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宁:构建五大体系,凸显生态城市特色

2008-12-2 14:35:00 来源:物流天下 编辑:56885 关注度:
摘要:... ...
 新华报业网讯   近年来,为充分彰显南京东山新市区“高科技产业城市特色、山水城林生态城市特色、具有历史底蕴人文城市特色”,江宁区委、区政府在国家和省市环保部门的关心指导下,情系民情民生,坚持环保优先,改善生态环境,超常规运作,大规模投入,强势推进国家生态区建设,初步形成了比较完善的生态经济、生态产业、生态环境、生态人居、生态文化体系。 
  优化发展空间
  构建生态经济体系
  改造传统产业,促进产业结构转“轻”。依据江宁环境容量与环境承载力,调整产业结构,优化产业布局,对部分小规模、低效益、高污染的企业,坚决予以关闭,为高新技术产业和优势传统产业腾出发展空间。几年来,先后取缔“十五小”、“新五小”企业45家,关闭选矿、化工、造纸、电镀、水洗、印染等严重污染企业117家,拆除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水泥机立窑、回转窑6座,淘汰落后水泥生产能力50万吨,重点推进污染行业技术装备革新和重污染行业结构优化升级。
  发展支柱产业,促进产业结构趋“精”。坚持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爱立信、西门子、长安福特马自达、中电光伏、南自国电、佳马储运、空港物流、吉山软件基地等项目加紧推进,世界500强企业中的40多家落户入区,江宁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走在省市前列。目前全区高新技术企业达192家(其中国家级12家、省级100家、市级80家),实现销售收入占全区工业销售收入52.8%。电子信息、汽车制造、电力设备、软件研发、新能源、现代物流、航空产业占全区比重70%。
  突出节能减排,促进产业结构变“净”。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节能减排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意见》,抓住节能减排关键环节,层层分解节能减排目标,严格落实节能减排措施。
  2007年,全区完成节能减排责任目标并通过上级部门的核查认可。化学需氧量万元GDP排放强度由2006年的4.92千克下降到3.40千克,二氧化硫万元GDP排放强度由2006年的3.18千克下降到1.93千克。今年9月上级部门对江宁区上半年污染减排工作进行考核,初步认定上半年COD减排2340.56吨,SO2减排515.708吨,超额完成了半年主要污染物减排任务。
  转变发展方式
  构建生态产业体系
  培育循环经济,增强区域环境承载能力。通过安排专项资金支持企业开展清洁生产和推动资源高效利用、废物循环利用。至2007年底,南京锗厂有限公司等35家企业通过清洁生产审核,南京三龙水泥集团等25家企业完成循环经济试点,100多家企业通过ISO14000认证。加快规模化养殖业向生态产业转型,形成了畜禽养殖—沼气、沼渣—复合肥—无公害粮油(蔬菜)、奶牛—沼气—发电、稻—萍—鸭等多种循环农业生产模式。积极发展光伏、光热、风能、生物能源等多类别新能源,推进消费流通领域节水节能技术运用的废弃物综合利用。
  坚持自主创新,增强区域环境保障能力。充分发挥开放和科教两个优势,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形成新的竞争优势。近3年全区累计承担了181项国家和省市级重点科技计划项目,其中解决关键性技术项目96项,填补国内空白38项,达到国际领先水平10项,加快推进经济发展由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促进拉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
  发展生态农业,增强区域环境支撑能力。依靠科技发展,积极推广先进施肥技术,大量使用生态有机肥、高效缓释肥和作物专用肥,化肥施用强度从2005年的258.8公斤/公顷下降到241.7公斤/公顷。大力推广农业标准化生产,积极推进绿色、无公害、有机农产品基地建设,横溪西瓜、梅花鹿茸,湖熟板鸭、天阕绿菜等绿色无公害农产品在市场上产生了“品牌+绿标”效应。据统计,全区建设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49个,通过认证无公害农产品79个,绿色食品46个,有机食品4个,“三品”种植面积达到75.71万亩,占农作物总种植面积的68.02%。
  保护自然资源
  构建生态环境体系
  推进“1144”水环境治理工程。出台了《南京市江宁区生态区建设暨城乡三年水环境综合治理方案》,投资近2亿元,对城区外港河、中心河进行大规模截污清淤、疏浚拓宽、引水活化、沿岸绿化美化;关闭难以治理、威胁水环境的企业。目前,全区14条主要水体、23个监控断面水质均达到相应功能区标准,达标率为100%。
  推进集中式饮用水源地保护工程。编制了《江宁区水资源管理“十一五”规划》,健全饮用水源保护组织领导网络。以文件形式将辖区内20个水源地划定为饮用水源一、二级保护区,并立标确界,专人看护。目前,全区20个集中式饮用水源地全部达标,水质达标率为100%。
  推进大气洁净工程。出台了《江宁区人民政府关于实施大气洁净工程的意见》,下大力整治工业废气污染等,减少非电燃煤消耗量;严控二次扬尘污染;大力推广秸秆资源化利用技术,全区良好以上天数比例达86%,环境空气质量达到国家Ⅱ类区标准。
  推进家园宁静工程。出台了《江宁区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宁静工程”工作的实施意见》,深入开展“生产活动噪声、建筑施工噪声、道路交通噪声、社会生活噪声”四项整治,严格夜间施工审批管理,全区城镇环境噪声均达到《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相应功能区标准。
  推进“绿色江宁”工程。编制了“具有秦淮文化和绿色文化底蕴特色”的“绿色江宁”总体规划。近年来共完成造林造绿22万亩,森林覆盖率21.91%,城镇人均公共绿地14.3平方米。荣获南京市委、市政府“2003-2005年‘绿色南京’建设先进集体”称号,2006、2007年被评为南京市“绿化先进单位”,2008年被评为“全省绿化造林先进区”。
  推进废弃采石宕口生态修复工程。先后关闭采石企业173家,其中98个宕口实现了自然复绿,46个宕口通过平台复绿、刻槽复绿、立面挂网复绿等方式复垦,人工生态修复面积已达146万平方米。
  统筹城乡发展
  构建生态人居体系
  以城带乡,加快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污水处理网”建设,建设6座城市污水处理厂,目前已建成投运4座,另有2座明年投运;建设15座街道集镇污水处理厂,目前已建成投运的12座,另有3座于明年投运;建设15个村级污水处理设施,对居民集中居住区污水处理设施实行动力式改造。建成污水提升泵站13座,铺设污水收集管网200多公里,全区污水日处理规模达到30.6万吨,日处理能力达25万吨,城镇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82.9%。此外还加快建设“垃圾处理网”、“区域供水网”,2008年底,江宁辖区内基本实现长江供水全覆盖。
  以城促乡,推进环保主战场向农村延伸。9个街道成立了环保所,环保主战场延伸到农村。全面推行规模化畜禽粪便综合利用,综合利用率达到99.1%。建成秸秆气化站20座,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6.9%。全面开展城乡河道疏浚清淤,完成清淤河塘1969面,土方893万方,基本实现了河塘清淤一遍的目标,全面超额并提前完成省、市下达的清淤任务。加大改厕力度,完成卫生户厕改造291472户,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98%。
  城乡联动,大力开展环境综合整治。2006年以来,旧城拆迁总面积76万平方米,19.5万平方米的拆迁安置房竣工交付使用。去年起,以保洁、拆违、治乱、整新、增亮、添绿为重点内容,专项治理占道经营、小区环境、车辆停放、农贸市场、渣土车运输,清理村庄乱搭乱建、乱堆乱放、乱贴乱画,配套建设排水设施、公共厕所、简易路灯、垃圾箱、村内道路等基础设施,相应实施景观改造、建筑出新等项目,优化美化环境。
  彰显人文特色
  构建生态文化体系
  实施历史文化遗产的修复和保护。对全区9个国家级、8个省级和55个市区级文物保护单位进行妥善保护,实施南京东晋、东吴两个博物馆建设工程,国宝级南朝石刻保护工程和古民居修缮工程,整理非物质文化遗产43个。
  整合区域旅游资源。坚持适度开发与合理保护并重的理念,建成了牛首山国家森林公园、万亩竹海公园、青龙湖人居森林公园、长江新济洲湿地保护区、秦淮河湿地保护区、牛首山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中华虎凤蝶保护与科研基地,形成了生态旅游“二圈三带”,即以汤山景区、牛首山景区、方山景区为主的近郊文化旅游圈,以银杏湖、南山湖、甘泉湖度假区为主的远郊度假旅游圈,以宁丹路沿线农业旅游资源开发的瓜果品尝、花卉观赏特色农业旅游带,依托江宁经济技术开发区、大学城教育功能区开发的宁溧路工业旅游和科教旅游带,依托淳化的奶牛养殖场、湖熟文化之乡及农副产品物流中心开发的宁杭路绿色农牧业观光旅游带。
  营造全民践行生态文明的浓厚氛围。创建过程中,我们把深入宣传发动、营造浓厚氛围作为凝全民之心、集全民之智、合全民之力的重要举措,通过多种新闻媒介和富有特色的活动载体,多渠道、全方位地加大宣传力度,普及生态环保知识,营造全民关注创建、全员参与创建、全社会支持创建的良好氛围。目前全区9个街道基本达到全国环境优美街道的考核要求,建成省级生态村25个,省、市级绿色学校41所,国家、省、市级绿色社区34个,全国、省级绿色家庭13个,形成了布局合理、层次分明的生态细胞体系。    
刘建平
点评此文章 / 写评论得积分!+ 我要点评
  • 暂无评论 + 登录后点评
  •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访问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