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有中国特色的流通创新之路

2008-4-5 11:51:00 来源:物流天下 编辑:56885 关注度:
摘要:... ...
  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流通现代化的步伐逐步加快,但也出现了重城市、轻农村,重沿海、轻内地(中西部),重零售、轻批发等值得注意的倾向。其中,源自20世纪80年代初、如今遍布全国的各类批发交易市场还要不要再发展,以及如何再发展,是当前存有争议且迫切需要回答的重大问题。

一、重新审视批发市场的地位和发展前景等一系列重大问题

批发市场在中国时常受到非难和指责,所享受的待遇同个体、私营经济差不多,在有些人眼里,属于“可以被利用、改造和规范,但不可以被信任和依靠”的那种。这种简单化、盲目照搬、无视国情、违背规律的错误倾向和情绪必须予以澄清、纠正,对批发市场的地位和发展前景等一系列重大问题需要重新审视。

第一,批发市场绝非已走到尽头,而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需要重点精心培育和长期紧密依靠的市场组织形式,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杠杆和有效机制,这个基本判断不能动摇。

第二,自发性是市场的灵魂,充分尊重和宽容自发性就是尊重千百万人的创造力、生产力和基本经济权益,就是尊重市场经济规律。对批发市场存在的诸多问题不容回避,但不能简单化,必须标本兼治、以疏导为主,在思路创新和不断发展中求得妥善解决。

第三,土生土长的批发市场经过改造和提升,同样有资格进入现代化和国际化的“主流社会”,因而是新时期中国流通创新所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发端于20世纪80年代初的中国商品批发交易市场,如今已发展壮大、遍布城乡、无法替代。在流通创新、流通现代化总进程中,批发市场已成为最有乡土气、颇具中国特色和发展前景的商品交易方式和市场交易组织。最新统计资料显示,截止到2002年底,全国批发交易市场已发展到89043个,年成交总额34772亿元;平均每个市场年成交额3905万元,城市平均7258万元,农村平均2164万元。

2002年,年成交额在10亿元以上的大型市场达到414家,比上年增加70家,成交额达到12504.5亿元,比上年增长19.4%。其中,突破200亿元的有3家,比上年增加2家;100~200亿元的有20家,比上年增加4家,50~100亿元的有28家,与上年持平;10~50亿元的有363家,比上年增加64%;特别是成交额在10~20亿元和30~40亿元的市场发展尤为迅速,成交额分别增长了31%和59.1%。

可以说,批发市场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一是在市场供给上,解决了全国城乡众多中小企业的产品出路、原材料来源和生存发展问题;二是在市场需求上,解决了全国城乡众多中低收入家庭的消费需求问题;三是凭借市场力量,为城乡开通、对接,实现经济一体化提供了交易成本最低的渠道、纽带和经济循环系统;四是为中小企业将许多小商品开发成规模化的大产业、新品牌,并为其走出国门提供了新捷径;五是凭借最难能可贵的自发性的市场能量,不需要更多的“政策投入和政策成本”,就直接、间接地吸纳了成千上万的农村剩余劳力和城市就业人口,缓解了中国最严重的就业难题,增加了他们的经济收入;六是直接、间接地为财政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巨额税收。

二、新时期应从以往传统批发市场的场所建设转向对现代大批发商的培育

在新时期,我国最迫切需要的不止是亿元、百亿元的传统批发市场,更需要诞生年成交额在千万元、亿元、十亿元、百亿元以上的现代批发商。目前,摊商的“小、散、差、乱”已经成为批发市场信誉不高、伪劣假冒、藏污纳垢种种弊端的最重要原因,极大地损害了批发市场的形象,直至引发了许多争议。其中,进入批发市场的批发商规模普遍过小是最突出的弱点。

从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的新形势看,原有的思路必须调整。因此,迫切需要发展思路的再创新。目前经营产品过于传统、过于雷同,对名特优新精等替代产品的引导、开发还明显不足,进入市场的批发商规模普遍过小,市场的科技含量和现代物流配送水平还不够高,管理手段还不够先进等等,这些都是值得关注思考和尽快解决的现实问题。在新时期巩固和发展批发市场的战略要点在于提高市场集中度和规模经营,促进市场成交额向大批发商集中,积极培育起一批现代大批发商,从以往传统批发市场的场所建设转向对现代大批发商的培育,从外延数量扩张的传统阶段转向内涵化、国际化高质量发展的创新阶段。 
点评此文章 / 写评论得积分!+ 我要点评
  • 暂无评论 + 登录后点评
  •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访问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