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农村物流业 推进新农村建设

2008-1-26 1:01:00 来源:物流天下 编辑:56885 关注度:
摘要:... ...
各位委员:
  发展现代农村物流业,是有效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开拓农村市场、促进农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意义重大。
  一、我省农村物流业发展具备了一些有利条件
  目前,在省工商部门密切配合下,全省邮政系统已取得了“邮政连锁配送、销售农业生产资料、日用品”的经营资质,被纳入全省“万村千乡”市场工程试点企业,在全省快速有序地开展连锁配送服务,农村积极发展农产品、农业生产资料和消费品连锁经营,建立起以集中采购、统一配送为核心的农村现代物流业,在城乡之间搭建起资金、物资、信息畅通传递的“绿色桥梁”。
  农村物流业发展必需的农村交通运输条件有所改善。经过几年来的农村公路建设,农村公路基础设施条件得到了进一步改善,乡镇公路硬化率达到82%,行政村公路硬化率达到42.6%,乡镇通车率达到100%,行政村通车率达到96.8%。农村公路建设步伐的加快,极大地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和市场化程度的提高,为农村物流业发展提供了基础保障。
  二、我省农村物流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农村流通业基础差、层次低,城乡商业发展差异较大。[HTF]从市场的产品层次看,在农村市场上销售的商品大都是与农民日常生活相关的小件、低档次的商品,也有一些是从城市淘汰下来的旧货。农民一般购买较多的也是些低廉、实用的大众化日用必需品。不难看出,我省的农村市场尚属于较低层次的初级市场。
  (二)农村消费环境较差、诚信度较低。[HTF]由于农村市场监管不到位,加之前些年我省农民收入一直在较低水平的徘徊,消费能力低,大量价格低廉的假冒伪劣商品充斥农村市场,如假种子、假化肥、假农药等坑农害农事件时有发生,尤其是不安全食品如儿童奶粉、病死牲畜肉等多发生在农村市场,还有的不法商甚至将报废的车辆,高污染、高能耗的淘汰设备向农村推销。这不仅直接影响到农民的消费愿望和消费信心,而且也损害了农民利益,制约农村市场的良性发展。
  (三)物流客体结构不合理,服务水平不高。一方面,企业和个体业户没有考虑农村居民在消费层次、消费习惯、消费心理和产品使用环境等多因素,只是简单直接把城市过剩商品延伸到农村,导致商品在流通中受阻。农村市场在表象看商品很丰富,但存在着供需矛盾,有效需求不足,一些商品与农村消费者的需求不合拍。例如:一些家用电器无用功能多、操作复杂,而且售后的安装、维修服务严重缺位,这就直接导致了农民对商家的不信任。另一方面,服务体系不健全,经营理念跟不上消费需求。送货上门,产品安装、使用方法指导等服务没有保障,尤其是大件家用电器和农机具的商品维修网点少,售后服务基本没有启动。这些都严重抑制农民购物的冲动和消费需求的实现。
  (四)现代流通业信息化建设滞后,农村市场开拓能力弱。[HTF]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电子商务在现代流通业发展中发挥越来越重要作用。由于我省农村互联网在农村普及率较低,加之农村从业人员素质有待提高,导致观念陈旧,对电子信息重视程度不够,不能及时掌握国际、国内市场供求趋势和商品价格动态信息,难以把握农产品卖出和商品购进最佳时机,难以实现经营利润的最大化。
  (五)作为农村消费主体的农民,预期购买力不足。[HTF]尽管近年来中央实行了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但受自然条件和农民素质等多种因素限制,尤其是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粮食价格相对较低,使农民实际收入增长非常有限。再加上农村多数地区二、三产业不发达,吸纳劳动力数量有限,农村的隐性失业大量存在,新的增收渠道难以开辟。由于社会保障缺乏,子女教育费用增加,部分农民预期收入信心不足,很难摆脱“攒钱养老、积累为后”的心理,存在着“想消费,不敢花”的问题。农民即使手中有点余钱,也普遍作为应急之用,不愿也不敢用于即期消费。
  三、推进我省农村现代物流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科学规划,明确发展方向。建议由政府牵头,协调相关部门,形成合力,对我省农村流通业进行深入调研,确定符合我省农村实际的现代流通业发展新目标,落实管用可行的具体措施。要积极运用政策手段和市场机制,引导各类投资主体向农村市场倾斜。
  (二)大力加强农村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农村物流的基础设施建设主要包括农村交通设施建设、农资及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建设、农产品仓储设施建设、农产品加工配送中心的发展和建设、网络信息平台建设等,要提高农村物流水平,就需要以良好的基础设施做支撑。
  (三)引进新型业态,加速农村现代流通业发展。大力发展超市、专卖店、便利店等新型流通业态,建立起以超市为先导,以农业生产基地为支撑,以科研、生产、加工与流通为动力的经营新体制,延伸农业产业链,推进“产、加、销”一体化经营的进程。发挥供销合作社的传统优势,加快农村消费品市场和农业生产资料市场建设,全力打造县、乡、村三级经营服务网络,实现镇镇有超市,村村有连锁。使传统的农村集贸市场和零售网点逐步退路进场,促进传统商贸业向现代流通业快速转变。
  (四)合理调整农业产业结构,降低农村物流成本。尽管我省告别了农产品短缺的时期,达到了供求基本平衡,但是,农产品难卖成为困扰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为此,应整合农村市场主体,采取多元化的办法,发展农产品流通渠道。通过体制创新,改造、培育、壮大专业从事农产品商贸的物流主体,使其在农产品物流中发挥重要作用。同时,加快原有农产品流通企业资产重组改造,改变目前规模小、服务单调和封闭运行的现状,按照农产品流通产业化的发展方向,重点加大对农产品批发市场、农产品运销企业、进出口企业、物流配送企业和大型食品连锁超市的扶持力度,以市场为依托,组织农产品运销协会,鼓励“生产基地+农户”、“加工企业+农户”、“运销企业+农户”、“配送中心+农户”等模式的发展,使分散经营的农业生产被区域化、规模化、集约化生产所替代。
  (五)广泛普及物流知识,培养物流人才。发展农村现代物流,知识的普及是基础,观念的树立是根本,人才的培养是关键。在实际工作中,可以利用“三下乡”等形式,将现代物流知识、物流技术等送到农村,向广大农村群众广泛宣传,普及现代物流知识。通过现代物流知识的普及,逐步在广大农民中、特别是农村干部的头脑中树立现代物流观念,让他们认识到现代物流的重要意义和作用,从而激发和调动他们发展农村现代物流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要加强人才培养,造就一大批熟悉农村物流运作规律,具有开拓精神的物流管理人员和技术专家,这是我省现代农村物流业兴旺发达的最重要、最紧迫的要求。
  (六)整合优势资源,培育龙头市场。应对各县(市)本地农产品优势进行整合,建设一批高质量蔬菜、优质粮、油、水果和养殖等特色市场,使其切实成为各地的招牌市场。要关、停、合并各地无序的小市场,建设档次高、批量大、辐射广、功能强的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和综合市场,发展专业农产品物流。
  (七)发挥科技优势,提高信息化程度。要全面推进农村商贸流通业的信息化程度,在市、县级大市场建立健全统一的交易平台、交易规则和交易系统,争取尽快实现农贸综合市场、农经组织、农村龙头大户、农产品加工企业的网上交易。要加快计算机改造业务流程的步伐,制定农村商贸流通业信息化的规范与标准,力争在“十一五”期间,实现省、市、县骨干市场的采购、仓储、配送、加工、销售等供应环节的电子化操作,形成快捷的信息经营通道。
  (八)引导农民转变消费观念,建立现代消费模式。建立现代农村物流业,广大农民是消费的主体,要开拓农村市场,促进农村现代流通业发展,必须使广大农民进入市场。要使广大农民增强消费意识,扩大预期消费,强化选择消费,促进产品质量改善,激活农村市场。同时,要加强农村市场的法制建设,是我省农村现代物流业步入协调有序、诚信安全、健康繁荣的发展轨道。
点评此文章 / 写评论得积分!+ 我要点评
  • 暂无评论 + 登录后点评
  •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访问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