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改革开放中快速发展的对外贸易

2008-12-22 18:30:00 来源:物流天下 编辑:56885 关注度:
摘要:... ...
30年来,我国坚持对外开放,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不断深化外贸体制改革,紧紧抓住全球产业转移和入世机遇,充分发挥比较优势,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外贸持续快速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对国民经济和国际经贸贡献日益增强。当前,外贸发展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总结30年外贸发展经验,有利于我们坚定信心、开拓思路,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实现从贸易大国向强国的转变,更好地服务于建设小康社会的大局。
  30年外贸发展成绩斐然
  一是持续快速发展,地位日益重要。1978年~2007年,进出口从206亿扩大到21738亿美元,增长了105倍,年均增长18.1%。占世界贸易比重从0.78%提高到7.7%,世界排名由第29位跃至第3,成为名副其实的贸易大国。从“互通有无、调节余缺”到统筹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对外贸易已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持力量、开放型经济的重要组成和国内供应的稳定来源,在带动就业、促进产业升级、加快工业化进程方面作用日益增强。我国外贸依存度从1978年的8.8%攀升至2007年的67%,2007年进口农产品相当于进口了1/4的耕地面积,直接带动就业8000多万。与此同时,深刻影响了世界经贸格局。2007年,对世界贸易增长贡献率超过10%。质优价廉、种类丰富的“中国制造”使全世界从中受益,日益开放的进口市场使全世界分享了中国经济发展成果。进口占全球比重由1978年的0.8%升至目前的6.7%。履行入世承诺、推动多哈回合谈判,在维护多边贸易体制、推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发挥出越来越大的作用。
  二是建立了开放的、以市场为基础的外贸管理体制。外贸管理体制改革贯穿改革开放30年,始终服从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大背景,服务于国民经济和外贸发展需要,外贸领域成为我国法制化、市场化和管理透明度最高的行业之一。外贸管理法律体系日益完善。形成以《对外贸易法》为一级法、《货物进出口管理条例》为二级法、配套的部门规章为三级法的进出口管理法律框架体系,全面推行信息公开和电子政务。商品管理日益规范。1980年重新实行进出口许可证管理以来,多次大幅削减出口许可证管理商品种类,从1998年的114种、出口占比28%降至目前的47种、占比4%。进口自由化程度显著提高,关税总水平从开放初期的50%降至9.8%,基本取消进口非关税措施。外贸经营权改革到位。从审批到备案的管理改革,从12家到几十万家的规模扩张,从外贸公司专营到各类企业平等竞争、共同发展的多元化格局变迁,为外贸发展注入了新活力。
  三是进出口商品结构不断优化。工业制成品出口占比从1978年的45.2%上升到2007年的94.9%。相继形成轻纺、机电、IT等优势出口产业。1986年纺织品取代石油、1995年机电产品又取代纺织品成为第一大类出口商品。机电产品出口占比提高,“两高一资”产品出口量减价增。农轻纺等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占比下降,质量水平提高,促进了“三农”问题解决,纺织品出口连续14年世界第一,占国内产值的42%。积极扩大国内亟需的能源、资源、先进技术设备和日用消费品进口。工业制成品进口占比从1980年的34.8%提高到2007年的74.8%。
  四是经营主体队伍壮大、竞争力提高。截至2008年8月底,对外贸易经营者达71.5万家。国有企业2.4万家,进出口占比从1981年的9..5%降至2007年的22.8%,外资企业约32万家,进出口占比从0.3%提高到57.8%,民营等其他经营者37.1万家,进出口占比从0.2%提高到19.5%。民营等其他经营者活力迸发,2007年出口增长39.2%、进口增长35.1%。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品牌的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2007年,民营高科技企业首次进入出口10强。
  五是“市场多元化战略”取得明显成效。30年来,顺应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积极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不断深化多边和区域经贸合作。继加入WTO后,积极推进自贸区谈判,目前已完成和在谈自贸区12个,涵盖我外贸总额1/4,初步构筑起东西呼应的周边自贸平台。贸易伙伴由1978年的40几个发展到220多个,发展中国家占我贸易比重从42%左右提高到48.6%。1978年,我与最大贸易伙伴的进出口额仅48亿美元,而2007年我与欧盟、美国贸易额均超过3000亿美元。
  30年外贸发展经验总结   30年来,我国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外贸发展道路,归纳起来,就是坚持对外开放,以开放促外贸体制改革促外贸发展,以深化外贸体制改革为外贸发展护航增速;就是立足中国国情、抓住国际机遇、发挥比较优势,提高国际竞争力;就是既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又坚持互利共赢,创造相对和谐的外部发展环境。   一是坚持对外开放,推动外贸在国际竞争中快速发展。   坚持开放,为外贸发展提供了先决条件。30年外贸发展的实践证明,坚持开放、融入经济全球化潮流是正确的战略抉择。入世6年来,外贸年均增长27.3%,进入历史上发展最快、最稳定的阶段。发挥比较优势,承接产业转移,为外贸发展奠定了坚实的产业基础。制造业在国际竞争中发展壮大,170多种产品产量世界第一,700多种产品出口世界第一,成为世界制造中心之一。互利共赢的开放理念为外贸发展创造了相对和谐的外部环境。扩大进口,使各国分享了中国经济成长的"红利";推动企业"走出去",带动了当地经济与就业增长;加强和谈协商,妥善化解了贸易争端。中欧、中美纺织品争端在平等协商中取得双赢;承担国际义务,2007年中非合作论坛上推出援款、优惠、免债等八大举措,树立了负责任大国形象。   二是坚持深化外贸体制改革,构筑公平公正的外贸经营环境。建立起一套既符合国际规则又符合国情的外贸管理法律体系,进出口商品管理日益规范,外贸经营权改革逐步完成,贸易自由化程度不断提高,市场化取向的改革增强了外贸活力。保持了贸易政策的相对稳定,初步建立起外贸促进体系。坚持出口信贷、信保和退税等政策,完善外贸发展基金使用方向。推进"大通关",提高贸易便利化水平。建立以信息、培训、展会为主要内容的公共服务体系,支持企业开拓市场、培育品牌。构筑了外贸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制度保障。   三是坚持外贸发展战略引导,实现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30年来,先后提出并实施了"市场多元化"、"大经贸"、"以质取胜"、"科技兴贸"和"走出去"战略。上世纪80年代末,提出"市场多元化"战略,降低市场风险。上世纪90年代中期,实施"大经贸"战略,鼓励各类企业参与外经贸活动。上世纪90年代后期,针对低价竞销、国际分工地位低等问题,先后实施"以质取胜"和"科技兴贸"战略,鼓励自主品牌和高科技产品出口;为更好地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提出"走出去"战略;针对入世后外贸迅速增长、贸易摩擦增多的新形势,又提出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这些战略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推进了外贸的发展,对当前工作仍有重要指导意义。因此,要更加重视外贸发展战略研究工作,做好国内外形势的研判,加强前瞻性,把握主动权。   新时期外贸发展展望一是外贸发展面临新形势、新任务。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完善内外联动、互利共赢、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从国内形势看,我国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面临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从国外形势看,对外开放日益扩大,市场风险增多,全球优化资源配置的步伐加快,竞争日趋激烈。从外贸自身发展看,仍存在数量、规模和质量、效益发展不够协调的问题,突出表现在:产品以较低附加值为主,企业缺乏核心竞争力,行业集中度低,缺少进出口定价权,资源环境等社会成本压力加大。面对新形势、新要求,外贸发展要调整思路,形成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二是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实现可持续健康发展。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益为目标,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科技进步和品牌发展为主线,加强贸易与投资、产业的政策衔接,推动产品、市场和主体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加快进出口商品结构调整,提高企业国际竞争力,深入推进市场多元化。坚持质量和效益并举。从单纯数量扩张转向与经济社会效益同步增长,更多依靠科技进步,鼓励企业发展自有品牌和自主知识产权,促进可持续增长;坚持促进与限制并重。贸易政策区分产品行业,有保有促有压;坚持进出口基本平衡发展,完善进口促进手段,优化进口商品结构,推进来源多元化,保障国内供应;坚持各种贸易方式协调发展,大力扶持服务贸易。   三是在更高层次融入世界经济体系,营造和谐的对外开放和外贸发展环境。完善内外联动、互利共赢、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要求我们更主动地开放,更深入、广泛地融入世界经贸体系。政府部门通过更深入的多边和区域经贸合作、实施自贸区战略,积极参与国际规则的制定,在维护多边贸易体制、推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发挥更大作用。鼓励行业和企业加强国际交流,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制定,提高进出口定价话语权。面对日益增多的贸易摩擦,健全中央政府、地方政府、企业和商协会"四体联动"的应对机制,有理、有节地维护我国正当利益。
点评此文章 / 写评论得积分!+ 我要点评
  • 暂无评论 + 登录后点评
  •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访问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