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届中国国际救捞论坛综述

2008-9-19 15:48:00 来源:物流天下 编辑:56885 关注度:
摘要:... ...
中秋时节,第五届中国国际救捞论坛在美丽的海滨城市大连召开。来自16个国家和地区的380多名中外救捞界专家、学者济济一堂,围绕“新挑战,新作为——人命救助、财产救助、环境救助”论坛主题,进行广泛交流和深入探讨。代表们认为,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涉水经济的发展,对应急救助、抢险打捞的需求越来越多,要求也越来越高,面对新挑战,追求新作为,并为之不懈奋斗,将是服务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和选择。 
新挑战新作为 贴合实际寓意深远 
        “本次论坛的主题‘新挑战,新作为’可谓寓意深远,既符合时代要求,又贴合救捞发展实际。”交通运输部副部长冯正霖在论坛开幕式致辞中如是说。 
        记者了解到,参加论坛的中外代表对论坛主题“新挑战,新作为”都非常认同。在他们看来,新装备、新工艺、新技术的不断出现和应用,正使国际救捞行业经历着深刻变化,频繁发生的各类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也对救捞队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新形势下,如何与时俱进、加速发展,成为大家共同关心的课题。 
        “我们确立这样的主题,是基于多年以来救捞系统的发展历程提炼出来的。”部救捞局局长宋家慧说。汶川大地震发生后,救捞系统派出4架专业救助直升机奔赴地震灾区执行急难险重任务,共完成抗震抢险36起,运送救灾物资13.9吨,救助遇险人员225名,开创了海上专业救助直升机执行山区抢险救灾的先河。由此联想到今年以来中国遭受了包括雨雪冰冻在内的多起不同种类的严重自然灾害,极端气候频繁出现更是加剧了救灾难度。虽然国际形势总体趋向缓和,但威胁和平、阻碍发展的恐怖主义日益猖獗,恐怖事件时时影响着平安与祥和。一旦发生关联性强、面积大、时间长、灾种多的突发自然灾害、事故灾难、恐怖袭击,仅靠临时整合的应急救援队伍很难达到预期效果。 
        “这一切都对救捞发展提出了新挑战,在新挑战面前,救捞人必须要有新作为。”宋家慧告诉记者,为应对新形势下的新挑战,适应国家大部制改革的需要,救捞系统提出了“一个加强、三个适应”的发展思路,即紧紧围绕部党组做好“三个服务”的要求,进一步加强海上应急救助和抢险打捞能力建设,确保完成海上人命救助、环境救助和财产救助三大任务;适应国家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安全保障的需要;适应国家反恐和安全防范应急反应的需要;适应重大自然灾害和事故灾难紧急救援的需要,努力将中国救捞建设成精干实用的国家专业应急救援队伍。  
        实际上,“新挑战,新作为”已经成为国际救捞界面临的新课题。上海海事大学施朝健教授认为,在全球范围内,新挑战主要体现在船速加快、船吨位加大、航行密度增大,这些都会产生一些新问题,如海上事故增多,同时事故种类也有新变化,如海啸、地震等,这些对国际救捞界来说都是新挑战,而且挑战很多。 
论坛成为有影响力的 国际对话平台 
        9月17日下午,在第五届中国国际救捞论坛闭幕式上,12名优秀论文奖获得者登上主席台,从颁奖嘉宾手中接过奖状,全场响起一阵阵热烈的掌声。 
        据介绍,本届论坛共收到中外作者撰写的论文130多篇,数量之多、质量之高是历届论坛之最,其中有110多篇论文入选中国航海学会救捞专业委员会年度论文集,并有30多篇论文作者在论坛上交流发言。这些论文紧扣“新挑战,新作为”主题,重点就增强救助应急能力与国家公共服务能力建设的关系、汶川大地震后我国应急救助能力建设的思考、新技术及新工艺在救捞和水下工程的应用等热点难点话题进行交流和探讨。 
        国务院应急管理专家组组长、国务院参事闪淳昌教授认为,当前我国公共安全面临着新挑战,应当加强“一案三制”建设,牢固树立忧患意识、责任意识、大局意识、创新意识、科学意识和全球意识,不断推进具有中国特色的应急体系建设。东海救助局轮机长杨军认为,在新形势下要积极研究、探索搜救新方式,目前比较合适的方式是收到遇险原始报告后,先评估信息来源准确性并确定事故等级,再调动参加救助的机构展开救援行动。在实施救援过程中,要尽可能快的将最新的信息告知救助力量实施机构。 
        探讨汶川大地震后我国应急救助能力建设成为论坛交流的一个亮点,特别是海上专业救助直升机在首次执行山区抢险救灾任务中的出色表现吸引了众多业界人士的关注。南海第一救助飞行队李嘉的论文《从汶川大地震谈直升机山地救助》获得优秀论文奖。他在演讲中分析了直升机山地救助的必要性、特点、方法及注意事项,并就如何有效开展直升机山地救助提出了一些建议。杨景华代表在发言中则从汶川大地震后的抗震救灾相关情况出发,阐述了在突发自然灾害发生后机动救援装备的重要性,并讨论了军地水上救援装备现状及未来需要做的工作。 
        参加论坛的国外救捞专家、学者同样把各自的最新研究成果带进了救捞国际论坛。国际潜水承包商协会秘书长的《应对水下行业面临的挑战和需求》、挪威皇家海军少将吉安·杰格先生的《潜艇救援工程》等演讲,都具有重要的启发和借鉴意义。 
新产品新工艺 为新作为提供技术支撑 
         与论坛同时举行的救捞潜水器材展览会上,20多家实力雄厚的中外厂商积极进行设备展示和推介。欧洲直升机公司、联合斯特林(远东)有限公司、香港彼岸科仪有限公司等都带来了他们的最新产品。正是这些新产品,为国际救捞界在新形势下实现新作为提供了技术支撑。 
        欧洲直升机公司直升机销量排名世界第一,他们带来了去年底首次装备中国海上救助队伍的EC225型救助直升机。EC225型直升机最大起飞总吨达到11吨,能承载两名飞行员和24名乘客,一次性救助遇险者人数大大增加,是直升机家族中的“大哥大”。展台负责人告诉记者,正是这种大型直升机,在汶川抗震救灾行动中将直升机的功能发挥到极限,出色地完成了救助任务。 
        船载陀螺稳定光观测系统是香港彼岸科仪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高科技产品,内置高清晰彩色摄像机和红外热像仪,可安装在船舶甲板上,用于海上救助、巡逻等领域。据介绍,船舶安装了这套系统,无论白天或黑夜,能够将几公里外海面上的物体形象清晰反映在摄像机上,大大提高了海上救助水平。 
        在论坛第二天下午的交流中,论坛主办方专门为新产品推介安排了交流时间。来自法国欧直公司、德国航天数据有限公司、美国三松绳索技术有限公司等代表分别介绍了各自最新产品。参加论坛的中外救捞人士对这些新产品表现出浓厚的兴趣,纷纷询问有关技术问题。救捞设备厂商相关负责人纷纷表示,这种安排既为生产厂商提供了宣传产品的机会,也为与会者了解国内外救捞潜水技术和器材发展趋势提供了交流平台。
点评此文章 / 写评论得积分!+ 我要点评
  • 暂无评论 + 登录后点评
  •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访问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