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装亟需“绿色”来包装

2008-1-4 15:31:00 来源:现代物流报 吴清 编辑:56885 关注度:
摘要:... ...
中秋与国庆“两节”没过完,记者就发现居民区的垃圾回收站里就堆满了各式各样的礼品包装物,纸质的、木质的、竹质的……这些礼品包装物大都很完好,也很精美。可是,却被丢弃,直接送往了垃圾场。
据一垃圾清运工人说,每年春节、端午、中秋、国庆等节日都会出现垃圾清运高峰,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礼品包装物,如水果篮、茶叶罐、酒盒等。一项统计表明,北京国庆期间产生的生活垃圾中有近60%来自各种包装物。这些被直接扔掉的“豪华垃圾”,一方面消耗了大量的资源;另一方面造成了严重的污染。
 
尴尬的现状
“很多企业愿意在包装上下功夫,但绝大部分精美的包装物用完之后就被扔了,真正回收利用的很少。这样不仅造成了资源浪费,与日俱增的包装垃圾问题给环境保护工作带来了相当大的压力”,天津科技大学包装系系主任张蕾告诉记者。
“包装”是物流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包装物因其在物流中保护了商品的完好性,因此也是重要的物流装备。包装既是产品制造的终点又是物流开始的起点。应该说,包装在人类生产、流通、消费活动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但同时,包装是物流活动对环境造成污染的最主要环节之一。
的确,包装除了保护、美化商品并使商品便于携带等作用外,还可起到推荐演示和宣传商品的作用。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商品包装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据介绍,包装工业近几年也迅速发展,包装市场规模巨大。目前全世界包装业的市场容量为8000亿美元,且每年以15% ~18%的速度增长。
然而,包装在为人们带来众多好处的同时,也给人类生存的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危害,包装垃圾已成为世界各国政府颇感头痛的难题。在我国,这个矛盾显得尤为突出:我国资源人均占有量少、资源利用率低,循环性差。但尴尬的是,目前我国每年包装产量约 3000 多万吨,除纸箱啤酒瓶和塑料周转箱回收较好外,其它回收率还达不到总产量的 20 %,每年产生的包装废弃物就有 2500 多万吨。
 
难解的困局
“现在社会上包装废弃物的回收人员其实不少,但多是社会闲杂人员的自发行为,都是‘游击队”,这样就会造成一种状况:回首价值高的有人回收了,回收成本高、利润低的则大量堆积没人处理。”董金狮说起这个也是略显无奈。
从包装生产企业的角度来说,一方面,目前相关生产企业的回收责任不够明确,现在不少发达国家都已经是实现“谁制造、谁处理”,而在我国情况则要差很多。另一方面,从包装生产的企业、原材料和技术来说,也存在一定的难度。
“对于生产企业来说,不是说不想引进好的设备、采用好的技术或者说用一些可以回收的原材料进行包装生产,而是生产绿色包装物的环保设备技术成本都比较高,这里就有一个成本和企业实力的问题。而中国目前的包装行业,有90%是中小企业,考虑到本身实力问题,情况就参差不齐了。”包装行业知名专家董金狮直言道。
之所以造成包装物现在的困局,除了生产企业本身的实力问题,现在消费者的消费理念,也在一定程度上也造成了包装行业的这种尴尬现状。
“攀比、奢糜、浪费的消费观念在社会上还是很普遍地存在。在这种消费理念下,这种过度包装、奢靡消费的现状就不会有根本的改观”,一直比较关注这个领域的张教授说起这个毫不讳言。“大家都觉得这种豪华包装很体面,消费者这种观念不变,你说这种现状还怎么改?”
据张蕾教授介绍,其实,对于消费者来说,这是一个关于绿色消费的问题。我国的绿色消费起步较晚,远未成为人们的消费习惯,商品用完之后,往往包装物就随手扔了,没有分类,很难进行回收利用。国家目前还没有一部关于规范消费活动和行为的法规。因此,在我国发展绿色包装显得尤为重要。
  同时也有不少业内人士认为 ,绿色包装作为一种新兴产业,在我国尚处于发展初期,需要技术引进和开发,由于采用先进技术受到企业生产规模的限制等原因,绿色包装产品往往比传统的包装产品成本高,因此在与传统包装产品竞争时,不具备价格优势,这直接导致了绿色包装产品在市场竞争中的劣势。因此,国家应该出台对绿色包装产业的扶持政策。
亟待的出路
 
世界各国的实践表明,为保护环境,节约资源,促使包装绿色化,最有效的办法是实行立法,用强制性的手段对包装的生产和回收利用进行管理。从当前来看主要可以在包装生产领域和消费者行为规范着两方面来加强立法,解决包装废弃物等问题,形成一个绿色环保的消费理念,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中国包装联合会技术发展部董由沧副部长告诉记者,绿色包装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长期课题,世界各国都没有完善的解决机制。相对于一些发达国家,中国的现状更差些。所以我国也应该从中国目前的现状出发,遵循“减量化、节能环保”等的理念来进行循序渐进的引导。
他认为,在出台相关的法规之前要先进行充分的专家论证,从容易入手的先去做起来,使法律法规也更好的可行性;同时在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之后还要建立相应的监督制度。
作为北京凯发环保技术中心主任的董金狮,这几年一直在关注和研究包装生产如何更好的回收利用。他认为,国家应该出台相应地强制性规定,明确生产企业的责任,给包装生产企业相应地约束。可以借鉴一些发达国家的做法,在包装物要贴有绿色标志,消费者按此将垃圾投入指定地域,然后由专门的公司负责进行回收;针对现在较为杂乱的回收人员现状,可以对回收人员进行统一规范并进行相应地专业化培训;同时政府可以制定产业、财政、信贷和税收等方面的优惠政策,支持和鼓励企业发展绿色包装,对包装废弃物进行更好地回收利用。
有了国家的规范和政策推动,更需要一种全民的关注和自觉参与,张教授建议,对于消费者,我们可以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做法,出台一些相应的消费者的规范。
 
在采访过程中,记者发现无论是企业或者行业内的专家、学者都一致地认为,包装行业的绿色环保是发展的一个趋势,但同时推行绿色包装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运用法律法规对产品包装的整个过程进行规范,通过政府、行业、企业和消费者的共同努力,从包装材料的再生资源化、易于处理和减轻环境污染等方面入手,研制开发新型的绿色包装材料,并通过立法强化包装物的环保工作。推动包装产业向生态节约化转型,从而实现绿色包装。
正如董金狮所言,“什么时候生产的包装既能美观、大方,同时也能较好地回收利用,这样就进入一个较良性的循环了。”
 
相关链接:海外发展绿色包装思考:
近两年,一些发达国家迫于资源危机和防止污染的双重压力,纷纷发展绿色环保的包装生产,同时还颁布了一系列的法规条律来约束人们增强环保意识,实施环保行动,他们的做法值得借鉴。
美国 目前实施包装废弃物处理收费与重复利用的措施,将处理包装废弃物的费用让自由选择商品的消费者承担。只要厂商的产品达到一定的回收再利用水准,可申请免除包装废弃物的预收费。
    荷兰 包装物生产厂商与政府签协议,该协议书同样适用于在荷兰市场流通的国外产品。协议书规定,企业65%的包装材料必须可以重复利用,并要求厂商利用焚化法生产能源。
德国 制定了《循环经济法》,以法律的形式规定商品生产和经销者必须回收包装垃圾。该法律明确,容器和包装物要贴有绿色标志,消费者按此将垃圾投入指定地域,然后由专门的公司负责进行回收。
    日本 政府致力于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日本颁布了一套有关产品包装的法规,这项法规明确,出售污染环境的商品包装时,向顾客收取押金,待顾客购买商品后将包装物交回时再退还顾客的押金。
点评此文章 / 写评论得积分!+ 我要点评
  • 暂无评论 + 登录后点评
  •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访问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