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三十年扬州粮食流通回眸

2008-9-25 16:49:00 来源:物流天下 编辑:56885 关注度:
摘要:... ...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拉开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序幕,以农村家庭承包责任制为标志的农村改革和中央一系列加强、保护农业生产的政策措施,促进粮食生产能力大幅提高,为粮食流通体制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创造了条件。三十年来,扬州市粮食流通和全国一样,实现了持续、稳步和较快的发展,是改革奋进、振兴发展的三十年!尤其是《粮食流通管理条例》颁布实施以来,我市粮食系统积极应对粮食市场的激烈竞争和市场主体多元化的冲击,以粮食安全为目的,充分发挥国有粮食购销企业的主渠道作用,最大限度地掌握了粮源,确保了全市粮食安全。

  一、粮食流通体制发生新变化

  三十年改革发展,我市粮食流通体制发生了深刻变化。特别是从1985年开始,中央发布1号文件,取消了建国以来实行了三十多年的粮食统购政策,将粮食统购改为合同定购。粮食流通体制从原来的统购统销政策改为定购统销和议购议销双轨并行的政策。1988年4月,我省对粮食实行购销调及财务包干政策,粮食销售除对非农业人口基本口粮继续实行按统销价定量供应、菜农口粮和部分售粮实行按比例价供应外,其他原按平价供应的工种粮、行业用粮等全部实行议价供应;粮食财务体制由原来的系统内垂直管理逐级下放到由各级地方财政进行管理。1992年12月,又进一步取消粮食统销政策,粮食销售价格全部放开。1993年2月国家建立起粮食收购保护价格制度。1995年6月,国家对粮食部门按照“统一领导、两线运行、明确责任、分别核算、稳定市场、搞活经营”的原则,实行“两线运行”改革,即实行政策性业务与商业性经营分开。1997年—2000年国家对粮食流通体制实行了以“四分开、一完善”和“三项政策、一项改革”为主要内容的改革。2001年国家首先从我省粮食购销市场化试点开始,逐步推进粮食购销市场化改革。2001年10月,根据省政府决定,扬州市从当年秋粮收购起,推进粮食购销市场化改革。取消粮食定购任务,放开粮食市场、放开粮食收购、放开粮食购销价格。在收购手段和方式上,由以前的以行政命令为主,改为敞开收购、便民收购、托市收购,完成了从依靠行政指令性粮食征收到平等协商的市场收购的重大转变2001年-2005年,全市粮食购销企业累计敞开收购农民余粮61.9亿斤,收购量占五年粮食总产量的37.3%,占农民余粮的84%。2006年5月16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部门《关于印发2006年小麦最低收购价执行预案的通知》。2007年、2008年继续执行小麦最低收购价预案,即托市收购的政策。从2006年执行小麦托市收购政策以来,全市三年累计托市收购小麦33.2亿斤,占三年小麦总产量的88.6%。

  二、粮食行政管理职能发生新转变

  粮食行政管理部门的职能是国家根据有关政策和法律法规授予其管理粮食流通的权限。改革开放之初,粮食流通实行计划管理,粮食行政管理部门主要是依据1953年10月中共中央印发《关于实行粮食计划收购与计划供应的决议》的有关精神和国家相关政策规定,对粮食的收购、销售、调拨、加工、储存等流通环节和系统内国有粮食企业的人事劳资、经营业务、统计报表、财务管理与会计核算等进行严格的计划管理。随着改革开放深入发展,粮食流通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特别是2001年9月,我省实行粮食购销市场化以后,把我市自建国初期实行了50多年的粮食流通计划管理体制彻底推向市场,粮食购销全面市场化。2004年5月26日,国务院发布《粮食流通管理条例》,粮食流通管理步入法制化轨道。《条例》赋予了各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对全社会粮食流通进行管理和指导的职能,这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职能定位的法律依据。根据《条例》规定,粮食行政管理部门的职责主要有三项,即行政管理、行业指导和法律监督。2001年以来,我市围绕保障区域粮食供应安全,粮食行政管理工作取得突出的成效。一是粮食行政执法机构建设取得新进展。市县级粮食行政执法机构组建基本到位。宝应县在全省率先成立了粮食执法大队;二是粮食流通监管工作取得新成效。各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依法加强粮食市场的监管,在抓好日常监管的同时,在全市范围内先后组织进行了粮食库存专项检查、粮食收购执行政策情况、社会粮食流通统计、粮食质量和卫生等专项监督检查,并与工商、质监等部门联合开展了粮食流通市场综合执法检查,有力地维护了正常的粮食流通秩序。三是粮食市场监测预报水平有了新提高。市粮食局依托各县(市)粮食局和全市粮食市场信息监测直报点,加强对粮食市场监测预报。四是地方粮食储备体系建设得以新完善。市、县地方粮食储备规模充实到位。经检查,全市各级储备粮安全储存“一符四无””率达100%。五是粮食应急供应体系建设得到新加强。市、县(区)制订了《粮食应急供应预案》,以粮食储备库、加工厂和放心粮店为载体,有效应对突发事件和粮价大幅波动时的粮油供应。2005年修订完善了《市级储备粮管理办法》。六是“放心粮油”进农村工程进展顺利。全市在城乡建立了100家放心粮店。全市15家粮食加工和销售企业生产的17个粮油产品荣获了国家级、省级“放心粮油”称号。

  三、粮食基础设施得到新增强

  改革开放初期的1978年,我市粮食流通基础设施总体上比较落后。粮食仓库设施简陋破旧,多数粮仓建于上世纪50—60年代,仓库上漏下潮,隔热密闭性能差,不利于安全储粮。为改变粮食仓库条件,上世纪80年代后期,我市各县对仓库房顶进行改造,增设了隔热顶棚;对仓库内墙采取去湿换干改造,进行防潮处理;对仓库门窗进行了隔热改造,并增设了棉门、窗帘和防鼠设施,通过这些改造,有效地防止了外界气温气湿对库内存粮的影响,确保了粮食的安全储存。到本世纪初,随着现代化粮仓建设,我市又新建和改建了一批现代化粮库,安全储粮条件得到较大改善。1988年,扬州市年平均保管量15.5亿公斤,仓容只有13亿公斤,其中2亿公斤需大修或待报废,建仓速度小于报废速度,长年露天存粮7亿公斤,占总存粮的45%。1990年和1991年,全市通过大量增设露天囤扩大储量,避免农民“卖粮难”的现象发生,两年共增设露天囤2303个。1991年9月建成扬州市大运河粮库,占地面积40351平方米,仓容量1610万公斤。1997年10月扩建一幢200万公斤的仓库,解决市区仓容不足的矛盾。1999年国家投资8290万元在扬州港东侧建设1亿公斤仓容的扬州国家粮食储备库,2000年11月28日,中国储备粮管理总公司正式接收扬州新建库为中央储备粮扬州直属库,2001年正式投入使用。从2000年到2002年扬州市完成国家储备粮库建设项目6个,新增仓容2亿公斤,资金总投入1.5亿元。2007年宝应湖粮食物流中心20幢粮食仓库投入使用。高邮双兔米业新建的6幢粮库及其粮食物流中心已全面运行。目前全市自有仓房容量超过200万斤的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企业数为112户,共有库区数为136个。粮食仓容总量21.66亿斤,其中有效仓容15.4亿斤,占仓容总量的71.1%,待报废仓容1.46亿斤,占仓容总量的6.7%,需大修仓容4.8亿斤,占仓容总量的22.2%。

  从改革开放初期到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我市的粮仓机械设备数量不多,仅有的粮食清杂、输送、通风设备科技含量低,能耗高,绝大多数清杂,出、入库全靠人力作业。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我市逐步购置了一部分现代化的粮仓机械设备。主要有:粮食补仓机、扒谷机、吸粮机、抛粮机、清理设备、环流薰蒸机械设备,汽车衡等现代化粮仓机械设备。2006年以来,我市推出三年粮食仓储设施维护计划,两年来累计投入资金1642万元,对仓房进行维修改造,增加设施投入,完善“三防”设施,改善保粮环境,同时,积极推广电子测温、机械通风、环流熏蒸、冷却储粮和粮食烘干等科学保粮技术,增加保粮的科技含量,全面提高综合保粮水平,全市科学保粮达90%。目前,我市粮食收储企业初步实现机械化作业,极大地减轻了农民送粮的劳动强度。

  四、粮食加工业得到新发展

  改革开放初期,我市粮食加工企业主要以粮食部门的国营粮油加工企业为主,全部按照粮食实行“四统一”的计划管理体制布局。1988年,全市系统所属粮油工业企业107家,职工17320人,1996年,由于扬泰区划调整,所辖粮油加工企业减少。有独立核算企业51家,从业人员有9107人。到2007年底,全市列统的粮食加工企业94家,从业人员有4835人。粮食工业企业生产的产品主要有:小麦粉、大米、食用植物油、饲料、粮食机械等。2000年,全市粮油工业完成产值9.5亿元,完成销售收入12.7亿元,利税总额完成2730万元,其中利润617万元。2001年-2005年,粮油工业通过推进粮食产业化经营,加快招商引资,以及引导全社会粮油加工企业的发展,带动了粮油工业经济运行质态的提升。5年中,粮油工业累计实现产值98.5亿元,利税2.5亿元,其中利润1.4亿元,到2007年末,全市粮油工业实现产值56亿元,销售收入55亿元,利税2亿元,利润1.6亿元,分别比市场放开之初的2000年产销增长3倍,利税增长6倍,利润增长25倍。

  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随着粮食销售价格的放开和市镇粮食供应的取消,特别是1998年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国有粮油加工企业由于体制和机制上存在诸多不适应,企业生产经营面临重重困难,经济效益滑坡,至本世纪初,原粮食系统县属粮油加工企业基本停产停业。市粮食局直属的扬州麦粉厂因经营不善,于1996年破产。进入新世纪,随着粮食购销市场化、市场主体多元化,粮食加工业有了新的发展。以邗江牧羊、高邮双兔等十多家骨干企业为代表的龙头企业已初具规模,无论是外资收购的永顺泰麦芽(宝应)公司,或是重组的神谷米业公司,还是新建的宝泰米业公司、方顺油脂工业公司等,都促进了粮食产业化水平的提高。

  五、粮食企业改革取得新成效

  1978年以来,我市国有粮食购销企业经济体量小,资产质态差,历史包袱重,企业发展缺乏活力,粮食市场全面放开后,着眼于盘活存量,做大增量,掌控载体,确保稳定。提出了以国有资本为纽带,通过租赁经营,适度重组,激发企业经营活力,提升粮食经济的改革发展思路。做到职工身份全员置换,国有资产租售结合,运作方式租赁经营。全市粮食购销企业除保留承担国家、省、市级粮食储备任务的大中型粮库、军粮供应站等基础设施采取国有独资、国有控股的方式外,对基层粮食购销企业全部实行了租赁经营,基本形成了国有独资、法人租赁和自然人租赁经营为主的三种方式。这一办法有效确保了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增强了调控力,争取了相关政策,保证了企业运行的连续性,同时,也平稳推进了企业运行机制的转换,确保了基本稳定,得到了国家粮食局领导的多次肯定,被誉为“扬州模式”,2006年被国家粮食局评为全国粮食企业改革先进单位。2001年以前系统在岗职工11000多人(粮食购销企业),而通过企业深化改革,到2008年初粮食购销企业在岗职工只有1497人;改革以前的2000年全系统经营亏损达15884万元,而通过深化企业改革开放,到上年末,全市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实现盈利519万元。2000年底职工年平均工资收入为7800元左右,而到2007年底达到了10800元。全市粮食购销企业经过改革改制,到上年底已经派生126家,其中以国有独资形式经营的企业8家(市直3家、县级5家),国有控股企业1家,民营企业33家,其余实行租赁经营。更为可喜的是,三十年来全市粮食流通业保持了持续、稳步和较快发展,没有出现大起大落的情况。 

  粮食流通工作事关粮食生产和农民增收,事关现代农业建设,特别是事关国家粮食安全大局。就目前我市的粮食流通工作来讲,虽然近年来取得了不小成绩,但还面临许多矛盾和困难,还有诸多不到位的地方。比如从落实粮改政策方面来看,有的县级粮食行政管理机构、粮食行政执法机构和人员编制还没有落实到位;粮食宏观调控体系还不健全;国有粮食企业产权制度改革还没有实质性进展;推进粮食现代物流体系建设的任务还十分艰巨;粮食市场监督检查、社会粮食流通统计以及粮食库存监管工作面临新的形势还需进一步加强。这些都说明新时期粮食流通工作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又面临严峻的挑战。对此,我们必须保持清醒头脑,认清形势,明确任务,统一思想,把握机遇,突出重点,强化措施,进一步推动全市粮食流通工作不断取得新的更大的成绩。一要加快推进国有粮食购销企业产权制度改革;二要加强宏观调控体系建设,增强粮食应急保障能力;三要推进现代粮食物流体系建设,促进粮食顺畅流通。四要发展粮食产业化经营,加快粮食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五要建立健全粮食行政执法体系,大力推进依法管粮;六要加强领导,确保全市粮食流通工作健康发展。

  总之,面对当前形势,做好粮食工作意义特别重大,任务异常艰巨。我们将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务求实效的作风,开拓进取,努力拼搏,全面开创全市粮食工作新局面,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点评此文章 / 写评论得积分!+ 我要点评
  • 暂无评论 + 登录后点评
  •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访问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