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标签将掀供应链管理风暴

2008-3-2 21:40:00 来源:物流天下 编辑:56885 关注度:
摘要:... ...
  日前,粤港科技合作专题研讨会在深圳举行,其中一个重要专题就是电子标签技术,一个不大的会场挤满了来自珠三角地区的数十家企业与科研机构的专家。会上,香港货品编码协会总监林洁贻预言,采用电子标签取代商品条形码,将成为社会发展的趋势,这也将为全球供应链管理带来革命性变革。发达国家及跨国公司助推 
    ;电子标签采用的是一种被称作“射频识别”的技术,简称RFID(RadioFrequencyID)。它是一种非接触式的主动识别技术,可通过射频信号自动识别目标对象,获取其相关的数据。与现在被广泛应用的条形码技术相比,电子标签有着其不可比拟的优势:它防水、防磁、耐高温、使用寿命长、读取距离大,并且标签上数据还可以加密、存储数据容量更大、存储信息更改自如。 
    据林洁贻介绍,世界上的所有货物如果通过电子标签技术联系在一起,而且彼此可以互相“对话”,组成了一个“物联网”。在这个信息网络上,能够准确识别和跟踪每件单元货品在供应链上的去向,也就是说供应商在对商品添加电子标签之后,商品从生产、运输到销售的过程,供应商和商家都可以很清楚地了解和把握,商家和供应商实现点对点的信息交换,从而使采购、仓储、配送过程更加便捷。 
    目前,推动全球“物联网”的力量来自发达国家政府以及跨国公司。美国国防部规定供货商要引进电子标签,美国食品及药品管理局(FDA)鼓励制药企业使用电子标签技术来打击假冒药品交易,日本、韩国和新加坡等亚洲多个国家的政府均拨款资助电子标签技术的研究。从企业层面看,目前全球100多家著名的跨国公司正在参与电子标签的应用推广。比如,全球零售巨头沃尔玛要求他们的前100位供应商在2005年1月前实现商品的快速自动识别,即这些商品都要贴上电子标签,其他供货商要在2006年全面引进电子标签技术。这无疑将掀起供应链管理风暴。亟待破解的推广“瓶颈” 
    林洁贻指出,由于欠缺国际统一标准,使电子标签技术未能获得供应链上来自不同界别企业的普及和应用,因此急需建立一个全球统一的规范标准,以利于推动全球“物联网”的形成。正因为目前RFID还没有形成全球统一的标准,在全球标准的开发中我们还有着一些独特的优势,我国已经开始展开制订电子标签国家标准的工作。电子标签国家标准工作组组长王立建曾表示,在产品出口方面,如果不能设计出具有自主标准并且又能够和国际标准兼容的“电子标签”,那么有两种可能,一种是中国的产品被拒之门外,另一种可能是我国向美国购买“电子标签”的通行证,即付费使用美国的标准。 
    香港生产力促进局首席顾问张梓昌博士表示,RFID应用将推高货物成本,因此当务之急是通过革新技术来降低成本,达到广泛应用之目的。业内专家认为,RFID普及的最大障碍来自芯片的成本,目前美国一个RFID标签最低的价格是20美分,显然暂时还无法用于超市中一些价格较低的单件商品。除此之外,为应用RIFD而引起的整个信息系统的更新换代也是巨大的负担,IT系统与阅读器等硬件设施需要庞大的一次性投资,目前RFID阅读器的价格大都在1000美元以上,而一个企业动辄需要安装数十台类似机器,如果再加上计算机、局域网、应用软件和系统集成等费用,绝大多数中小企业是无力承担的。 
    张梓昌建议,为了利用RFID提升粤港物流业及制造业的竞争力,一是要对RFID进行策略性研究,二是要作出先导性试验项目并推广经验,三是成立专家小组来研究RFID对跨境贸易的作用,四是供应链各方对引入RFID后的经济效益状况进行评估。林洁贻认为,电子标签技术的推广应用将吸引国际买家到珠三角投资,并强化区内企业的管理,加快通关速度,加快区内信息交流和货物流通,提升综合竞争力。
点评此文章 / 写评论得积分!+ 我要点评
  • 暂无评论 + 登录后点评
  •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访问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