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多月来 成都在灾难中锤炼不屈的城市之魂
2008-6-22 12:24:00 来源:物流天下 编辑:56885 关注度:摘要:... ...
———成都市一手抓抗震救灾一手抓经济社会发展纪实
一个特大中心城市,一场突如其来的特大灾害,一场坚韧不拔的奋力抗争。
成都,所辖都江堰、彭州、崇州遭受重创。与全省其它受灾地区一样,其伤之深,痛之切,令人震撼。
成都人,享受天府之国两千年滋养后,怎样书写这段刻骨铭心的特殊历史?
成都市各级党委政府,在这场严峻的考验中,交出了一份怎样的答卷?
成都,作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排头兵,如何夺取抗震救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双胜利”?
一个多月来,成都经受住了考验。“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的成都实践,在灾难中推向纵深。成都依然安全、繁荣和富于魅力。
这是一场行动力与战斗力的大考验———
成都各级党委、政府在“以人为本”执政理念的指引下,以主动与快速的应急反应,交出了优秀答卷
山崩地裂、路断房塌的那一刻,考验,不宣而降。
从那一刻起,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成都市委、市政府及各级党委、政府主动出击、快速反应,责任与能力同时彰显。
第一时间,省委常委、成都市委书记李春城,市委副书记、市长葛红林奔赴成都市应急联动指挥中心,地震应急预案全面启动!市抗震救灾指挥部成立!接着,所有市领导分赴各区(市)县一线。
很快,成都市政府连续发布公告,全市各部门全面动员,最短时间内启动应急预案,公安消防支队在震后一分钟内,立即进入一级战备。
成灌、成彭高速救灾通道畅通,调集所有救援力量赶往灾区、所有救援物资运往灾区,所有保障系统全天候运行……
成都抗震救灾各项工作得以有力、有序、有效推进。
行动,立即行动,“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在这里集中彰显。
第一时间,因通讯、交通受阻形成的灾区“孤岛”里,都江堰向峨乡党委书记罗鸿亮做出“先救学生”的生死抉择;彭州市龙门山镇党委书记刘廷楷带人冒着滚石和余震,徒步冲进银厂沟;大邑县雾山乡虾口村村支部书记刘全福,在巨石砸下的刹那,推开身边的五保老人,当场遇难……
还是第一时间,在虹口、龙池、小鱼洞、白鹿……带领着重灾乡镇数十万计幸存者,基层干部强忍着遭受灾难和失去亲人的痛苦,担当着巨大的工作压力,拼着性命,扑向第一线。
抢救生命!成都成功解救数万受困人员,从废墟中救出近5500人。
“危难关头,人心不乱,力量不散。”严峻考验之下,成都基层组织和干部通过了一场执政能力的大考验。调查表明,广大群众满意率达到96.79%。
重建家园!5月13日起,数十万受灾群众陆续得到妥善安置。也是在当日,成都市即开始受灾群众临时住房的规划选址工作。
5月14日,成都市提出“不怕困难、不怕疲劳、连续作战,团结动员一切力量,共同抗灾重建家园”。成都各区(市)县派出的队伍与各省市援建大军一起挥汗如雨,对口援建成都的各重灾区。
5月18日,几乎国内所有生态、规划、古建筑保护、防灾、地质、基础建设领域的一流专家云集成都,进行都江堰、彭州、大邑、崇州四地的灾后重建规划。
5月27日,都江堰市首批500套过渡安置房移交,6月16日,彭州市通济镇思文社区首批271户受灾群众住进活动板房“鹭龙苑”安置小区。截至6月18日,成都安装完成过渡安置房7万余套。更多的受灾群众将陆续住进活动板房。
目前,成都所有受灾群众都已实现基本安置,保证了有饭吃,有干净水喝,有住处,有基本的医疗和防疫措施。各安置点建立起了比较完善的公共服务,实行比较规范的社区管理。对于因各种原因散居在农村和山里的受灾群众,也保证了基本生活,进行了社会管理。有关负责人表示,不用太长时间,所有受灾群众都能搬出帐篷,进入过渡安置。
同时,成都正组织一切力量,千方百计把就业安置工作延伸到每个受灾群众安置点,延伸到每一户受灾群众,让每一位有就业愿望和有就业能力的受灾群众找到工作。
这是一场关乎责任与使命的大考验——
成都有力回答:有条件有决心发挥好带头表率作用
危难时刻,成都更担起全省抗震救灾前沿基地的重大责任,成为一个稳固的、最靠近前沿的大后方。
作为省会和西部特大中心城市,全省抗震救灾指挥中枢在这里,距离汶川和德阳、绵阳最近的陆空交通枢纽在这里。这里,医疗机构密集、医疗水平较高;这里,成为国内外救援人员、救灾物资入川后的重要集散转运中心。
地震后第一时间,成都市成立了调运和收集救灾物资应急中心,在其他地区的救灾物资还没有到达前,成都成为救灾物资的主要供给地。
严酷的战役中,成都———西部物流和商贸中心的作用充分显现。
30多天来,成都作为省会城市和特大中心城市,既充分利用良好基础和有利条件加快恢复重建,又为全省提供服务,发挥了抗震救灾的枢纽、通道和全省基地作用。
地震突袭之前,成都肩负的责任十分明确———
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省委确定的总体工作取向,赋予了成都历史新使命:要率先在全省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率先实现现代化、带动四川全面发展、带动区域协调发展。
大灾突降,成都担起更大的责任———
中央和省委要求,成都要充分发挥好带头和表率作用,为全省抗震救灾多作贡献。成都在受灾群众安置和恢复重建阶段继续走在全省抗震救灾工作的前面。
一手抓抗震救灾,一手抓经济社会发展,成都仍然而且必须要做好排头兵。
“成都经济社会健康快速发展的基本面没有变”,“我们一定能够实现建设中国中西部地区创业环境最优、人居环境最佳、综合竞争力最强的现代特大中心城市的宏伟目标”,成都作出了响亮清晰的回答。
使命所在,成都必须为加快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以人为本,成都的决策者对肩上的责任很明确:当前,我们所有工作的目的,就是努力使灾区尽快恢复和繁荣起来,城乡居民迅速从灾害的困境中摆脱出来,过上更好的生活。
6月18日,成都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能恢复率已达到99.7%,同时,大型就业援助活动,“正常生活运动”大型公益活动在成都接连启动。
这是一场对信心和能力的大考验———
大项目陆续开工,投资签约接二连三,成都经济发展呈现出加速度
数据表明,地震造成成都直接经济损失958.4亿元,相当于2007年GDP总量的29%。
大地震给决策者带来一道严峻命题:重创之下,作为火车头,成都的经济发展是否因强震而步履迟滞?
6月5日,四川成德绵片区工业恢复生产加快发展座谈会上,成都表态:将震前预计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全年26%的增幅调高到30%左右。
在一个新的起跑线上,成都亮出了加速冲刺的姿态。
信心,从何而来?
其一,在很短时间内恢复镇定的成都人看到,大地震没有伤及根本,成都,经济脊梁依然挺立;成都,依然是一个魅力不减的繁荣、安全的宜居城市。
2007年,成都市GDP总量占全省1/3;今年1—4月,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投资增长、消费品总额是全省增幅居前三位的主要经济指标,也正是成都列前5位的指标。
“灾后重建市场需求最大的行业包括电子信息、医药、食品、机械、冶金建材、家具等11个工业门类。2007年这11个行业的增加值占到成都市工业增加值的92.8%。”这一连串的数据也让成都市经委负责人确信:成都市工业灾后总体发展速度将明显加快。
其二,成都市各级部门高效有序的救灾表现和及时主动的沟通措施,让投资商不仅没有被地震吓退,反而对成都产生更加坚定的信心。
震后一个多月来,各区市县多支招商引资队伍赶赴海内外。一个个动辄数十亿的项目不断签约、落地,纷至沓来的投资正在成都各地爆发“井喷”———
6月19日,锦江区列出地震后第一批集中签约的重大项目,十余家国内外知名企业分别与之签订合作协议,总投资达126.5亿元;崇州一批重大项目集中签约,引来总投资近30亿元;同日,温江从珠三角、长三角签回44亿大单。而此前一日,重庆银行成都分行进驻武侯区,意在参与规模庞大的灾后重建。
震后仅仅十多天,总投资80亿元、预计将建“中西部最大的现代化综合型商业物流中心”的成都国际商贸城在金牛区奠基。
6月初,总投资34亿元、预计年销售收入100亿元的全省”创百亿”项目———神钢工程机械项目如期动工。
6月3日,震后外资“第一单”在新津签下:世界精细化工巨头———瑞士西卡公司以总投资数千万美元以上落户新津。项目建成后,预计年销售额过亿元、年纳税额1000万元以上。
6月4日,青羊区签下5项共40亿的投资大单;6月6日,总额145.3亿的17个产业项目在双流县顺利落地。
继5月30日五粮液集团斥资25亿在温江开建高精密管业基地后,6月13日,总投资15亿元的成都东创SBI创业街项目又在成都海峡两岸科技园破土开工。
自腾讯公司与成都市高新区签署灾后“第一单”开始,投资、增资总额超过一百亿。
对于震灾中遭受重创的房地产、旅游等产业,恢复和重建也全面展开:蕴涵老成都文化底蕴的宽窄巷子开街,都江堰迎来第一批4000名中外游客,“体验成都”十条深度旅游线路同时推出,成为成都旅游恢复的一个标志;6月15日,《关于促进房地产业恢复发展扶持居民安居置业的意见》执行,房地产业进入复苏……
一手抓抗震救灾,一手抓经济社会发展,成都愈挫愈奋!
“和谐包容,智慧诚信,务实创新”———成都的城市精神在灾难中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锤炼出不屈的城市之魂!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