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沧桑 杭州湾跨海大桥通车今天正式通车

2008-5-1 10:33:00 来源:浙江在线 编辑:56885 关注度:
摘要:... ...

05月01日讯 目前世界上已建和在建的最长跨海大桥——杭州湾跨海大桥,今天正式通车。  
  在杭州湾架桥,是隔海相望的宁波人和嘉兴人世世代代的梦想。经过改革开放30年的财富积累和科技进步,经过10年筹备、5年施工,这个梦想终于变成现实。
  作为世界三大强潮海湾之一,在杭州湾建“世界第一跨”,曾被视为天方夜谭。当年组织可行性论证时,有专家干脆直言:我看要研究的是不可行性。
  是怎样的力量,让一个看似不可能的任务实现?而世界第一跨海大桥的通车,又将给长三角带来怎样的影响?
  75岁的卢军用一句“太难了”概括了杭州湾跨海大桥前期论证。这个满头银发的学者,见证和亲历了杭州湾大桥的艰难历程。
  近代以来,宁波人最向往的地方之一,就是大上海。上海成就了近代闻名于世的“宁波帮”,也承载着今天宁波人融入长三角、走向世界的梦想。
  然而,在宁波与上海之间,隔着一个喇叭形的巨大豁口,这就是杭州湾。两地直线距离不过200公里,但陆路来往却必须绕道杭州,行程倍增至400公里。有人估算,每年光绕道费就达数十亿元!
  必须缩短与上海的距离,主动接受上海“辐射”。1992年春天,在宁波市计委从事综合研究工作的卢军,在做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后,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想法:在宁波和上海之间架一个海上通道,让杭州湾的V字型,变成A字型。
  1992年6月26日,国务院召开了“长三角及长江沿岸地区经济发展规划”座谈会。作为宁波参会代表的助手,卢军再一次将杭州湾通道的书面材料上呈。在国家计委后来形成的会议纪要里,出现了“建设上海、宁波、福州、汕头、深圳沿海高速公路南通道”的字样。得知消息的卢军抑制不住的兴奋。
  1994年4月,受宁波市政府委托,同济大学林同炎和李国豪两位国际桥梁专家,开始做预可行性方案。方案在1995年年底基本完成,其间召开过4次全国性的研讨会和专家论证会。最终结论是“在杭州湾建桥技术上不存在特殊困难”,并且推荐了2个桥位方案。
  1998年,在经过一系列程序后,宁波市政府终于将工程可行性研究方案委托给国家交通部。造桥终于真正提上了议事日程。
  在历时9年的前期论证中,光国内外的专家前前后后就请了600多位,涉及自然、经济、社会、工程、环境等多个方面,前期花费1亿多元。
  2003年11月14日,杭州湾跨海大桥正式动工。
  杭州湾跨海大桥全长36公里,相当于21座武汉长江大桥。
  “这是一个伟大的工程!”我国著名桥梁工程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陈新说,杭州湾跨海大桥是世界上最典型的海湾大桥,也是世界上工程难度最大的桥梁之一。
  作为世界三大强潮海湾之一,这里潮大、浪急、流向乱,施工船很难停稳。受水文气象影响,狂风时常肆虐,一年中海上作业有效天数在180天左右。更难的是,南岸10公里滩涂下浅层天然气密布,是海上施工的“定时炸弹”……
  在这样的海域架桥,世界上没有先例,没有可供借鉴的桥型、技术规范和质量标准,更没有相应的施工设备。“一切都得靠我们自己解决,靠全体建设者的创新精神。”自2003年11月开工以来,杭州湾跨海大桥共获得250多项技术创新成果,形成了9大系列自主核心技术,创造了多项“世界第一”。
  中国工程院院士、桥梁工程专家王景全认为,无论设计还是施工,杭州湾跨海大桥都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堪称世界桥梁工程建设史上一个里程碑。
  长三角是中国经济的心脏,而杭州湾跨海大桥,犹如给这颗心脏做了一次搭桥手术。
  “接轨大上海,融入长三角”,是宁波人最强烈的愿望。随着杭州湾大桥建成通车,这个愿望插上了翅膀,宁波跨入“大桥经济时代”。
  宁波港是中国大陆大型和特大型深水泊位最多的港口,货物吞吐量全球排名位居第四。杭州湾大桥通车后,将大幅度拓展宁波港腹地。以前主要选择上海港出口货物的杭嘉湖地区和苏南地区,将可能取道大桥便捷路线选择宁波港,形成宁波港与上海港之间新的竞合关系。
  在大桥效应带动下,杭州湾沿岸地区成了黄金宝地。宁波在杭州湾南岸一片滩涂盐碱地上,规划建设了杭州湾新区,重点培育汽车制造、电子信息、新材料、重大装备、新型能源、航空食品和现代服务业等七大产业集群。大桥北岸以精密仪器仪表、精细化工等为主的嘉兴滨海新区建设也方兴未艾。杭州湾跨海大桥重塑了长三角南北两翼交通,上海、南京、杭州、宁波共同构成长三角未来的菱形城市空间格局。大桥使宁波和上海、嘉兴的“同城效应”开始发酵。越来越多的宁波企业把研发中心、信息中心、物流中心迁到上海。而当大量的宁波企业涌向上海时,部分在上海的宁波企业家也选择了回流。
  在嘉兴市今年春节后举办的人才招聘会上,罕见地出现了宁波企业的身影。宁波当地组织的嘉兴看房团,也已于近日成行。
  杭州湾大桥的贯通,使包括宁波、温州、台州等在内的长三角南翼地区与上海的关联度和紧密度得以提升,也使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15个城市群的空间距离更加接近,从而催生继巴黎、伦敦、纽约、东京、芝加哥5个国际级大都市圈之后“第六个国际级都市圈”的加速形成。
  跨越沧桑
  71年前的冬日,初生的钱塘江大桥在烽火中沉沦。中国人建造的第一座现代桥梁,血液中就流淌着悲情。
  今天,在它的下游,杭州湾跨海大桥正接受着新生的洗礼。江潮车流,拨动这条36000米长的琴弦,激荡着中国最具活力的舞台——长三角。
  在历史的河流中,桥梁的命运,从来不是一个偶然。
  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写道,14世纪之前,中国的桥梁技术一直领先于世界。正是这个时间节点,文艺复兴之火在意大利燃起,西方现代文明迎来了晨曦;在地球的另一侧,昏黄的烛光,依然笼罩着中央帝国。
  51年前,亚洲第一大河上的第一桥——武汉长江大桥的焰火,映红了一个个瘦削的面孔。从这里出发,中国桥梁艰难而又决然地踏上了复兴之路。30年来,中国造桥人跨入黄金时代,江淮河汉,成为现代桥梁的精品馆:江阴大桥、虎门大桥、东海大桥、杭州湾跨海大桥……规模之巨、难度之大、科技含量之高,拉动世界建桥人的目光。
  从杭州湾出发,我们踏访这些伟大的桥梁。它们的故事,离不开流沙、涌潮和风雨,就像复兴之路,注定不会是一片坦途。从它们的身上,我们检测出共同的基因:勇气、坚韧、严谨,加上不羁的想象和开放的胸襟。在这个不寻常的春天,我们听到了桥梁的叮嘱:当历史伸出手来,请不要把它放开。

点评此文章 / 写评论得积分!+ 我要点评
  • 暂无评论 + 登录后点评
  •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访问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