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现代物流管理 推动军事后勤变革(下)

2008-4-6 0:10:00 来源:物流天下 编辑:56885 关注度:
摘要:... ...
(二)创新后勤保障理念,实现以配送为基础的主动保障。

  物流的目的在于“以Speed(速度)、Safety(安全)、Surely(可靠)、Low(低费用)的3S1L原则,即以最少的费用提供最优质的服务。” 由此可见,后勤和物流在对服务的追求上是高度一致的,严格说来,物流对服务的要求更加全面、更加深入,更善于打破传统的多层次职能部门的管理模式,注重业务流程管理,注重服务质量。首先,目前的后勤保障往往造成用户被动接受供应,而现代物流却强调主动配送。其次,在现代通信和信息技术的支持下,物流配送采取从起点直达战斗部队的补给方式,而不是逐级前送,真正实现了伴随式保障。第三,直接服务于用户,掌握了用户个性需求,可以提高运输、接收、储存和发放诸环节的准确性,实现了按需供应、个性化服务;同时,按需供应也实现了精确保障,而不是机械的按计划供应或过量保障。第四,由于物流强调综合配送、配套保障,确保了用户及时获取全部补给物资,避免了“车到油未到”等尴尬局面的出现。

  以配送为基础、物流理念为指导的新型后勤,依赖的是速度而不是数量,是优质的服务而不是被动的补给,是实物配送网而不是专业补给线,是信息网络技术而不是一纸通知;因此它实现了用流动的物资代替库存,用送货到门代替用户自取,用综合配送代替单线补给,用自动化的信息系统代替繁琐的手工查询。正是由于这些优点的存在,世界各国纷纷重视物流和配送在后勤中的应用。美陆军部采购、后勤与技术助理部长兼陆军采购执行官保罗•J•霍珀在接受《陆军后勤》杂志社采访时指出,“通信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使我们能够开始考虑将原来以补给为基础的系统改变为以配送为基础的系统。” 另外,由于配送体系的建立,使后勤指挥和组织更加科学,正如美国大卫•佩恩所说,“通过操作配送系统,21世纪的司令官们将 能 增强保障的快速反应能力,提高保障机构的生存能力,同时缩小后勤摊子,从而实现军事后 勤革命。” 

  (三)促进后勤技术改造,实现后勤信息化。

  现代物流是以信息技术、通信技术为核心,由GIS(地理信息系统)、GPS(全球卫星定位系统)、EOS(电子订货系统)等高新技术所组成的高技术群,其在后勤领域的应用,必将推进后勤技术改造速度和信息化进程。现代物流信息系统是一个以人为主导,利用信息和通信技术,进行物流信息的收集、传输、加工、储存、更新和维护,以提高物资筹措速度、配送可靠性、降低成本为目的,支持物流管理决策、运营控制和业务作业的集成化的人机系统。随着军事网络的不断完善,军事后勤完全有能力引入和开发军事物流信息系统,建立分布式的地理、人员、物资等信息数据库,以三维图像、多媒体等手段虚拟物资筹措、存贮、配送、供应的全过程。正是这种保障模式,使美军在海湾战争中能够平均每天处理10万份各种物资申请单,只需1个小时就可以从海湾战区获得所需的零部件,创造了跨洋实施总量13亿吨英里的后勤保障奇迹,几乎真正实现了需求和供应的数量差、质量差、时间差和空间差为零的“零点后勤”。

  由物流的新理念、新技术引发的这场后勤变革正在全球兴起,作为这场变革的主角--军事物流,其发展趋势必将映射和影响军事后勤的发展。

  三、展望军事物流的发展远景

  (一)全程可视化

  面对未来信息化战争,物资保障将一改过去那种“程式化”呆板而僵硬的供应模式,建立以信息技术和通信技术为基础,以计算机网络为平台,对物资保障力量、保障对象、保障物资的数量和品种、保障地点等将实现全过程监控的可视化物流信息系统。依靠物流信息系统,一方面各级后勤能够及时了解和准确预测作战指挥官的位置及其后勤需求,及时预测补给机构和其他保障设施的配置位置;另一方面,后勤指挥人员能够适应战场变化,随时修订物资保障方案,确保物资保障在时间、地点和数量上的精确。另外,通过虚拟物流网,后勤人员有机会、有能力去融合全域资源、优化筹措供应机制、控制引导物流过程,实现保障能力的提高和保障模式的变革。美军正在加快研制和装备的“全资产可见性系统”,正在整合的“单一储备基金”、“总部维修管理”、“陆军全球战斗保障系统”、“后勤综合数据库”和“总部级后勤现代化计划”等独立系统,便是实现可视化物流的具体措施。美军的目标是:未来的一个军人不管在世界什么地方,只要有一台计算机和一张信用卡,就可以有比较地进行购物,根据质量、价格和获取的方便程度作出选择,订单可不经采购办公室而直接传给供货商,支付可用国际商购授权卡。这样就把采购的选择权交到了实际需要产品的用户手中。这一措施代表了军事物流可视化发展的方向,也是我军物流改革与发展的目标之一。

  (二)运营专业化

  运营专业化是提高物资保障能力、降低物资保障成本的有效途径,也是军事物流发展的必然结果。所谓运营专业化是指后勤在实施保障任务时,从需求链的生成、供应链的设计到实物供应的各个物流环节都由完全专业化的物流队伍完成。目前物资保障模式中,保障对象、方案,实施步骤等均是由业务主管部门完成的,由于时间、精力和能力的限制,很难对保障方案进行从环节到整体的优化处理。而随着军事物流的发展,后勤系统中将逐渐出现以运输、储存为核心、以配送为基础、多层次的专业化运营机构(如配送中心、物流中心等)。通过这些专业运营机构,一是筹措、包装、加工、储存、运输等环节均由专业人员作业,技术力量强、能够灵活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利于实现物资保障诸环节的整体最优,从而形成高效、高质的物资保障体系;二是各业务主管部门能够从繁重的日常补给工作解脱出来,进行业务理论创新和业务技术改革,重新评估需求链的设计,促进业务水平的提高。三是减少重复投入,降低后勤成本。美军有人提出,要建立国防后勤军,实现后勤保障一体化,陆海空军作为独立军种继续存在,但不再自行组织保障。其实这就是要走物流运营专业化的道路。

  (三)军地一体化

  所谓“军地一体化”,是指相对独立的军队物流系统与地方物流系统经过有选择的融合和优化,实现军地物流高度统一、相互融合、协调发展。军事物流的根基在于国民经济之中,无国民经济这一母体的坚定支持,军事物流便是无米之炊,无水之舟。然而,由于体制的框架作用,而使军事物流在许多方面难以与国民经济有机结合。随着物流整合、集成理念的不断深入,军事物流与地方物流必然向一体化方向发展。这是因为,军事物流不仅是军事物资流通与供应的支柱,而且,由于其在基本原理、运作模式等方面与地方物流的相融性,而使军事物流更容易实现与地方物流系统的无缝对接,成为军地之间的桥梁。重视军事物流的研究、充分利用军事物流的成果,有利于充分利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与繁荣,来促进军事后勤的发展;才能充分利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大流通来降低后勤保障的经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目前,走军、政、民结合,建立军民兼容、平战结合的军地一体化保障体制是世界各国的普遍做法。

  (四)体系网络化

  物资保障方式是服务于战争的,并随着战争的发展而发展。在信息和通信技术的推动下,未来信息化战争的物资保障方式将发生巨大变革,它不再是单纯的线性保障、平面保障,或主要依靠军队自身的后勤力量实施保障,而是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最新成果,构建全军、全国甚至全球的保障网络,以实现将整个国家、全社会的人力、财力、物力,快速聚集起来,对作战力量实施全方位的、立体的保障。物资保障网络以信息网络、配送网络、采购筹措网络等为基础,实现网内和网间、信息和实物的秩序流动,提高了保障能力,降低了保障成本。未来的网络化保障体系,从范围上,将军、政、民包容,将天、地、空、时一体;从结构上,由覆盖范围广、功能强大,持续和再生能力强的结点,功能综合、结构小功灵活的保障模块,复式连通线路等组成,反应快,持续保障能力强;从功能上,能实现伴随保障、直接补给,个性化服务、按需保障,能够立体、全方面、快速实施联合保障。
点评此文章 / 写评论得积分!+ 我要点评
  • 暂无评论 + 登录后点评
  •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访问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