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铁臻谈资源型城市转型与发展创新

2008-9-13 0:34:00 来源:物流天下 编辑:56885 关注度:
摘要:... ...
 一、转型是当前我国城市发展的大势所趋 
  进入21世纪,是我国城市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发展在这个新阶段的最大特点就是转型,包括战略转型、经济转型、制度转型以及政府转型。
  转型不仅是资源型城市面临的问题,而且也是所有城市面临的问题。当然资源型城市转型更具有迫切的现实意义。资源型城市转型主要是经济结构调整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也就是由传统的资源依赖、单一的经济结构向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多元的发展模式转变,同时完善城市功能。根本的是由传统社会结构向现代化社会结构转变,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当今,转型是工业经济时代向新经济时代转变的必然要求,是提高城市竞争力的需要,是大势所趋,势在必行。既是城市发展的要求,也是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需要。
  转型的更深层次原因,是世界经济发展,产业战略性调整,主导产业升级的结果。因此,转型带有普遍性。
  二、资源型城市转型重要在于培育与发展多元支柱产业
  结构性不合理,经济增长方式粗放落后仍然是当前制约资源型城市发展的主要矛盾。因此,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力度,提升优化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培育与发展多元支柱产业是转型的重点,是改革与全面发展的主要任务。
  没有产业的转型,结构调整不到位,就不可能实现城市的转型,有的甚至会被边缘化,最终衰落下去。
  产业是城市发展的重要载体,一个城市产业的发展状况决定着城市的发展的兴衰。产业结构是城市经济结构的主体和发展的主要标志,也是衡量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准。它又是决定资源在产业间能否优化配置、高效利用的关键性因素。
  影响制约产业结构的因素很多,如经济发展因素、需求因素、供给因素、科学技术因素、制度因素、社会因素、环境因素等,因而,必须要有科学正确的产业调整思路和政策,全面推进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
  所谓产业结构优化,就是指资源配置合理,各产业协调发展,产业素质不断提高,产业之间的经济技术联系,包括数量比例关系适当,产业结构由低层次不断向高层次演进的过程。增强宏观调控的预见性、针对性和有效性。城市应当根据“十一五”规划确定的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和重点,认真做好以下产业结构转型的几个方面:
  第一,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资源型城市要大力支持和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要通过工业化、城市化、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保护和提高农业综合生产力,调整农业内部结构,加强现代农业建设,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生活。
  第二,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信息化戴动工业化,在三次产业协调发展中完成工业化,不是孤立地实现工业化,并将工业化纳入可持续发展轨道。要广泛应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制造业。加快从加工装配为主向自主研发制造延伸,要按照产业集群,产业配套,规模发展和扩大国际合作的要求,大力发展提升传统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培育更多新的经济增长点。
  第三,服务业的发展是资源型城市转型的催化剂。促进服务业的全面快速发展,提高服务业在产业构成中的比重和水平。特别是要加快金融、保险、物流、信息、法律服务以及文化、创意、旅游等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资源型城市更要加快由工业型城市向服务型、信息型城市转变。资源型城市文化、旅游、社区服务等需求潜力巨大,运用现代经营方式和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前景广阔。
  第四,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循环经济的理论基础是生态经济,而生态经济就是一种尊重生态原理和经济规律的经济。发展循环经济是21世纪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因此,产业转型必须以循环经济、生态经济理念和区域的环境承载力,合理调整区域产业布局,按清洁生产方式组织生产,改进工艺,大力推广节能、环保技术,努力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积极推进已使用商品、废弃物的回收和再利用,实现资源利用的“减量化”,产品的“再使用”和废弃物的“资源化”再循环。资源型城市发展循环经济,走全面生态经济之路具有更重要的作用。
  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及其结构的优化是一项长期间距的任务,需要若干年的不懈努力。它既需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又需要政府产业政策的支持和引导以及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既需要从城市和所在区域的产业基础出发,又要充分考虑全国的区际协作与全球一体化发展的需要。尤其完善产业政策是资源型城市转型的重要保障。
  三、资源型城市必须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发挥产业集群效应
  在工业化、城市化快速发展的历史阶段,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的矛盾将日益突出,解决这个矛盾的根本出路在于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要切实做到“三增三降”,即经济增长、企业增效、群众和财政增收;降低能源消耗、降低资源粗放利用、降低污染排放。
  制造业是提高地区经济水平和就业水平的基础。发展制造业是摆脱贫困,发展地区经济的必经阶段。但是发展制造业必须从地区的条件出发,不能照搬别人的模式,一哄而起。各地区应有自己特色的制造业,尤其要加快发展具有核心技术、带动力强的大企业、大集团,提高整体的研制水平。而且要面向国内市场,面向全球化竞争。
  同时要重视产业集群发展。所谓产业集群或称企业集群,是指在某一特定的地域中,集中了大量具有产业关联的企业及其支撑体系,并形成有持续竞争优势,获得内部经济和外部经济双重效益的经济群落。如今工业竞争的要素不仅要求有低生产成本,而且要求有低物流成本,低交易成本,低库存成本,这就需要大规模的产业集聚和城市功能集聚的支撑。
  目前在地区仍处于政府主导型的经济增长情况下,体制性障碍是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主要障碍。黑龙江地区要加快资源优势变为产业优势,进而变为经济优势的进程,必须实现经济体制、政府职能和经济增长方式的两个“根本转变”。大力推进制度创新,以产业集群完成从政府造市向产业扩市的转变。
  四、资源型城市转型关键在于创新
  资源型城市转型的本质在于创新,无论是摆脱资源依存化,即城市发展摆脱单纯对不可再生自然资源的依赖,实现产业转性,还是城市功能由不完善向强化和多元化转型,都离不开创新。城市转型的过程实质是创新的过程。创新是城市进步的推动力,城市的文明发展史就是一部无止尽的创新史。
  创新的内涵极为丰富,它包括观念创新、制度创新、技术创新、政府决策机制创新、监督机制与施政机制创新等等。当今世纪,方方面面都离不开创新。城市必须用创新依托转型,目前我们正处于依靠全面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劳动者素质,推动经济发展的历史阶段。
  首先,必须做到观念创新。就是要打破传统的思维定势和习惯,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与时俱进,不断更新观念。观念是战略目标的价值取向,是支撑主体行动的重要因素。
  观念创新的重要前提是创造宽松广阔自由的社会大环境,要给人们提供思想交流和碰撞的机会和平台,要允许不同见解的平等、和谐的讨论,创造宜人的学术生态环境,激发人的思维创新活力。
  其次,制度创新。就是指改变一种制度安排,实现其价值增值的过程,也是一个复杂的变动过程。它涉及社会政治和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其实质就是调整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
  制度创新的根本在于提供促进经济增长的激励机制。推动制度创新的主体是个人、团体、企业和政府,它们相互联系,相互制约,而最重要的主体是政府。政府在制度创新中具有强制优势、组织优势和效率优势。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各级政府一直是制度创新的积极推动者。
  第三,技术创新。这是创新的重要内容,就是将技术引入生产体系,是产业形成的重要原因。技术创新也是产业演进的基本动力。它是以新颖的构思(新产品、新工艺、新服务),从研发一直到创造价值和实现市场价值与增值的全过程活动。它包括生产工具、工艺、方法及技术规则体系。
  技术创新的实质是技术知识投入产出的过程。它既包括革命性、根本性的变化与创新,又包括渐进性、微小的技术改进。资源型城市通过技术创新可以拓展资源利用空间,延长资源产业的生命周期,通过改善产品性能或提供新产品来创造需求,拉动众多产业的发展,扩展延伸产业链,增强科技成果转化能力,提升产业整体技术水平。
  资源型城市转型没有技术创新是不可能实现的,要重视自我创新能力的全面提高。
  第四,政府创新。主要内容是政府管理体制、机构与政府职能的转变以及行为方式的变革。政府创新首要的是重塑政府施政理念和正确的政绩观。坚持科学发展观,贯彻以人为本,统筹兼顾,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构建和谐社会。把维护公平,关注民生、保障民生、发展民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政府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政府与社会合作互补关系,推进管理机制的创新,保障公民对公共事务管理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劝。
  总之,资源型城市转型与创新是不可分的,二者的目标都是为了发展。资源型城市转型追求的发展目标不是短期行为而是可持续发展,包括资源环境、经济、社会三个可持续发展子系统。确保三个子系统协调运作,这正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要增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五、建设节约型城市是资源型城市转型的战略核心
  资源短缺是当前摆在人类面前的全球性危机,解决这个矛盾的根本出路在于寻求新的发展战略、新的经济增长方式、生活方式和社会再生产方式。尤其是在我国人口规模庞大、人均资源拥有量少、自然资源紧缺的情况下,建设节约型城市、节约型社会更是必然的选择。
  随着我国经济的稳定持续增长,城市化的快速发展,造成对自然资源、能源开发与利用的压力日趋加大,资源保障程度不断下降,对外依赖程度不断提高。因此,建设节约型城市是建设节约型社会的主体,是现代化城市发展的重要战略和发展趋势。
  建设节约型城市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涉及社会、经济、科技、生态、文化等多个方面。而关键又在于科技创新和资源节约。
  必须依靠技术进步、科技创新来挖掘资源潜力,坚持走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资源节约的发展道路。自然资源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资源节约是经济社会发展的要素支撑。要紧紧围绕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主,以节能、节水、节材、节地、节人力、资源综合利用和发展循环经济为重点,真正做到物尽其用,人尽其用。
  建设节约型城市,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要避免重增量轻存量,重数量轻质量,重速度轻效益,重引资轻服务,重开发轻管理的粗放式发展模式。要加快节约资源的新技术、新产品和新材料的推广应用,坚持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相统一的原则,使资源开发、保护和经济建设同步发展。
  应当认识,资源是有限的,人类却要永久的可持续发展。所以,任何时候都要崇尚节俭。要强调适度消费,合理消费,反对过度消费、浪费型消费。人人从我做起,形成制度和风气。
  建设节约型城市从本质上讲,就是要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要提倡尊重他人,珍惜财富,要动员全社会共同参与,建立良好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从而实现城市转型与建设和谐社会的目标。
点评此文章 / 写评论得积分!+ 我要点评
  • 暂无评论 + 登录后点评
  •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访问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