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政策的副作用在加大

2008-7-29 18:58:00 来源:现代物流报 编辑:56885 关注度:
摘要:... ...
□ 上海证券报 刘煜辉
    中国经济走到今天,已经不能再把货币政策这类短期政策推到第一线,干一些“裱糊匠”的活了。过多、过于频繁的货币政策操作不仅徒劳,而且滋生的副作用已经越来越大,严重损害到了整个经济体的效率,伤害到整个经济体“扛”住通胀的能力。
    中国宏观调控的着力点再也不能偏移了,唯有改体制、调结构才有摆脱危机的希望。理顺价格成为结构性改革的重中之重。而其他的政策(无论是货币政策还是财政政策)都必须服从于、服务于这个目标,以保证这个目标的最终成功。
    很多人简单的认为理顺价格就是涨价,那是短视的。而理顺价格的本质是让政府从能够施加影响的领域逐步退出,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如此才能从根本上纠正价格体系的系统性扭曲,切实建立起反映市场供求、资源稀缺程度以及污染损失成本内在的价格形成机制。
    事实上,放开价格管制实质上是最有效的、最精确的需求管理,只有要素价格上涨,才会迫使那些严重消耗资源的企业关门停产或转型,迫使企业节能减耗,迫使企业节约要素的使用,迫使企业自主创新、通过技术进步提高生产率来消化成本上升的压力。一句话,才能真正把那些长期靠政府背景的、在各种要素上获得各种好处的企业从资源配置的市场中挤出去。
    而把握着中国市场化经济成分命脉的中央银行应该如何做呢?恰恰相反,其定位就不是“一刀切”的总量紧缩,而是优化资源配置,是应该为当下严厉的信贷管制松绑,积极支持中国经济的市场化成分的发展,特别是支持私人部门企业技术进步、产业升级和产业转型,通过生产率的提高消化成本上升的压力,而不是外移导致通胀的扩散。同时,必须稳定汇率的预期,从源头上遏制热钱的流入,不能让境外资本进一步挤压国内企业的发展空间。
点评此文章 / 写评论得积分!+ 我要点评
  • 暂无评论 + 登录后点评
  •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访问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