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视“粮荒”背景下的运输之困

2008-4-30 17:17:00 来源:物流天下 编辑:56885 关注度:
摘要:... ...
铁道部将从今年5月1日起至6月30日,集中60天时间为东北地区集中抢运1000万吨粮食,以最大限度地解决东北粮食外运难问题。专家表示,这将有利于稳定我国南方稻米价格。(《南方日报》4月27日)

    东北地区素有“粮仓”美誉,是我国举足轻重的商品粮销售基地。然而,不容忽视的事实是,东北地区的粮食外运一直受到运力不足的困扰。运输之困俨然成为“北粮南运”道路上的“阿克琉斯之踵”。置于目前全球“粮荒”的背景下,这一巨大瓶颈显得分外刺眼。

    力不足当然有其成因:东北地区位于我国铁路网的末端,铁路基础设施建设匮乏,而受制于粮食大规模运输的特性,其他的运输形式难免有心无力,而且成本也不堪负重。由于转圜余地狭窄又进一步加剧铁路运力的宝贵性,凭空造就铁路部门强悍的“要价权”,导致“方向费”等五花八门的费用产生。由此,粮食外运的门槛被层层加高,东北粮食运输部门望眼欲穿,却只能看着粮食“露天堆放在站台上”而无所作为。

    运力不足的负面后果是多方面的:从微观层面讲,粮农利益得不到应有的保障,国家此前给予粮农的一系列优惠措施被一笔抵消,打击种粮积极性;从宏观层面讲,当然是涉及国家粮食安全。运力不足,当地粮库收粮食风险很大、成本高昂,导致粮库要么“虚置”以避险,要么“出租”以渔利。更重要的是,受运输困难的掣肘,粮库作为国家战略储备的效能根本得不到发挥,一旦发生“粮荒”,各方皆心急火燎却无可奈何。

    铁道部此次集中60天时间抢运1000万吨东北地区粮食的行动,置于目前“粮荒”的背景下,当然是必要而及时的。但从一个“抢”字,我们也能轻易发现其中的仓促和短期指向,仅仅是为了因应当下的粮食困局,从长期来看,对于缓解东北地区的运粮难、对于维护全国粮食价格的基本稳定、对于建立一个通畅的粮食流通市场,此举很难说能起到多么有效有力的作用。

    据一些权威资料显示,目前全球性“粮荒”的局面,至少持续到2010年左右,直到2015年,国际粮食名义价格才有可能降至2007年的水平。在这一很长的时间跨度内,中国粮价随世界市场起伏当是注定的,“粮荒”的魅影必然时隐时现于老百姓的生活之中。于此,我们很难想象,铁路部门总是像现在这样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对此进行应对。我们必须正视“粮荒”的真实性与残酷性,以一种长期和未来的眼光,不能说一劳永逸的解决问题,至少也得为自己创造一个从容不迫的运输环境。

    既然现在的“北粮南运”暂时不得不仰仗于铁路运输,它的运力的增加、效率的提高便是迫在眉睫需要面对的问题。铁路部门在“加强内部挖潜,加快粮食战略装车点建设,尽可能组织集中装运作业,提高车辆利用效率”的同时,我想,更重要的还是应该加强东北地区铁路基础设施的建设,另外务必剔除掉利益寻租的心理,提高运输系统的流转效率。这可能需要一个长时间的过程,但不如此不足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点评此文章 / 写评论得积分!+ 我要点评
  • 暂无评论 + 登录后点评
  •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访问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