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通胀可能导致中美产业分工链条出现调整

2008-7-2 15:03:00 来源:物流天下 编辑:56885 关注度:
摘要:... ...
自2001年中国加入WTO为标志,中国融入全球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全球产业链的制造环节蜂拥而至,最终中国被称为“世界工厂”。“中国制造、美国消费”这两个环节构成全球经济增长两个最重要的引擎。

    但现在全球性通胀形势日益恶化的同时,全球产业链条调整开始出现变化的迹象。

    据《证券市场周刊》报道,导致这个变化的要素,首当其冲的是运费,日益升高的海运成本让美国生产商将产品从海外生产地运回美国的成本不断上升,这迫使一些制造商将生产线搬回北美。某家供暖设备公司的部门主管克劳德•海斯说:“从中国运送一个集装箱到美国的成本一直在上涨,而且目前还看不到任何回落迹象。”15%的涨幅已经让他的公司难担重负,而且现在还完全看不到回落的趋势。因此,海斯表示,一年半前海外制造还是个很好的主意,而今天看来,在美国生产才是正确选择。加拿大机构CIBC World Markets的首席经济学家鲁宾在最近的一份报告中说:“当油价达到三位数时,距离就是金钱。”据他计算,货物长途运输的距离每延长10%,燃料成本就上升4.5%。

    运输成本上升只是通货膨胀大潮席卷全球制造业所掀起的一个波澜,其他不利因素还包括基本原材料的价格上涨,比如铁矿石这种大宗原材料,不论是长期合约还是现货价格,近几年每年都出现大幅上涨。还值得一提的是工人工资,当时让美国企业走向海外的就是国内高昂的劳动力成本,而现在中国工人的工资上涨也开始对美国企业形成压力。最后还有一点人尽皆知的原因,就是美元的汇率降低让美国企业已经可以更加从容地在本土进行制造业生产。美元汇率降低实际上是美国国内劳动力和资产价格的打折。

    既然国内劳动力和资产价格都变得便宜了,而运输成本高昂起来,那么美国制造业生产商的理性选择就是退回国内生产,而不是进一步对外产业转移。这对美国失业工人是好消息,对于中国经济则未必是。包括石油等大宗商品价格在可以预见的将来,还将持续走高,美元贬值从长期看也是大势所趋。因此,全球制造业这轮回流的趋势应该不会有太大变化。这对中国经济产业升级的要求更加紧迫了。

    千里不运草,运输价格上扬对中国出口竞争力第一个挑战,就是要出口更多高附加值的产品,非但鞋袜、衣裤、打火机这样劳动密集型产品不值得投入,就连自行车、电视机这样的附加值不高的电子机电产品是否进一步高投入,也是值得怀疑。当然,这是中国经济内部调整的自然结果,但对于中美制造业格局中的最新变化趋势,市场人士应该未雨绸缪,有所准备。美国制造商的回流,从现象上看是油价、工资等要素价格高企导致,实际上是中国资源已经不支撑原有出口经济模式的表现,原先中国以出口拉动经济的模式有必要作进一步调整。

    美国制造业回流的趋势是否越来越明显,是否是过去若干年以来全球产业配置的结构性调整?还是全面调整?目前还难以做出判断。但就目前而言,上述几个影响因素的趋势不会变,我们恐怕一时难以改变部分制造业回流的事实,那么,产业链重新配置的情况可能会持续、扩大。这种变化对于中国产业结构的调整有何影响,现在难以做出细化的评估,但值得注意的是,这不仅会影响生产要素流向的转移,还可能会对中美之间的物流业产生影响。中国年平均20%以上的出口增长,对于中国物流业高速发展是根本性支撑。现在美国制造商逐渐回流,出口增速将逐步下来,即使中国产业升级获得巨大进展,那也是需要相当一段时间才能达到。在这之前,中美生产链条的调整不可避免会影响到目前的物流行业发展。

    最终分析结论(Final Analysis Conclusion):

    全球通胀对国际产业分工的影响或许才刚刚开始,由于一些要素条件短期内看不到变化,我们可以推测未来中国产业升级的压力将是非常大。虽然中国与美国之间的“制造-消费”的整体格局不会改变,但中国经济结构的逐步调整,将会使一些行业产生缓慢却是巨大的变化。
点评此文章 / 写评论得积分!+ 我要点评
  • 暂无评论 + 登录后点评
  •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访问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