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Ⅲ之争 利益之争(续)

2008-12-29 2:15:00 来源:卡车周刊黄应红 编辑:56885 关注度:
摘要:... ...
实则利益作祟
  中国重汽遭遇“打假”的同时,也赢来了不少的支持和赞叹——支持中国重汽的EGR发动机,赞叹其不拘泥于固有思维的创新精神。其中很多不能不说是由衷、真诚和理性的。
  “从行业的层面来说,EGR发动机的推出是一个进步。”中国内燃机工业协会名誉理事长倪宏杰说,“EGR发动机推出后受到了市场的欢迎,使用户有了更多的选择。从结合中国实际情况的角度出发,可以说它本身就是一项创新。而且历来不是先进的技术就是最好的技术,技术应该满足用户实在的需要。真正倒退的产品,最终市场会把它淘汰掉。”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由于中国重汽EGR的推出,共轨系统价格应声下跌,博世等共轨制造商纷纷推出经济型产品,使那些制造电控高压共轨发动机的企业也从中获益。“否则,国Ⅲ甚至国Ⅳ、国Ⅴ市场,还不要成为那些国际共轨制造商们的游乐场。”从国家安全、技术创新的角度而言,中国重汽的EGR发动机也有其在特定时期的重要战略意义。“起码,救了国内油泵油嘴企业的命,为他们至少争取了2~3年的缓冲期。”据了解,国内目前没有一家企业完全具备真正实现量产国Ⅲ油泵油嘴系统的能力。
  一位业内人士也不留情面地指出:“这场国Ⅲ之争,表面上看起来是技术之争,实际上是利益之争。中国重汽国Ⅲ产品2万元的差价严重影响了其他整车和发动机企业的市场利益,造成几乎所有人的心理不平衡。其中,发动机领域对潍柴的利益触动最大,因为只有潍柴全部采用的是共轨技术,事先完全没有准备第二条路线。整车领域对解放、东风的打击最大,因为解放、东风的重卡也是以垂直配套为主。”
无论国Ⅲ之争的结论如何,利益的面具已经被撕破。
呼唤良性竞争
  在近期由东风商用车召集的一次业内会议上,与会代表讨论后拿出了2套方案。优选方案是“把中国重汽拉下来,大家都不干EGR,都走常规技术路线”,这样保障了重卡和发动机制造商在国Ⅲ阶段拥有基本相同的起步水平;候补方案是“要干EGR大家都让干,不能只让中国重汽一家干”。后一套方案较前一套方案的逊色之处在于,“让中国重汽领先市场至少9个月”。
  对于这种作法,业内不少人士认为,这种“掐死异端”的暴力手段完全不是真正的市场经济作为。“有些企业希望通过国家明确技术路线来让EGR发动机退出市场,这是低档次的竞争行为,国家既不会也不能限定技术路线,采取何种技术路线属于企业行为,政府要做的是加强市场的监管。”
  实际上,在市场这一公正且权威的裁判未敲响定音锤之间,任何断定EGR发动机是不是“倒退”的言论显然都为时过早。实际上,当年中国重汽引进斯太尔平台重卡时,斯太尔重卡就曾经被攻讦为“落后”,但它却极为巧妙地适合了中国恶劣工况的现实需求,至今仍然活跃在中国的重卡界,并衍生出不少强大的产品线。
  中国经济已经驶入全球一体化的时代,国内不少企业开始着眼于海外战略、拿出国际做派,但仍有很多企业还困足于计划经济的思维之中,持着“红眼病心态”,搞短视竞争,对竞争对手的态度不是你死就是我活,不能虚心看到对手的优点,师夷长技以制夷;对国内同行更不能抱以合作的开放态度,而是“攘外必须安内”,让跨国公司拾牙慧。
  也许,关于这场争论的尘嚣远未落定,EGR发动机功过自有时间来做公正审判。但可以肯定的是,EGR发动机的临市,至少教会了国Ⅲ市场参与者们几个实在的道理:主流不是一成不变的,实现国Ⅲ和更高排放标准,世界上不是只有3条既定路线可以选择,随着技术进步,中国人大可以发挥创造力走出第四条、第五条路线;相比将精力浪费在口舌之争、排除异端上,埋头苦干,搞有联合的竞争远更重要和实惠,“同行相轻”不妨尝试“同行互重”。
  不少企业已经转变思维,“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据悉,那些买不到H泵的企业,正试图通过博世生产的机械泵来制造EGR发动机,向发改委、环保部递交的目录申请也在紧张的走程序之中。“也许年内一批新的装载EGR发动机的整车目录就会获批”,知情人透露。
点评此文章 / 写评论得积分!+ 我要点评
  • 暂无评论 + 登录后点评
  •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访问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