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电连锁是这样炼成的

2008-12-19 15:31:00 来源:物流天下 编辑:56885 关注度:
摘要:... ...
1990年,江苏南京出现了一家不起眼的专营空调的小公司。在当时,谁也没有想到18年后,这家“苏宁交家电公司”会变成在全国拥有850家门店,11万多员工的家电连锁巨头——苏宁电器。 
  凌国胜是苏宁电器副总裁、上海总部执行总裁,是苏宁电器的功勋元老高管之一。 2002年后,更是率领苏宁成功东进上海。在他看来,近20年来中国家电零售业态的变更,连锁企业自身的演进,都是在我国经济形势变革的宏观背景下,结合企业自身的努力而成。苏宁电器18年来经历的数个阶段,正是中国家电连锁企业异军突起的真实写照。 
  用战斗证明存在 
  1990年,虽然个体经济已开始得到鼓励,但私营企业仍是“藏头藏尾”,往往要挂靠在某个国有企业或事业单位下,叫做“戴红帽”。 
  邓小平1992年的南巡讲话在政策层面明确了要建立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为苏宁、国美这样的民营家电零售企业的发展打开了空间。但在当时,国有商场渠道仍掌控着最多的资源,占据着绝对主导地位。而日后成为连锁卖场主要武器的价格,还须经各地物价局核准,不能随意改动。 
  于是,新生的家电零售业态,刚一出生就迎来了为求生存的血战。在上世纪90年代,无论是苏宁还是国美,都不约而同地遭遇了一场家电零售市场新、老业态的生死较量。 
  在1993年的南京,苏宁则在更为复杂的空调领域与传统的8家大型百货商场开打一场被业界称为“小舢板对抗联合舰队”的著名战役。 
  “那一战中,苏宁首度亮出了日后连锁惯用的多种武器”,凌国胜对记者回忆说,“我们率先开创了在报纸上公布明细价格和优惠幅度,第一次在业内提出差价补贴,我们的店面里第一次出现了厂家派驻的促销员……”面对这么多从未出现的手法,家电业界和消费者都震惊了,仅仅3岁的苏宁以200平方米的一家门店拿下了整个南京70%的空调市场,赢得了这场宣告业态更迭开始的胜利。 
  “这是因为国家的经济气氛已经变了”,凌国胜认为,随着经济的发展,各地投资热兴起,家电企业的产能在不断放大;同时,老百姓的消费需求也在持续上涨。与之不相匹配的是,原来的主流渠道——国有的大型商场已经在渠道建设、服务等方面限于僵化,固步自封,最终被产业链两端的飞速发展合力所挤压崩溃是必然的结果。 
  “它们与其说是被家电连锁打败,不如说是因跟不上经济发展脚步而自行淘汰。 ” 
  深拥零售,走向连锁 
  虽然已经站稳了脚跟,但苏宁决策层决意贴近终端,全面拥抱零售,并最终走向连锁,这需要敏锐的判断、抉择和莫大的勇气、决心。而在GDP快速增长的背景下,家电业投资、产能进一步提升,导致行业经历从生产主导到需求主导的转变。 
  至今凌国胜都不能忘记十年前的夏天,他遭遇的一次“震惊”。当时他如苏宁历年的惯例一样,身揣2000万元汇票前往美的电器提货,却怎么也没有想到,这一年美的已经开始了自己掌控渠道的尝试。凌国胜突然间发觉,美的开始执行“斩大户”的策略绕开了他们,直接与各个空调经销商进行合作。经历一年,不但没有赚钱,连渠道峰会做预投款的话语权也丢了。如此一来他即便拿到了货也面临着出货渠道受阻的尴尬境地。 
  “怀揣2000万货款饭也没吃就空手而回差点被老板 (苏宁电器董事长张近东)炒鱿鱼”,凌国胜对记者回忆说,“老板找我们谈话,深刻分析市场形势,连锁战略——老板说得有道理,别人都要革我们的命了,而自己却没有充足的市场意识。 ” 
  就在这一年,苏宁开始决定向综合家电零售全面转型。而当时苏宁虽然兼有零售业务,但整体还以批发为主,货总体还是很好卖,凌国胜一天带两个大学生就能卖出去15车空调,一台批发利润甚至达到15%,这是如今市场所不能想象的概念。 
  “批发相对轻松,而且当时一年已经能做二十七八个亿,而零售要辛苦的多,我们真的要做吗? ”凌国胜清楚地记得,1998年在当时南京总部9楼的一间会议室里,围绕这一点,苏宁内部进行了一场激烈的争论。这次会开了三天三夜,最后张近东拍板了——坚决地做零售,谁不服从马上换位! 
  此后,苏宁又再度迈出了单一的空调或彩电传统业务领域,开始接触全面的综合家电业务。 2000年在10周年之际,苏宁最终确立了连锁全国的战略目标。 
  “如果那时候没有突破和坚持,苏宁就没有现在的今天了”,凌国胜十分感慨。在此间,郑百文、亚细亚等传统分销强者却都日渐没落。而更为重要的是,当时中央提出了加快实现小康的意见,对于家电零售业给予了充分的发展空间,民营连锁赢得了一片自由竞争的蓝天。 
  扩张、竞合峥嵘岁月 
  全国连锁之路并非坦途,回首2002年至2007年,凌国胜将其视为中国家电连锁业摸索着扩张,并开始走向竞合的一段峥嵘岁月。而在张近东看来,上海是中国消费市场的制高点,占据上海,苏宁才是成功的全国连锁,才有进一步向海外进军的资格。 
  “苏宁2002年进入上海市场经营综合家电之初,其实我们都有点迷惘。这里是一个陌生的地带”,当时,在凌国胜面前的是一片全新而又空白的领域,“我们认为上海的市场是非常大的,但究竟有多大,该怎么去开发?我们都不知道,只能摸着石头过河。 ” 
  苏宁上海试水的第一步———四川北路店开店即创下了一天800万销售额的纪录,让凌国胜感到了“市场信心爆发”。但随后在社区店的摸索却遭遇到了挫折,于是区域商圈中心店的试水——黄兴店成为至关重要的一役。 
  “2003年11月29日,我和孙为民凌晨四点就赶到了现场。早上7点,人流开始从各个路口奔涌过来,我当时站在人潮中被挤得左右摇摆,心里感到无限欣慰。 ”这正是这一役中,苏宁在全国率先把当时正在普及的彩屏手机的价格做到了1000元以下,央视为此做了特别报道,苏宁也趁势推进包括家电、数码、通讯产品综合的3C+概念。 
  虽然进入上海较晚,但在国美、永乐合并之后,凌国胜和他的团队却凭借执着拼搏,永不言败的苏宁精神,向世人证明了对他们的担忧和怀疑是不成立的。 
  2006年8月,国美永乐刚合并时,立即向苏宁开战。凌国胜坦言当时压力很大,“整个业界的目光都在看着我们”。竞争对手威胁供应商不得支持苏宁,面对八不准条款的围堵,在张近东的攻略部署下,苏宁自行培养的子弟兵人才团队发挥出了惊人的能力,再次向世人证明了苏宁的强悍。 
  对于上海乃至全国的“美苏争霸”,凌国胜认为这是并购扩张型和内生推进型两种企业发展模式之争。苏宁向来注重成本的控制和单店效益的精耕,以及企业规范健康运营的流程和稳健现金流的控制。 
  此外,在张近东的直接力挺下,凌国胜在上海打出了漂亮的 “大店战略”,并将生活与电器相结合,打造“数字·梦想·家”为概念的经营理念。自2005年长宁首开纪录、大获成功后,上海苏宁又陆续开出肇家浜路店、龙阳店、曲阳店、远东店等业内旗舰,其中,远东店更是苏宁以6亿元的代价买下的浦东最好的店面物业资源,震动了业界。 
  “在讲究单店效益、覆盖能力的连锁新格局下,苏宁会坚持只要对方肯卖就自购大店”,眼下凌国胜已经将下一处落子之处指向了虹口。 
  苏宁没有冬天 
  “如果说之前的18年我们享受了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红利,依靠中国渠道转型经历了连锁业态的爆炸式增长,那么今后整个行业面临着的将是如何保持持续、健康的发展。” 
  今年夏天金融危机席卷而来,全球经济都陷入了下滑的境地。上接资本密集型大工业制造,下连个体民生消费的零售连锁渠道业也必然面临着严峻的考验。 
  即便是在消费能力最强的一级市场上海,自8月以后,凌国胜也感到了市场的空气在转凉。他承认,从九月份开始,上海苏宁的销售曲线确实出现了增幅放缓的轨迹。 
  不过,上月底张近东的一番话让凌国胜再度感到格外的鼓舞——“苏宁没有冬天”。在如今的经济环境下,流通企业维持好充分的现金流就可以找到更好的发展机会,而苏宁此前数年来在内部流程、1200工程、ERP以及物流系统方面的巨额投入也开始发挥作用。 
  从宏观的层面来看,政府近阶段出台的一系列投资及刺激消费计划,如4万亿投资计划中的保障性住房建设、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对地产发展的肯定,以及家电下乡力度的扩大等等,对于家电制造和流通企业而言,都展示出利好的信息。 
  “情况会出现转机,近半月以来,我们的销量已经开始重新抬头,”凌国胜表示,苏宁还想到了要竭力帮助制造企业渡过难关,联手起来以促销提振消费者的信心。“我们让一点,厂家让一点,用利润换规模,这是大家抱团取暖之道。” 
  “上海攻略不会变,我们的既定扩张不会变”,凌国胜信心满满地告诉记者。他们预计明年上海还将新增20多家门店,到2010年将实现上海市场100家店面,100亿元销售额的格局。 
点评此文章 / 写评论得积分!+ 我要点评
  • 暂无评论 + 登录后点评
  •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访问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