大宗物资运输上担当主力,水路货运周转量占全社会货运周转量的25%。全省水上交通安全形势逐年好转并总体趋于稳定,事故起数、伤亡人数较“十五”同期下降70%以上。
——最坚实的基础是规划布局的科学完善:《武汉新港总体规划》、《宜昌港总体规划》等经过部省联合颁布实施,《长江经济带综合交通规划》已基本拟定,《湖北省内河航运发展规划》正在抓紧修编。
——最突出的成效是规划项目的逐个“落地”:全省累计开工港航建设项目72个,已经完工55个;建成港口泊位111个,新增港口吞吐能力4536万吨;提升等级航道117公里;汉江崔家营航电枢纽工程畜水通航,年底将实现三台机组并网发电。
——最有力的举措是融资渠道的全面拓宽:据统计,在62亿的水运投资中,交通部门投资26亿元,大型企业投资25亿元,民营企业投资11亿元,分别占总投资的42%、40%和18%,实现了由“部门办水运”向“社会办水运”的根本转变。
——最成功的探索是武汉新港建设的战略决策:武汉新港岸线总长达173.8公里,横跨武汉、鄂州、黄冈三地,打破了传统的行政区划和管理体制,最大限度实现了资源整合、统筹规划、整体推进,为振兴湖北水运注入了强大动力。
坚持以大联动促进大突破
再创湖北水运辉煌任重道远
——坚持布局规划大联动,着力在以港兴城上实现新突破。要牢固树立“以港兴城、港城互动”的发展理念,抓紧修编《湖北省内河航运发展规划》,高度重视本地航运规划与其他运输方式发展规划、临江工业发展规划、区域经济发展规划和水资源综合利用规划的相互衔接和支撑,通过实施港口规模扩大、港口腹地扩张的“双扩”战略,使港城互动区、港口辐射区成为拓展城市发展空间。
——坚持全省上下大联动,着力在合力共建上实现新突破。要真正像抓公路建设那样抓港航建设,认真落实港航建设目标责任书的各项任务。省交通港航部门重点抓好崔家营航电枢纽工程、引江济江通航工程建设,继续实施“以陆补水”、“以奖代补”政策,积极支持以地方政府为主体组建项目业主,通过市场运作,吸纳社会资金,加快港航建设。各地可借鉴赤壁陆水节堤枢纽建设经验,通过置换、划拨土地与港口、航道、枢纽进行捆绑开发,多形式、多渠道筹集水运建设资金;积极探索利用深水岸线建设公用码头,依托码头陆域腹地规划综合试验区,采取特惠的土地和财税政策,联合对外开放、招商引资。
——坚持上中下游大联动,着力在江海直达上实现新突破。进一步落实沪鄂、渝鄂、皖鄂航运业交流与合作协议,以港航联动、口岸联通、江海联运、信息联网为重点,加强与海关、检验检疫、税务、商务、口岸等部门的合作,力争实现武汉港先行试点启运港退税;实现沪鄂两地电子口岸全面对接;实现港航信息全面共享;大力发展江海直达标准船型,大力发展集装箱直达运输。
——坚持协调服务大联动,着力在优化环境上实现新突破。要树立“管理就是服务”的思想,做到常怀为民之心、常思为企之策、常兴服务之举。积极运用市场调节机制,促进现有资源港口码头有机整合,促成企业联合、重组,促进资源配置合理化、高效化;积极加强与金融业、租赁业、造船业等行业的合作,用足用好船舶发展引导资金补助政策,扶持骨干港航企业做大做强;积极引入国际国内高端航运服务企业,大力拓展航运金融、船舶交易、航运经纪、信息咨询等服务产业链,支持沿江港口城市培育航运服务聚集区,为建设武汉长江航运中心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明年起,每年5元支持水运跨越发展
从9月9日召开的全省水运发展推进大会上了解到,将从2010年起,每年筹集5亿元专项资金,用于湖北水运事业发展。
从2009年10月1日起,将利用5年左右的时间,逐步推进湖北长江干线船型标准化;在积极争取中央补贴资金的同时,省政府每年筹措一定的补助资金,用于引导现有的船舶的更新改造和淘汰。同时,省交通运输厅还将抓紧组建港航建设投融资公司,运用政府授权的投资经营职能,广泛吸收和运用国内外资金参与湖北水运事业建设。各级政府今后将把港口集疏运通道建设纳入当地发展总体规划并加快建设。同时还将通过盘活存量土地的形式加大对水运事业建设的支持力度,并积极探索岸线资源有偿使用机制。
目前,我省正以打造武汉新港、提升长江航道通过能力为核心,致力将武汉建设成为长江中游航运中心。到2015年,将基本形成以长江航道为骨架,800公里千吨级航道圈为核心,干线畅通、干支直达的航道体系,1756公里高等级骨干航道网全面建成;基本形成以亿吨级武汉新港为核心,功能完善、布局合理的港口体系,全省港口吞吐能力达到2.4亿吨,集装箱吞吐能力达到300万标箱;基本形成以100万吨江海直达船为核心,结构优化、船型标准的船舶运输体系,全省船舶总运力达到600万载重吨,力争使川江及三峡库区船型标准化率达到75%以上,长江干线湖北段货运船舶的平均吨位达到1000载重吨以上。
在沿江产业布局上,我省将积极引导现代物流、钢铁与深加工、石油化工、汽车、装备制造、电子信息、食品加工、商贸、现代服务等重点产业向沿江布局,聚集发展。与此同时,还将积极引导大型港航企业成片开发和建设公用港区,参与开发区、物流园区、工业港区专业化公用码头建设与运营。
启运港退税、共建共享港航信息平台、开发江海直达航线、实施人才与技术交流……一系列试点正悄然启动。依托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加强与长江沿线省市在航运方面的合作,湖北正在倡导以水运为主的流域开发工程,力求发挥水路聚集和水水中转的功能,实现长江上、中、下游航运联动发展,发挥长江航运的整体效益。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