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宏观调控对船用钢材市场影响分析

2008-7-8 13:15:00 来源:物流天下 编辑:56885 关注度:
摘要:... ...
□鞍钢
    进入本世纪以来,中国出口加工型产业迅速膨胀,刺激造船业强劲增长,船用钢材需求旺盛。预计近期内中国造船市场继续升温,船用钢材需求旺盛和价格高位运行局面依旧。但随着中国经济发展战略的重大调整和宏观调控政策取向的重大变化,中国船用钢材市场亦会相应调整,导致增长势头显著回落。对此,要予以高度关注。
    一、中国出口加工型产业快速增长,导致了船用钢材旺盛需求
    从2000年开始,中国经济一直保持两位数的增长水平,尤其是“两头在外”的出口加工型产业发展迅猛,推动了进出口贸易总量的急剧膨胀。据统计,2007年中国进出口贸易总值21738亿美元,比2001年扩大了3.3倍。从2003年到2007年,中国钢材出口额由50亿美元增长到500亿美元,扩大了10倍;其中2007年船板出口量约为420万吨,比2004年增长近6倍。另据测算,2007年中国加工贸易占全国外贸的比重超过40%。其中三资企业出口占中国出口总额的60%左右。2008年1季度中国通过加工贸易获取的贸易顺差为642亿美元,高出同期整体贸易顺差227亿美元,成为中国贸易顺差的主要来源。
    我国船舶建造业也具有明显的加工外向型特点。据有关资料,2007年中国承接新船订单中,出口船舶占据总量的87%。从2003年到2007年,中国船舶出口的年均增长率超过了30%。
    中国加工贸易产业和大进大出贸易量的急剧扩展,极大刺激了矿石、原油、金属、谷物、各种消费品等大宗商品的航运量的膨胀。据测算,2007年中国石油、煤炭、钢材、精炼铜、电解铝、橡胶的表观消费总量为313089万吨,比2000年增长1.6倍。同期中国钢材出口量增长了9.1倍,铝材出口量增长了13.2倍,铜材出口量增长了2.6倍。
    大宗商品进出口贸易量的膨胀,推动了中国造船业和船用钢材的旺盛需求。据国家统计局快报统计数据,2007年中国民用钢质船舶产量为21738万综合吨,比上年增长23.5%,比2001年增长2.4倍。据此粗略测算,2007年中国船用钢材消耗量不少于1000万吨,比上年增长2成以上,比2001年增长3倍多。
    中国造船业的迅猛发展和对船用钢板的旺盛需求,推动了中国船用钢板产量的大幅度增加。从2003年开始,在有关部门协调努力下,钢铁行业持续大幅提高造船用钢的产能。从造船用量较多的中厚钢板产量来看,2007年全国中板和厚板产量约为4810万吨,比2001年增长139%。其中2007年船用钢板产量1200多万吨,比上年增长86%,呈现大幅增长态势。
    二、出口产品加工贸易增长过快,引发经济失衡及宏观调整要求
    中国大力发展“两头在外”的出口加工型产业,大进大出,因此获得了“世界工厂”的称谓。这个发展战略促进了中国和世界经济的发展,并且成为全球航运、造船业持续繁荣的重要因素。但是,由于出口加工型产业发展过快,也使得中国经济增长出现了某种程度的失衡。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原材料消耗增长过快,产业结构失衡。中国的出口加工型产业,大多建立在大量消耗资源性产品,如石油、煤炭、橡胶、矿石、大豆、棉花、玉米等初级产品的基础之上。比如钢铁产量的过快增长,就导致和加剧了上、下游产业发展的不平衡性,即钢铁产能与能源、动力、原料、物流发展的明显不协调,钢铁产能过剩与矿石、焦炭、燃油、电力和运输供给不足同时并存。
    二是国内环境污染严重,经济增长难以持续。在世界产业结构调整中,中国为出口迅速膨胀国内钢铁等重化工业产品产量,导致了大量污染,破坏了可持续发展。
    三是“两头在外”比重过高,明显受制于人。中国许多工业产品,如钢材、有色金属、新闻纸、服装、食品、耐用消费品等,所使用的原材料的很大部分需要依赖进口,比如铁矿石进口量占到全国需求量的40%以上 (按实际含铁量计算)。另一方面,中国进口这么多的原材料,其中的很大部分并非自己消费,而是加工成产品后用于出口。按照粗略测算,2007年中国直接和间接出口粗钢超过1亿吨,约占国内粗钢产量的3成左右。其中造船板出口量420万吨,占同期船板产量的34%,成为世界主要的造船板出口大国,同时也是世界主要船舶出口大国。也就是说,2007年中国进口铁矿石的一半左右都是为世界其他国家生产钢材所进口的。这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中国加工业体系,也包括钢铁行业中的船板加工生产,对境外市场的依赖过重。其结果是明显受制于人。
    从2007年开始,美国暴发次贷危机,其负面影响向全球扩散,进而引发世界经济显著减速。最近,联合国将2008年世界经济增长预测值大幅下调至1.8%,比2007年的增长3.8%,回落了2个百分点.其中世界最主要的经济体,美国经济则下降0.2%,出现了较为严重的经济衰退。世界经济的减速,尤其是美国经济进入衰退,消费者减少开支,势必会对中国的出口加工贸易型产业带来很大冲击。
    四是贸易顺差太大,加剧国内通货膨胀。据统计,2007年全国贸易顺差为2622亿美元,比2003年的255亿美元扩大了9倍多。中国依靠环境代价,依靠压低本国工人的工资水平(2007年中国产业工人平均工资仅为美国工人工资的二十分之一),依靠“节衣缩食”(过量储蓄和过度投资出口型加工业),将所生产的产品大量出口,导致贸易顺差过大,外汇储备过多。还导致众多非议,频繁的反倾销,而且由于美元的持续大幅贬值,导致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并引发了国内资源性产品供应紧张,加剧了的通货膨胀。因为大量资源被用于出口,因为央行需要投入大量人民币购买美元,这就导致了流动性过剩。
    三、由此而引发的调控政策取向
    近年来,人们已经发现并开始重视上述问题,有关部门陆续采取了一些对策,归纳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节能减排,淘汰落后,促进产业升级。决策部门提升产业结构的主要设想是:逐步扭转过度依赖出口、依赖投资、依赖加工贸易的经济增长模式,向消费、出口、投资协调的模式发展。作为耗能污染大户,钢铁等金属冶炼加工行业首当其冲。其中落后的中、小型钢铁企业成为治理重点。除此之外,其他一些污染较重的出口型加工业也受到限制。
    在淘汰落后的同时,有关部门积极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和高附加值产品的发展。产业和产品升级的结果,将是物流金额的增加和物流量的减少。
    二是减少贸易顺差。其实中国追求的是进出口贸易平衡,并不想要过多的贸易顺差和过多的外汇储备。所以2007年中国商务部年度工作目标之一就是减顺差。主要措施是增加进口,抑制出口,抑制出口加工型产业的发展等。比如取消或降低进口关税、下调或取消出口退税、开征或提高出口关税等。去年7月商务部和海关总署又发布了新的《加工贸易限制类商品目录》。这些调控政策在今年开始显示成效。据统计,1季度全国出口总额3059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1.4%,回落6.4个百分点; 1季度贸易顺差414亿美元,同比减少49亿美元。其中钢铁出口量也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下降。4月份出口量和贸易顺差情况继续回落。
    三是多次调整出口关税,抑制过量出口。减少贸易顺差,就需要抑制出口,包括钢铁产品出口的过快增长。近两年来中国调整钢铁出口关税已达6次之多。其中长材、热轧板材等86个税号产品退税完全取消,钢坯征收了20%以上的出口关税。从2008年中国钢铁产品出口,尤其是3、4月份出口量反弹,以及国际市场钢材价格持续上涨,关税抑制效应逐步减弱情况来看,我个人认为,中国钢铁产品出口关税的调整还有空间。因为现在国际市场钢材价格还在上涨,中国的钢铁出口量还是太多。比如,今年前4个月中厚板(其中很大部分为造船板)出口量同比增长3成以上。
    四是加快人民币升值速度。为了实现减顺差的目标,中国还加快了人民币自主升值速度。统计数据显示,自2007年4季度以来,人民币对美元累计升值达到5%。其中今年1季度升值4%左右,按年计算超过15%,创下汇改以来的最快速度。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抑制中国商品的过量出口,增加国内供应,减少贸易顺差;降低原材料的进口成本,缓解输入性通货膨胀压力;一定程度上对冲美元贬值所导致的汇率损失;减少购汇人民币的投放数量,抑制流动性的过快增长。预计目前目前人民币的升值速度有所放缓,但受到多种因素影响,今后的升值大趋势不会改变。
    五是实施从紧货币政策。近些年中国经济增长持续加速,尤其是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太快,物价上涨过高,为此受到国家的严格控制,导致从紧货币政策的出台。今年以来,尽管出现了严重的自然灾害和出口外部环境紧缩,但因为物价水平的高位运行,国家 “两个防止”,实施从紧货币政策也不会改变,只是对实施力度进行调整而已。从紧货币政策的实施,将导致中国经济增长和进出口增速的回落,尤其是加工出口型贸易量的回落。
    四、宏观调控政策对造船业和船用钢材的影响分析
    一般而言,上述宏观调控政策的出台,及其效应的逐步显现,以及美国经济和世界经济减速,将会对中国乃至世界航运需求、造船需求和船用钢材需求产生重大影响。
    首先是进出口增长势头的回落。国内外经济增长的减速,尤其是中国逐步改变大进大出的经济发展战略,抑制出口加工型产业的过快发展,推动产业升级,发展高附加值产品,从长远来看,势必引发中国大宗商品贸易量和船运量增长势头的回落。统计数据表明,今年1~4月,全国进出口总额7911亿美元,同比增长24.4%,虽然保持了较高的增长水平,但是,如果剔除同期较高的通货膨胀因素后,中国进出口贸易的实物量增长水平并不高。比如,今年1季度,中国10种大宗商品出口总量同比仅增长1.9%,出口则下降9.1%。前4月全国钢材出口金额同比增长4.1%,但出口量却下降了23.9%。因此,今年以来,国内外航运市场上所承运的中国进出口商品数量的增长水平也不会有多高,应该出现了一定幅度的回落。
    从今年全年的情况来看,由于欧美国家消费力度的减弱,由于国内从紧的货币政策,由于大进大出一般性加工行业发展的抑制,对外贸易将会出现较大减速。据商务部预测,2008年中国出口贸易同比增长10%左右,大大低于上年26%的增长水平。如果剔除出口价格上涨因素,以实物数量表现出来的内外贸易增长水平的回落还会更多。
    其次是船运量增长势头的回落。进出口贸易量的下降,意味着大宗商品海运量的减少。本世纪以来,中国内外贸易量的强劲增长,引发了船运需求,尤其是国际航运市场需求的大幅度增长。随着中国需求力度减弱,特别是出口量的大幅度下降,一定会导致船运量增长势头的回落。比如,今年中国钢材产量增长势头的回落,不可避免地会对进口铁矿石数量产生重大影响。据统计,受消费需求回落的影响,今年1季度中国粗钢产量12494万吨,仅比去年同期增长8.6%,增幅回落了近14个百分点。如果按照前3个月的平均产量计算,预计全年粗钢产量约为49976万吨,只比上年增长2%左右。即使将今后的产量增加因素考虑进去,2008年全国粗钢产量增幅也将在10%以内,大大低于上年增长水平。这样,中国对铁矿石的进口量的增长水平也会相应回落。如果按照一般情况测算,2008年中国钢铁产品(钢材、钢坯、生铁、铁合金)的直接和间接出口量比上年减少3000万吨,相当于减少4650万吨进口矿的消耗量;如果出现最糟糕的情况,即美国经济陷入严重衰退,中国钢铁产品(钢材、钢坯、生铁、铁合金)的直接和间接出口量比上年减少6000万吨,相当于减少9300万吨进口矿的消耗量,占2007年全国铁矿石进口总量的四分之一。如果这种情况真的出现,势必会对国际海运市场产生很大影响。
    有关数据表明,2008年1季度,全国生铁产量同比增长7.6%,铁矿石精矿消耗量仅增加1315万吨,而同期国内铁精矿产量(折算)1600万吨,已经能够完全满足国内钢铁生产对铁矿石的增长需求,其结果势必降低对进口铁矿石的依赖度,进而削弱海运需求的增长势头。
    有关统计数据也验证了这一推断。今年4月末(4月29日),国际海运指数比年初(1月2日)下滑了4.5%,同期一些航线如澳洲航线海运价格指数也出现了下降,高的降幅为6.8%。
    近些年来全球油价的大幅度上涨,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世界海运格局,减缓了外贸运输量的增长势头。有观点认为,100美元/桶的石油价格已经使得运输成本大幅增加。如果石油价格攀升到150美元/桶甚至200美元/桶价位,将使得在全球经济布局中,对运输成本的考虑超过对人力成本的考虑,因为远距离运输各种商品的代价过于高昂。也就是说,跨国公司在投资海外生产和采购基地时,将尽可能地缩短运输距离。受其影响,全球大宗商品的运输距离相应缩小,带来实际运输量增幅的减弱。
    再次是造船和船用钢材增长势头的回落。中国大宗商品船运输量增长势头的回落,迟早会传导到造船生产上来,引发造船增长势头和船用钢材增长势头的回落。据有关资料,2008年中国新船成交量将有所下降,不仅低于上年2.4亿载重吨水平,也难以突破2亿载重吨关口,只是大体保持前5年的平均水平。造船增长势头的回落,当然会引发船用钢材消费增长力度的相应减弱。
    据有关资料, 目前国内手持船舶订单中集中集装箱船的比例下降,散货船比例上升为58.8%,估计单位载重吨平均用钢量不到20%,单位载重吨用钢量呈现下降趋势。这也会弱化船用钢材的增长势头。
    最后是钢材价格上涨势头回落。进入2008年后,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全国钢材价格继续强劲上涨。据测算,到今年3月末,全国30个主要城市5大品种的钢材平均价格为5642元/吨,比去年同期上涨41.8%,绝对吨价提高了1662元。其中船板价格涨幅更大。据有关资料,今年4月末,全国船板价格普遍超过7000元/吨,比今年初上涨20%以上,远远超出了所增加的生产成本费用,溢价泡沫随之显现。尽管近期内船板价格还将高位运行,但随着今后大宗商品进出口贸易量增长势头的回落,中国及全球造船增长水平的回落和船用钢材需求增幅的回落,以及船板新增产能的释放,国内船板等船用钢材价格的上涨势头将得到遏制,呈现高位回落局面。
    中国船用钢材价格上涨势头的回落,与人民币的升值趋势也有密切关系。
    五、此次调整,并不意味着漫漫“熊市”到来
    当然,我们提示美国经济有可能出现严重衰退,世界经济存在明显减速风险,以及受外部紧缩影响,中国的出口加工型产业将会受到冲击,进而引发大宗商品贸易量和船运量增长势头的回落,引发造船和船用钢材增长势头的回落,甚至出现船用钢材价格的一定幅度调整,并不是说这种情况马上就会发生。但是,中国相关产品的生产企业和贸易商们,一定要高度重视风险的存在,未雨绸缪,谨慎应对。
    另一方面,这种情况即使出现,也并不意味着造船业和船用钢材漫漫“熊市”的到来。此次需求及价格行情的调整,很可能只是一次泡沫的挤压与释放。由于世界及中国经济增长的基础并未动摇,依然坚实。主要是中国和新兴经济体的需求增长空间很大,可以逐步替代或部分替代(不能完全替代)欧美国家经济下滑后减弱的需求份额,因此可以避免更大需求危机的出现。比如,作为最大的新兴经济体,中国还有庞大的低收入人群,还有较为薄弱的医疗、教育、公用设施等巨大的投资空间,尤其是环境保护方面薄弱,都需要大量的物资投入。除此之外,印度、巴西等人口大国也存在类似情况,由此而产生了旺盛的大宗商品旺盛需求,可以支持全球航运业和造船业的继续发展和价格行情的高位运行。当然,这种替代是逐步的,需要一个时期来消化,在近期内并不能完全替代欧美国家减少的份额,因此,世界需求及价格行情都不可避免地要进行调整,这是一种大幅调整后的相对历史高位。
    受其影响,2008年并包括今后一段时期内,中国造船产量增幅只是适度回落,整体需求依然旺盛。据中国船舶工业统计快报数据,2007年中国新接船舶订单9845万载重吨,比上年增长132%;手持船舶订单15889万载重吨,增长131%。这就保证了2008年造船及船用钢板的继续快速增长。今年前4个月全国民用钢质船舶产量691万总吨,同比增长63.5%的统计数据已经显示了这一点。另据有关资料,如果按照2007年末中国手持新船订单15889万载重吨测算,2008年中国造船量将超过2500万载重吨,2009年将超过4000万载重吨,2010年将超过5000万载重吨。到2010年,中国船用钢材需求量将超过1800万吨,其中船板需求量接近900万吨(还有观点认为会突破1000万吨)。虽然增长水平出现回落,但仍保持了增长局面。
    不仅如此,国际船运市场行情还受到地缘政治的很大影响。最近传言美国正在加紧制定进攻伊朗的战争计划。如果美伊之间真的暴发战争,哪怕仅是一时的冲突,都会导致矿石、石油等初级产品价格的大幅飙升,导致大宗商品的抢运。受其影响,船用钢材行情也会升温。
点评此文章 / 写评论得积分!+ 我要点评
  • 暂无评论 + 登录后点评
  •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访问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