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成本催逼出口结构调整“加速度”

2008-7-12 13:02:00 来源:现代物流报 编辑:56885 关注度:
摘要:... ...
□ 本报记者 杨世新 实习记者 李协商
    编者按:对外出口受限和高额成本压力为中国钢铁企业提供了新的生存命题,在相同的历史条件面前,曾经的日韩经验表明,钢铁产业是可以通过自身的产业结构升级和企业兼并重组来做大做强的。
    矿石、焦炭、原油、电价、运输几大牵涉钢铁业命脉的原材料和资源价格涨了又涨,这一切,引发了钢铁业一个又一个难题,提高产品附加值、调整钢铁工业结构、提升市场竞争力愈发提上议事日程,钢铁工业结构调整乃至钢材出口结构调整是我国钢铁工业面临的一个重大命题。
出口结构 调整迫在眉睫
    “高成本压力下,钢材出口结构调整迫在眉睫。”河北省冶金行业协会副会长宋继军对记者说,“目前,我正在研究钢材结构调整的问题,出口结构是我国钢铁业结构调整的一个方面,它反映了我国钢铁工业的发展现状。”如宋会长所言,我国的钢材出口以板材、钢铁棒材等低端产品为主,下面的一组数据更能说明一些问题:2007年我国净出口钢材4577.5万吨,平均每吨净出口钢材收汇515美元,中国海关总署综合统计司统计分析处处长黄国华分析指出,若扣除进口铁矿石和使用煤炭的费用,以及付出的资源和环境代价,所得的利润非常有限。我们再从进口来看,2007年,我国钢材进口平均吨价为1218.3美元,其中,进口板材的均价是出口板材均价的1.5倍;进口棒材的均价是出口棒材均价的2.3倍;而国内外技术差距较大的钢铁管配件的进口均价达1.15万美元,相当于当年出口同类产品均价的6.6倍。“巨大的进出口价差表明,我国钢铁出口多为低附加值产品,而高端产品仍然依赖进口。钢铁工业结构调整任务依然严峻。”黄国华如是说。
    目前,国际市场对低端产品供不应求,我国钢铁出口也呈逐年增长势头,平均增长率达60%。“大量过快地出口低端钢材,消耗了国内市场过剩的新增产能,同时引发铁矿石资源紧缺、环境污染等问题,这样的结果,对落后产能不能形成约束力,也加大了淘汰落后产能工作的难度。”河北省冶金行业协会副会长宋继军指出。
    “这种依靠国际市场消化国内过剩产能的现象,不利于钢铁业长期健康发展。”业内人士指出,同时,由于我国钢铁行业集中度偏低,产能盲目扩张、出口秩序混乱和自主研发能力薄弱等问题日益凸现,行业发展遭遇越来越严重的原料价格持续上涨和贸易摩擦增加的双重挤压。
    “初级产品,低附加值产品的大量出口,带来的是高污染、高能耗,同时,中国钢铁产品低廉的价格更给进口国发起反倾销提供了充足的证据。因此,钢铁行业当务之急是调整出口结构。”业内人士强调指出。
面对现状 钢企两极分化
    “从前一个时期来看,我国钢铁工业出口结构调整已收到初步成效。”河北省冶金行业协会副会长宋继军对记者说,“前4个月钢材出口量大幅下降,钢坯等半成品出口下降更为明显。”
    海关统计资料显示,2008年前4个月,我国钢材出口量为1615.1万吨,比上年同期减少512.7万吨,下降24.1%;出口钢坯10万吨,比上年同期减少255.4万吨,下降96.2%,钢材和钢坯合计出口1625.1万吨,同比减少768.1万吨,下降32.1%。此外,2008年出口产品结构进一步优化,板材出口比重也进一步提高。
    “2008年1月1日新的出口政策的实行,我国钢材出口得到了有效的抑制,产品出口结构也得到了有效的优化,板材出口比重进一步提升,长材出口比重继续下降。”业内人士分析指出。
    “国家出台调控政策本质是为了调整质量,控制数量只是一种手段。”武汉龙发物资有限公司郑丽女士对记者如是解读国家的当前出口政策,“我们的六月份的出口额相比较过去并没有出现明显的下滑,不过出口的结构有了很大的改变,现在我们出口的产品主要以高附加值的冷轧板、镀锌板等为主。”
    与上述企业状况不同的是,这种出口结构的点滴变化却带给了部分中小企业生死攸关的触动,市场无情地做出了优胜劣汰的自然淘汰选择。
    “我们企业已经停产数月了,现在企业正在重组中,好多兄弟企业都是类似的情况,具体复工时间等奥运会开完再说吧。”河北保定一位钢铁企业负责人的一声叹息折射了一批中小企业在这场风暴中的真实处境。
    我们看到,铁矿石上涨、焦炭上涨、电价上涨,宝钢和力拓谈判结果再次为价格疯狂上涨的火焰浇了一桶油,中国的钢铁企业真正进入了高成本的煎熬时代。由于国家采取从紧的货币政策,严格控制通货膨胀,企业很难完全通过产品价格的上涨来覆盖成本所带来的压力。当依靠国内外巨大的价差出口这一最后的法宝都难以“显灵”之后,部分中小企业只能选择关门。
    相似的一幕在过去的日本也曾经发生。上世纪60年代后日本经济处于高速增长期,庞大的需求和政府的扶持拉动了钢铁工业急剧发展。但70年代的两次石油危机不仅带动了各种资源价格的上涨,而且一度使世界经济发展停滞,从而导致对钢铁需求的萎缩,钢铁产业成为国家政策调整的对象。进入80年代后,日元的快速升值无疑又对日本钢铁企业出口业务雪上加霜。
应对挑战实现自我救赎
    宝钢股份副总经理、董秘陈缨在中澳铁矿石谈判达成协议的次日一番话代表中国高端的钢铁企业解答了在面对高成本的压力下如何实现自我救赎的途径。“钢铁企业一方面将会注重原燃料资源的战略控制,一方面将会不断优化产品结构,多生产高附加值产品,提升自身的竞争能力,为用户提供更好的产品和服务”。这更是一种号召,在鼓励更多的中国企业通过产品结构调整来实现企业的飞跃。
    “攀钢的结构调整成效已经显现,另外石钢、邢钢都在进行着一轮新的调整。”宋继军对记者说。
    其实这种方法和理念同样体现在济钢人的心中,面对相同的处境,济钢的一位企业负责人对记者表示,他们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在技术上做文章,深化结构调整,努力在造船板上实现突破,依靠科技的进步来带动企业的利润,稀释原料成本在产品当中的比重。据记者了解,济钢已经先后成功开发出了一系列不同规格、不同级别的船板,成为国内船板规格、牌号最多的企业之一。
    济钢的一位出口部门员工张海超对记者说,济钢生产的船板成功进军韩国,并与多个造船厂建立了合作关系,2007年出口船板23.7万吨,创汇1.65亿美元。生产的船板通过了10个国家11家船级社检验,是目前国内接受船检机构认证最多的企业。张海超的言语当中透露着自豪。
    据记者了解,日本的钢铁产业在成长过程中很好地适应了由政策扶持对象到政策调整对象的转变,成功地忍受住了产业结构调整的阵痛,淘汰了落后产能并发展高端产品,有效地改善了能源结构,提高了能源转化率,实现了节能目标。在当时前后夹击的境况下,日本的钢铁企业采取了积极的自救措施。以新日铁为例,在1979年至1993年间,通过四次关停并转等措施淘汰落后产能,采取集约化生产节能,使得自身的吨钢能耗下降了近20%。
    此外,韩国企业从90年代早期开始致力于汽车和造船薄钢板相关技术的研发。去年6月,现代制铁通过电炉制钢方式,用废铁成功生产出210毫米厚的汽车钢板用平板。为应对新的环境规则,韩国企业正在加倍努力开发各种环保型产品如无铬钢板等。
    中国钢铁企业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奋起改革的号角已经吹响,我们期待我国的钢铁企业在这一转变中都有上乘的表现。
点评此文章 / 写评论得积分!+ 我要点评
  • 暂无评论 + 登录后点评
  •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访问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