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打通莱芜“血脉”

2008-6-3 14:31:00 来源:物流天下 编辑:56885 关注度:
摘要:... ...
 如果把济青高速南线比作莱芜沟通外界的大动脉,则莱明路、仲临路等则是莱芜的主动脉,它们和新修的长勺路、莱钢大道、凤凰大道等接连线一起,上接济青南线,下连各主干道,使整个莱芜血脉畅通,真正形成了城乡一体、上下连通的有机体。 

  依托这些动脉,我市建设了“三大产业板块”“四个功能区”,形成了区域经济的框架,并迅速发展壮大成莱芜经济的强健肌体。 
  全省“一体两翼”发展战略,使莱芜真正融入了济南省会城市群经济圈。莱芜区域经济发展被赋予了新的内涵,有了新的源头活水。 
  2006年8月31日,《济南都市圈规划》通过专家评审,与济南空间距离最近的莱芜入围济南都市圈。 
  莱芜的经济区域在济南,建设“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对莱芜来说是千载难逢的重大机遇。接轨了济南,就融入了“省会城市群经济圈”;接轨济南的工作做好了,我们就能借助这个高位平台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否则就有被边缘化的危险。 
  市委市政府把接轨济南、融入“省会城市群经济圈”作为抢抓机遇、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战略选择。在定位上,依托济南、接轨济南、服务济南、发展莱芜,当好济南“最佳配角”。在工作要求上,以观念接轨为先导、产业接轨为核心、企业接轨为重点、文化旅游为纽带,做到与济南优势互补、错位发展、互惠双赢,努力把莱芜建成济南的休闲度假的“后花园”、制造业配套基地、绿色农产品供应基地。去年,我市与济南签订了《交流合作框架协议》,引导各级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开展接轨活动。目前,全市130多个部门和单位陆续与济南进行对口洽谈,借助济南平台引进合作项目200多个。 
  济青南线贯通后,我们能够“一小时上天,两小时入海”,时间换取空间。接轨济南,贯通青岛,为我们在更高层次、更大范围集聚生产要素提供了更加便利的条件,也使“鲁中腹地”正在变成开放发展的“前沿阵地”。 
  三大产业板块、四个功能区,打破了区域经济的界限。区域与产业的交融为经济注入活力,莱芜经济充满打破城乡的张力。 
  我市特色经济优势明显,加快发展的钢铁产业、不断扩大的姜蒜种植面积成为我市经济的重要支柱,但是各区各乡镇分而治之的格局使这些特色产业形不成规模,优势不能充分发挥出来,在某种程度上制约了区域经济的发展。 
  经济区域化、一体化发展,是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市委市政府抓住济青南线修建和贯通的有利契机,打破行政区域界线,把2246平方公里作为一个整体统筹考虑,发挥产业优势,优化区域布局,规划了北部生态旅游、中西部姜蒜加工储运、南部钢铁加工物流三大产业板块和雪野旅游区、莱城工业区、高新技术开发区、钢城开发区四个功能区,构架出莱芜城乡一体的发展格局和整体框架。 
  经过近年来的建设和发展,三大产业板块具备了壮大升级的良好基础,发展潜力巨大,前景十分广阔。         像钢铁加工物流板块,正在向钢铁精深加工和现代物流转变,完全可以打造成为区域性钢铁加工物流基地。姜蒜产业板块正在由传统的种植、储运、加工向品种引育、精深加工、科技研发、信息交易等方向发展,通过努力将来完全可以做到全国一流。北部生态旅游板块文章做好了,不仅可以带动我市服务业发展,而且可以集聚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打造成新的城市品牌,增强城市对外吸引力和影响力。可以说,新的产业优势发挥好了,对区域发展的支撑带动作用不可估量。 
    事实也正如此。姜蒜产业板块目前已发展标准化生产基地40万亩,年产姜蒜50万吨,户均1吨多。加工储运企业600多家,加工储运能力100万吨。其中,区域性龙头企业53家,带动全市30%以上的农户从事产业化经营,姜蒜主产区农民收入70%以上来自姜蒜产业。今年“五一”,雪野旅游区每天接待游客4万多人次,比去年同期翻了一番还多,逐渐成为我市服务业的“领头雁”。 
    建设“三大产业板块”,促进了我市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城乡分工合理、区域特色鲜明、生产要素和自然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产业空间布局正在形成。据有关部门测算,按照现在的发展势头,经过5年左右的努力,“三大产业板块”可形成生产总值600亿元、地方财政收入50亿元的发展规模,届时全市经济总量将实现翻番。 
    2007年,“四个功能区”累计完成基础设施投资30多亿元,引进投资过亿元项目30多个,对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带动作用越来越明显。其中,承接济南产业转移的莱城工业区实现工业总产值23亿元、工业增加值6.44亿元、利税2.03亿元,同比分别增长43%、39%和38%。目前,“四个功能区”已成为我市产业聚集的优良平台和对外开放的主阵地,并将成为我市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希望所在、潜力所在、关键所在。 
    发展镇域经济,特别是“飞地经济”、园区带动,打破了乡镇经济发展的地域界限,为每个乡镇提供了加快发展的用武之地,促进了城乡互动、融合发展。 
“我们是两区无县。”这是我们常对外地人说起的莱芜区划状况,其中多少有些调侃的成分。但区划少,两区面积、人口相差又悬殊,难以形成竞争却是客观事实,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区域经济发展的积极性。 
    市委于建成书记在全市镇域经济发展会议上曾指出:“实现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重点和难点在乡镇,潜力和希望也在乡镇。乡镇发展得好,全市就发展得好;乡镇发展得快,全市就发展得快。必须在发展镇域经济上做文章。” 
    为激励乡镇率先发展、扶持基础相对薄弱的乡镇迎头赶上,我市设立了“乡镇财政贡献奖”、“乡镇财政进步奖”两个奖项,对部分发展基础相对较差的乡镇实行“财政增收经费”、“招商引资经费”、“项目配套资金”三项补助,并调整部分乡镇“飞地经济”税收入库办法,加大了对基层干部的奖惩力度,一个你追我赶、奋勇争先的良好发展局面就此形成。 
    钢城区辛庄镇是山区乡镇,又是城市水源地。许多项目因环保条件不合格而无法落地。该镇租借高新区鹏泉街道秦家洼土地,建设辛庄工业园区,走出了“以内促外、内外结合”的发展模式,爱迪高分子等一批大项目、好项目纷纷入驻。去年,园区安置项目23个,合同资金5.31亿元,年实现财政收入300万元。辛庄镇党委书记任启民说:“飞地经济让我们摆脱了一亩三分地的束缚,打开了思路,现在我们可以立足本镇,在全市范围内确定我们的镇域经济发展战略,捕捉发展机遇。”莱城区凤城街道“跳出凤城、发展凤城”,在莱城工业区内划出了凤城工业园,并引进了4个项目。 
    作为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基础和关键,镇域经济的发展进一步拓宽了我市的发展领域、激活了发展主体、创新了发展方式,加大了促强扶弱力度,并靠强乡镇的支撑和带动,促进了城乡互动、融合发展。 
    乡镇还是那些乡镇,但面貌却已焕然一新。2007年,20个乡镇有15个地方财政收入过千万元,乡镇地方财政收入平均超过3000万元,其中凤城、羊里、艾山等3个镇(街道)过5000万元。最高的凤城达到1.29亿元,乡镇地方财政收入平均增长52.8%,高于全市平均水平17.5个百分点。大王庄、杨庄、茶业、和庄等基础薄弱乡镇地方财政收入增幅都超过80%,羊里、艾山等经济强乡镇也实现高基数快增长,增幅超过70%。  (记者 万京华)
点评此文章 / 写评论得积分!+ 我要点评
  • 暂无评论 + 登录后点评
  •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访问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