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制造”众望所归

2008-9-3 1:22:00 来源:现代物流报 编辑:56885 关注度:
摘要:... ...
□惠鹏权
    过去,国人以“世界工厂”自居,源于中国经济的崛起,透着民族自豪感;现在,时过境迁,“中国制造”赖以生存的劳动力成本和资源优势已不复存在。伴随着人民币的升值、原材料价格的暴涨,出口退税率的下调等因素,我国制造企业原本就低微的利润日益稀薄。
    “中国制造”的转型之战就此拉开帷幕。而这场战役的弦外之音则是,在无奈中觉醒,在觉醒中走向再次崛起。不可否认,“中国制造”确实推动了我国经济的发展,居功至伟。我国制造业走开放式发展道路,不仅规模迅速扩大,而且产业多样化程度居世界前列。事实胜于雄辩。1980年我国制成品出口仅占世界市场的0.8%,1990年为1.9%,2000年提高到4.7%,而2006年则进一步提高到10.8%,已经超过美国的10%,只居欧盟25国之后,如果按单个国别计算,我已经是世界最大制成品出口国。
    如今,随着能源原材料涨价、出口相关政策调整、劳动工资成本上升、人民币汇率升值以及外界炒作中国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知识产权争端、贸易保护主义抬头、贸易摩擦加剧等等一系列因素的涌来,“第二”、“第四”的头衔,再也不能给我国企业带来实惠了。
    十七大报告中,胡锦涛总书记明确提出,要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实现未来经济发展目标,关键要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取得重大进展。要大力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更加注重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高节能环保水平、提高经济整体素质和国际竞争力。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管理创新转变。
    “转型”成为了这场攻坚战的关键,新“中国制造”则承载了更多的使命。众所周知,中国企业普遍存在“重运营、轻战略”的倾向,这势必使企业运营只注重短期效应。
    中国企业要华丽转身,实现“鱼龙之变”,除了重视技术研发,创造出高品质、高附加值的产品外,还需要营造企业创新环境,而这点尤为重要。如果企业没有创新环境,技术员工积极性则很难调动。而要营造企业创新环境,减少企业组织等级,强调员工间的平等沟通,营造学习型组织氛围,鼓励员工“冒险”、创造性地提出建议等则不失为良策。仅仅如此,还远远不够。企业品牌的建设、业务模式的创新,都是新“中国制造”的关键环节。
    而“中国制造”与生俱来的微利则与企业的业务模式息息相关。在整个产业链中,处在前端从事核心技术研发和核心部件生产的企业,与处在后端从事品牌管理和渠道营销的企业都能获得更高利润,而处在产业链中间的制造型企业则获利最少。所谓的新的“中国制造”就是引领企业逐渐放弃代加工,抢占价值链的高端环节。
    “中国制造”不是目的,而是经济发展的一个必由之路。让“中国制造”不断升级换代,才是明智之举。中国企业受“中国制造”的影响随着时间的推移、时局的变迁越来越重了,许多企业经营惨淡,甚至“关门大吉”。相比较“中国制造”,新的“中国制造”要向全世界消费者输出的是“农民+诗人”般的生活情趣,即有着农民勤劳肯干和沉稳,又有着诗人般激情浪漫和精致的新形象。
    “逐步改变世界对 ‘中国制造’的误解,像‘中国红’这样的产品应该形成规模。”大家不仅看好“中国红”,更对新的“中国制造”寄予厚望。
点评此文章 / 写评论得积分!+ 我要点评
  • 暂无评论 + 登录后点评
  •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访问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