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济钢巨变

2008-8-26 10:41:00 来源:现代物流报 编辑:56885 关注度:
摘要:... ...
文/周传勇
    1980年的冬天,我来到父亲工作的单位——济钢小住了一段时间。那年我9岁,第一次离开农村,城里的一切对我来说都是那么新鲜好奇。我常常隔着残缺的围墙,看外面飞驰的火车,一列又一列地数着车厢;我喜欢登上光秃秃的鲍山,看厂里那么多、那么高的烟囱,一刻不停地冒着黄黄的黑黑的浓烟;晚上匆忙扒完饭,我会跑去看那台12英寸的黑白电视机播放 《加里森敢死队》或审判 “四人帮”的节目,小屋里总是挤得水泄不通。
    那时的济钢,就像一幅泛黄的老照片,到处是厚厚的灰尘,厂区树很少,墙角杂草丛生,堆着乱七八糟的废钢。宿舍区除了几排三层高的旧楼外,大部分都是平房,鸡飞狗叫跟农村乡下没什么区别。唯一通往市里的8路公共汽车,隔半个多小时才来一趟。上下班时间总要上演一场场 “8路大战”——车还没停稳,有人就像铁道游击队员一样,跟跑几步后迅速跳上去贴住车门,后面的人蜂拥而上,车里车外顿时挤做一团。父亲住在单身宿舍,每月只有30多块钱工资,回一次济阳老家要骑四个小时的自行车。后来,我在厂志中看到这样一段记载:济钢建厂已经20多年了,但钢产量却一直没有达到30万吨的设计规模。从1979年到1981年,省里连续给济钢下达29万吨钢的生产计划,却是 “三打二十九”都无功而返。
    7年后,我考入济钢技校,毕业后又成为一名济钢工人,20多年来亲身经历、亲眼目睹了这座钢城翻天覆地的变化。宿舍区的平房和那些三层旧楼已经彻底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四座巨人般的大厦和上百座气派的楼房,医院、学校、商场、宾馆、文体中心等,不大的宿舍区竟然开了七家银行。我的月收入从120多元到1000多元再到5000多元;住房从单身宿舍到50多平方米再到90平方米,“坐骑”从自行车到奇瑞QQ再到本田思域。现在有四千多个职工家庭购买了私家车,上班高峰时“神龙见首不见尾”,济钢不得已实行了厂区车禁制度,成为职工“幸福的烦恼”。家住市里的职工再也不用挤8路了,通勤车已经换成第二代,100多辆崭新的“黄海”、“宇通”浩浩荡荡,蔚为壮观。
    最让人称奇的是那座 “返老还童”的鲍山。十几年来,济钢人炸山背土,植树造林,修建景点,硬是把一座岩石裸露、草木稀少的荒山变成了一座郁郁葱葱的森林公园。亭台楼榭,瀑布飞流,湖水荡漾,鸟兽云集,茶余饭后的人们徜徉其间,真是心旷神怡。俯瞰厂区,高炉、厂房掩映在一片绿树葱茏之间,昔日的 “黄龙”、 “黑龙”已不见踪影,原来是济钢把过去放散的煤气、余热收集起来发了电。他们还在高炉下建起了养鱼场,利用循环水养殖热带鱼,让原本生硬、笨重的钢厂显得如此灵性、和谐。
    今年是济钢建厂50周年,去年的钢产量超过1200万吨,比50年前全国的钢产量还要多。从建厂到实现100万吨钢,他们用了33年;从100万吨钢到500万吨钢,他们用了12年,从500万吨钢到1000万吨钢,他们仅仅用了两年。济钢的钢材用在了北京奥运会 “鸟巢”、 “水立方”等工程中,并出口到美国、德国等发达国家;济钢的循环经济走在了全国的前列,写入了国家 “十一五”规划纲要。
    在7月1日庆祝建厂50周年联欢会上,一群幼儿园小朋友的表演将演出推向了高潮,也把观众们带入了美好的憧憬中——“再过50年,济钢就100岁了。到那时,济钢就是世界一流的企业,我们就是世界上最幸福最快乐的济钢人……”
点评此文章 / 写评论得积分!+ 我要点评
  • 暂无评论 + 登录后点评
  •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访问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