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钢铁供需展望

2008-3-13 12:03:00 来源:物流天下 编辑:56885 关注度:
摘要:... ...
1、当前钢铁供需情况 
  从中国的钢铁供需看,进入2006年粗钢月产量基本维持3000万T,并向4000万T增长的趋势,钢材出口高于进口。2006下半年开始,中国出台了下调钢材出口退税率和对钢坯等半成品出口加征关税的抑制出口政策,但2006年中国仍是世界最大钢铁出口国。进入2007年后,上述倾向更加明显,3月份后,粗钢月产量连续8个月超过4000万T,钢材出口也呈增加趋势,政府多次出台强化控制出口政策。在出口政策实施前,4月份钢材出口激增到 716万T,随后呈逐渐下降态势,11月回落到410万T,依然保持较高水平。另一方面,11月粗钢产量为3969万T,9个月来首次低于4000万T,但钢材产量4768万T,同比增长12.7%,继续呈两位数涨幅。
  中国的钢材消费中心是人口超过5亿的沿海地区,该地区人均表观消费量为500~600KG,已达到发达国家水平,但未来该地区需求增长将逐渐减缓。另一方面,目前钢铁需求处于较低水平的内陆地区,拥有8亿人口,今后随着城市化进程、生活条件和生活方式的转变,钢材需求将有相当大的增长。
  2、今后以内陆地区为中心的钢铁需求增长趋势
  1)各地区经济发展动向
  从人均GDP看各地区的经济发展,1999年居第一位的上海(30805元)和最低的贵州省(2475元)相比,差距为28330元,至 2006年,差距扩大到51908元。其中,城市和农村的收入差别方面,上海市从2.0倍扩大到2.3倍,而贵州省从3.6倍扩大到4.6倍。因此,缩小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差别,同时缩小城市和农村差别已成为中国今后发展的重要社会问题。
  中国的城市化率(城市人口/总人口)2006年全国平均为43.9%,但分地区看,东部(54.1%)和东北部(55.5%)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而中部(38.0%)和西部(35.7%)较低,城市化率低、农村剩余劳动力过剩是造成内陆地区城市与农村差别扩大的主要原因。当前国家的方针是通过推进农村城镇化,改善农村居住环境和生活水平,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缩小城市与农村的差别。
  (“十一五”规划的城市化率目标为47%)。以主要家电产品的普及状况为例进行分析,可以看到城市普及率已经达到相当高的水平,而农村在地区间存在较大的差异,特别是西部和中部地区普及率相当低。随着农村居民的城镇化等生活方式的改变,社会结构不断调整,今后农村对家电产品等耐用消费品的需求将快速增加。
  从各地区固定资产投资变化来看,西部、东北部、中部各省由于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兴起等地区发展政策实施后,2004年以来的增长速度持续高于东部。从各地区占全国总固定资产投资的构成看,东部10省为51.4%,超过一半,中部6省和西部12省都低于20%。其结果是,投资增加额依然是东部压倒其他各地区,目前沿海成为主要投资地区的结构没有发生明显变化。
  2)各地区钢材消费动向
  华东地区是中国钢材消费中心,占国内钢材总消费量的41%,其次是华北(20%)、中南(18%)。从西南、西北地区(合计13%)的钢材供需平衡来看,消费量为4300万T,该地区产量为3400万T,属于钢材净流入地区。据预测,2010年全国钢材消费将从3.3亿T增加到4.7亿T,其中西南、西北地区消费量将增加3300万T,达到7600万T,消费比重也将提高到17%。
  3)各用钢部门钢材消费动向
  从各部门的钢材消费量来看,用于建设的为51%,但如果再加上石油化工、煤炭、电力、铁路和其他一部分与建设相关的需求,实际用于建设的钢材占总需求量的60%~70%。中国固定资产投资占41%,投资比重高,从中可知是投资主导型经济结构。2010年,汽车、造船用钢需求增加,建设用钢的比率估计将下降到49%,但是照上述推算,实际用于建设的将依然维持在60%左右。国家的目标是从偏重投资的经济增长模式向投资、消费平衡的可持续发展经济结构转变,预计未来建筑用钢需求增长将逐渐放慢。
  3、中国钢铁供需展望
  关于今后中国国内需求,多数分析认为在2010~2012年将迎来峰值。然而,由于铁路和高速公路等基础设施中长期计划,制造产业用钢需求增加等,中国钢材消费达到峰值后,迅速下滑的可能性很小,将在很长一段时期内稳定在较高水平。
  在政府努力缩小沿海地区/内陆地区、城市/农村差别的政策指导下,2010年西南、西北地区钢材消费量将比2005年增加3300万T,预计可达7600万T。随着内陆地区经济发展,伴随城市化的钢铁需求将增加。但是,沿海地区/内陆地区的需求规模差别还是很大,华东地区需求增势将减缓, 2010年为1.8亿T,依然占40%左右,沿海地区是需求中心的结构短期内将不会发生大的转变。
  在这样的需求环境下,中国钢厂以满足国内需求为基本原则,将提高质量、强化国际竞争力作为目的,并将继续维持一定数量的钢材出口
点评此文章 / 写评论得积分!+ 我要点评
  • 暂无评论 + 登录后点评
  •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访问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