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贸风向变 货代需转型

2008-9-10 15:36:00 来源:现代物流报 编辑:56885 关注度:
摘要:... ...
□本报记者 隋秀勇
    编者按:今年以来,受我国出口贸易增幅骤降的影响,我国货代物流企业的日子越来越难过。其实,货代企业处在货主-货代-船公司这条“产业链”的中间环节,由于船运市场竞争主体间的实力对比悬殊和货代企业提供的服务不再具有惟一性,货代企业是在夹缝中求生存。
    我国货代物流企业发展现状,实际上是由特殊市场环境造就的。由于我国长期外向型经济,出口加工贸易养育出一大批服务出口贸易的货代企业。目前,我国外向型经济结构问题,而物流服务市场也在升级。这要求我们的货代物流企业要顺势而变,首先不断完善产业链,力求提供一体化服务;其次,注意规模化发展,完善服务网络,尤其寻求国际网络的建设。
    “等待旺季的饱食,迎接淡季的饥荒”。在今天,这不是某种落后农业的写照,而是我们货代企业的生存状态。
    在改革开放后外向型经济的市场环境下,我国货代物流行业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然而正如我国外向型经济的弊端,出口贸易偏强,进口贸易不足,货代物流行业仅能随出口贸易的波动,而看出口贸易的 “气候”吃饭。
    当人民币升值、原料成本上涨、用工成本增加等因素,使外贸制造商的 “比较优势”光环渐渐黯淡,出口增速放缓;当我国外向型经济在逐渐转变,进口贸易开始活跃,货代物流企业亟待求变。
内忧外困货代企业祸不单行
    “应收款时间拉长,融资成本提高,现金流严重不足,只能收缩业务规模。”东方国际物流集团励德军这样对记者描述当前许多货代企业的生存状况。
    货代行业由于其行业特殊性,往往需要企业有强大的资金流保持正常运转。但是当前,从紧的货币政策使企业的融资渠道不畅,货主和客户纷纷延长了付款期,影响我国货代企业的资金周转速度。
    励德军说,企业金融方面的压力还表现在人民币汇率的高企,货代企业在兑汇上损失不少,今年以来,由此带给东方国际的损失平均每月200万元左右。
    我国货代企业的生存压力不仅仅来自企业的资金链,还来自于外贸市场出现的不景气,尤其外贸出口增幅放缓。
    据中国海关的数据显示,今年1~5月,我国外贸出口5450.6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2.9%,增速减缓4.9个百分点。作为我国外贸出口大户的纺织品,其增幅下降得更加迅猛:1~5月,广东省纺织品服装出口115.1亿美元,同比下降15.7%,与去年同期24.6%的增速相比大幅回落40.3%。贸易顺差大幅下降,顺差额仅为91.8亿美元,只相当于去年同期的四分之一左右。
    与外贸出口企业处在同一产业链上的货代企业, “多米诺”效应迅速传导至货代企业。我国货代企业的管理规范化程度低、规模小,经营模式大多还停留在传统订舱,缺乏长远规划,品牌弱,人才培养难、流失率高,对出口企业的依赖较强,抗风险能力低。外部市场环境的变化,让内外夹击的货运代理企业站在发展的十字路口。
十字路口加快转型提升服务
    在上海今年召开的 “出口危机时代货代企业新营销力研讨会”上,与会代表认为传统的单一订舱的中介模式已经难以适应市场需求,货代企业应该尽快转型。
    其实,货运代理企业的转型在货代行业早已达成共识——货运代理企业向产业链的上下游延伸。但是这种向产业链上下游延伸的发展模式,可以说在相当长的一时期内我国货运代理企业还不具备这种能力。
    “货代企业要在延伸服务上有所突破,必须要有固定的物流基础设施和设备以及IT系统的支持,才具有竞争优势,而具备这些优势,必须有大量的资金作后盾。”励德军说。
    因此,中小型货运代理企业要在复杂市场环境和近乎惨烈的竞争中谋求一席之地,加强企业的服务水平赢得更多的客户,似乎是更为现实的选择。
    我国货代企业的传统订舱的发展模式,包括取货-入库-订舱,这个看似简单的流程,但是要真正使客户满意并不容易。精密产品的运输,需要防震车进行运输。但放眼全国货代企业,能拥有防震车的企业寥寥无几。这就需要货代企业在车内放置大量的填充物来防震,在运输途中小心谨慎,这就延长了搬运和运输的时间。在取货、入库完成后,并不是按照规范的取货-电子扫描-丈量尺寸-电子订舱流程来操作,又延误货物的中转时间。
    大田集团副总裁李力谋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国内货代企业在操作、代理、信息处理及设备等方面与国外一流货代企业还有相当的差距。
    此外,货代企业人才缺乏而极大地影响了企业竞争力的提升。一位不愿具名的货代企业老总告诉记者,企业的操作人员基本都是高中毕业生,造成公司承接的代理业务在操作的规范性大打折扣。
    对于我国货代企业而言,将现代物流的发展理念融入到传统的货代行业是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万地高楼平地起,货代企业还应注重与客户保持长期的、良好的合作关系,做到代理服务的及时、安全、准确。可以说,优质的服务,是升级转型的第一步。
必经之路依靠网络规模经营
    不可否认,货代企业向产业链上下游延伸,为客户企业提供更多高附加值的物流仍是大势所趋。不仅仅是货代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更是我国制造业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中国制造业的中间环节——货运代理,它的缺失是提升中国制造业核心竞争力的短板之一,与制造大国的地位不匹配。
    然而,货代行业要在国际货运代理市场谋求更多的话语权,成熟强大的网络支撑是不可逾越的一道槛。
    李力谋直言不讳,现在国内所有的货代企业在国外货运业务的的操作基本上是依赖于国外代理。虽然有的货代企业也在国外设有代理公司或办事处,但是其货运代理服务的操作能力非常有限,工作人员数量少得可怜。
    李力谋告诉记者,以日通、辛克为代表的标准国际货代企业,在美国洛杉矶、休斯顿、纽约、旧金山拥有上万平方米的仓库,工作人员也数以万计,运输车辆有几千辆,货运代理的海外业务完全自己操作。反观,国内的货代企业发展了50多年,还着重于国内的发展,国内的揽货、国内的建设等,国外的网络建设没有顾及,苛刻地说没有考虑过。像中远、中外运在国外设立了不少代理公司,但他们在操作能力上远远不够,有的网点甚至因经营不下去而关门大吉。
    国外设立代理公司,所要突破的第一关就是资金,以日通在海外的代理公司的规模就可见一斑。这就要求货代企业要具有相当大的规模。国内的民营货代企业大多是20世纪90年代初建立的,至今不到20年的时间,它们目前的工作重心还局限于国内网络的建设,无暇也没有能力顾及在海外设立代理机构。国内真正的航母型的货代企业非中远、中海、中外运莫属。
    因此,国内货代龙头企业应该朝着规模、规范、流程、效益的方向发展,应该有长远的规划,着力打造全球货运网络,注重长期效益,社会效益乃到国家效益。但建立本土货代企业可控的全球网络并不能在短期内取得效益,至少也需要10年以上的时间才能看见回报。对此,货代企业在发展海外网络、提高代理的操作能力,需要政府在资金,甚至是外交、商务上给予支持。而且对大力拓展海外货代业务的企业,对企业短期内的效益不能有过多的指标要求,也不能降低企业员工的待遇。唯此,才能让国内货代龙头企业逐步将海外纳入自己的版图。
    身为 “世界工厂”的中国,货源却操纵在国外货代企业手中,海外代理业务缺失使中国货代企业身陷窘境。
    业界有这样一种看法,货代企业不懂得货代行业的游戏规则,是造成我国大部分的贸易合同出口时用的是FOB,而进口时却改为CIF,货物运输权拱手交给国外货主。其实问题的症结在于国内货代企业没有强大的海外网络。国外的货主有着与自己保持良好合作关系的货代企业,海外货主的运输权、定价权交给它所熟悉的货运代理也就顺理成章。即使货主采用招标的方式来选择货运代理公司,全球代理网络不完善的中国货代企业也没有任何的胜算,没有网络支撑获取运输权,定价权只能是空谈。
    靠天 “吃”饭的货代企业也应该从农业的变革发展中获得些许启示——从加强自身的实力做起,升级货代企业的服务范围和服务能力,为货代企业所处的供应链上谋求更多的话语权。
点评此文章 / 写评论得积分!+ 我要点评
  • 暂无评论 + 登录后点评
  •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访问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