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金融危机 中国经济也需要调整重组

2008-12-10 13:14:00 来源:物流天下 编辑:56885 关注度:
摘要:... ...
一个大型国际论坛要办出影响,关键在于“谁来讲”和“讲什么”。第四届中国企业文化国际论坛上,著名经济学家、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吕政,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政策研究中心主任陈淮,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工业经济研究所所长金碚,广东省社科院院长梁桂全等专家以当前的全球金融危机以及中国经济发展所面临的问题与机遇为主题,展开了一场场“头脑风暴”。 
  全球金融危机,中国经济何去何从?世界经济大变局,“广东模式”如何创新?与会专家一致认为,中国经济增速下滑一方面是受美国金融危机冲击,但另一方面也是现有增长模式自我调整的需要,虽然“中国制造”在危机中遭遇困难,但中国工业化远未走到尽头,存在巨大的提升空间。
  五大因素困扰“中国制造”
  “当前中国工业增长明显减速,一方面是由于美国金融危机的冲击,使出口增速下降,但更主要的原因是国内生产能力供给大于需求,实际上是一种生产过剩危机。”在昨日的演讲中,著名经济学家吕政认为,即使没有美国的金融危机的冲击,我国经济也将进入一轮以调整、重组为主的发展阶段。
  统计显示,今年下半年以来,我国工业生产增加值增速呈现快速下降趋势,10月份工业生产增加值增长率下降到8.5%,是2001年以来增速最低的一个月份。而在过去数年,“中国制造”一直发展迅猛。对比2007年和2000年数据,中国的主要工业产品产量生产能力大幅度增长:原煤产量、发电量、水泥、玻璃等增长率都超过100%,汽车产量增长320%。下游产品如拖拉机、棉纺锭、彩电、冰箱、空调等都增长100%—400%。
  吕政表示,目前,我国经济发展、企业生产经营条件和环境在不断变化,至少有五个方面的因素变化直接影响到国家以及各个地区的经济增长、产业结构和企业的生产经营成本、市场地位、竞争格局。
  “首先,‘中国制造’资源供给不足的矛盾将长期存在。虽然最近几个月能源价格出现明显的下跌,但是并不能改变资源性产品在中国长期供求紧张的基本矛盾。”吕政说,其二,劳动力成本上升也是必然趋势。
  其三是工业生产能力过剩问题。吕政认为,2002年以来,中国进行了大规模的固定资产投资,这些固定资产投资事实上除了基础设施以外,大部分形成新的工业能力。这种新增的生产能力,遇到了国内市场供求不足的矛盾,导致了大部分加工制造业行业的生产能力过剩。“与此同时,企业必须承担的社会责任成本上升是‘中国制造’面临的第四个因素。”吕政说,企业既要追求利益最大化,也要兼顾外部经济性的要求,三鹿公司的遭遇就揭示了不承担社会责任的后果。
  而国际贸易条件发生变化则是困扰中国工业发展的第五个因素。“中国已经成为位居世界前列的贸易大国,在对外贸易规模迅速扩大的情况下,贸易摩擦增加是必然的。”吕政告诉记者,美国、欧盟等发达国家在压人民币升值的同时,也加大了技术质量标准等非关税措施,限制中国产品的出口。同时美国的金融危机进一步加剧了出口增长速度的下滑局面。
  中国工业化提升空间巨大
  百年一遇的金融海啸在重重打击了欧美经济的同时,也对“中国制造”的出口造成了巨大的冲击。不少人也开始在金融风暴中重新审视中国工业化的发展路径。对此,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工业经济研究所所长金碚表示,绝对不要轻言工业化已经走过,中国一切重大问题的解决都依赖于要有一个发达的工业。
  “经过30年的发展以后,中国走入了一个比较困惑的时期,我们的生产能力已经很大,但工业化确确实实对资源的耗费比较大,所以有人觉得传统产业没有前途,要去找一个高技术产业,要去发展现代服务业。”金碚说,但是这一次金融危机之后,给大家一个深刻的警示,那就是整个现代经济大厦的产业基础究竟是什么?
  金碚认为,金融危机一来的时候,扩张性的发展模式首先受到冲击,而精致生产的产业不会受到危机多大的冲击,所以中国不是工业化已经走到了尽头,而是应创新,把产业做精、做细、做扎实。“在这个基础上,再去发展现代服务业,发展金融业,发展虚拟经济,发展资本经济,那才可能抵抗住这种风浪,否则一有风吹草动就将遭受灭顶之灾。”金碚说。
  吕政建议,在经济调整过程中,必须下决心淘汰落后企业,特别是资源密集型企业生产要素要向技术先进的大企业集中。“中国目前需要5亿吨钢材,但不需要将近几百家炼钢厂,中国需要13亿吨水泥,但是不需要几千家水泥厂,中国需要一千万辆以上的汽车,但是不需要几百家汽车制造厂。因此扩大内需不可能满足所有的企业。”吕政说。
  ■专家视点
  论坛组委会秘书长、广东社科院院长梁桂全——
  广东将伴随“新月形经济带”崛起
  在金融危机冲击下,广东转型升级的出路在哪里?昨日,在第四届中国企业文化国际论坛的分论坛——“区域经济发展模式与产业竞争力”上,广东社科院院长梁桂全认为,广东现在非常重要的问题,就是要实现从被动接受国际产业分工向自主参与国际分工,到主导国际产业分工的转变,未来的目标应是经过20—30年的发展,通过参与和支持“太平洋西岸新月形经济带“的崛起,成为新月形经济带重要的区域性国际经济中心和繁荣的世界级都市圈。
  梁桂全认为,广东要实现由被动接受到主导国际产业分工的战略性转变,推进广东的经济国际化战略转型不是可以随心所欲,而应当顺应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趋势和大变动的市场。
  “在金融危机到来的时候,我们不能独善其身,因为世界全球化与国家的经济密切相关联。但是我们也不是被动的,我认为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体可以在经济体本身形成一种新的分工和联络,利用自身具有的潜力,形成另外一种格局。”
  随着金融危机的爆发,世界经济政治格局正在发生着重大变化。梁桂全认为,这个重大变化表现之一就是新兴经济的蓬勃发展,它会完全改变世界的格局。“我们应当注意到‘太平洋西岸新月形经济带’的崛起,这是从太空里面晚上拍到的地球照片,原本的题目叫做‘亚洲的夜晚’。” 
  “从图片上看,我们会发现这里有一个经济带,印度、东南亚、中国、日本、东北亚,非常明显。你们可以看到在中国沿海地区有一个白色的地带非常明显,就是我们可爱的珠三角地区。我认为30年后在‘新月形经济带’里面,将会产生40万亿美元的GDP。”梁桂全说。
  ■圆桌会议
  广东应当克服“金融恐惧症”
  梁桂全(广东省社科院院长):广东现在不缺钱,我就说一些数据,广东很多地方的存贷率只有50%,东莞比较好有80%,我们现在只有差不多20%的钱出去了,广东运用财富的能力远远跟不上财富膨胀的速度。
  其实,在发展金融方面,广东之前是走在全国前列的,但由于种种原因包括省国投的倒闭等等,阻碍了广东金融业发展。因此广东在发展金融问题上,首先要从金融恐惧中走出来,这次金融海啸可能还会加强广东的金融恐惧症。广东有基础发展地方金融,广东的地方金融发展最关键的一点,还是在于建立一个地方金融和地方经济互动发展的格局。金融力量、金融实力、金融竞争力都非常重要,我们希望政府也要高度重视这一块。
  罗响(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产业集群与资本运作负责人):我觉得银行只是金融系统中极少的一个板块,广东金融发展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体制障碍,广东一定要培养起具有创新性的体制和思路。政府的引导这一块包括股权基金、债券市场、产权市场等,这些发展起来了的话,广东金融发展一定会有美好的明天。
  用资本撬动产业集群的发展
  赵谦(国家开发银行开投基金董事总经理):产业集群对任何一个国家、地区的经济发展都是非常重要的,远看美国华尔街的金融市场,近看中国的深圳、东莞、温州、宣州,每个地区都有一个特色的集群引领当地的经济发展。中国有一个很危险的倾向,就是政府在引导一个产业发展的时候,有太多的主观能动性。
  但是政府如果有科学地引导,就将会起到很大的作用。比如美国的互联网发展,互联网刚开始发展时,美国政府出钱建立起各大实验室,待其起步后,就把事情交给了市场去做,所以我们现在看到的美国互联网才会如此兴旺。
  罗响(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产业集群与资本运作负责人):深圳是发达的电子工业,上海的金融产业,东莞就是玩具产业,不管怎么样,一个地方产业的发展是由很多因素来拉动的,比如我们引进投资、先进的技术和优秀的人才等。但中国经过30年的高速发展,现在是利用资本的力量推动经济发展的时候,同时利用产业集群的集聚效应创造的运作环境,用这两者的互动来支撑一个地方的可持续发展。
  我们应该大量地利用战略投资资本,或者说财务资本,来给我们地方一批具备优势的企业来投资,使之发展成为龙头企业。龙头企业一定要扩张,要扩张就要形成很多的配套生产企业。比如,一家大的生产方便面的企业,就会带动生产方便面袋和生产方便面纸装箱的企业。
  梁桂全(广东省社科院院长):根据我对广东的研究,我觉得现在广东最缺两个东西:一个是缺良好的投资资本环境,制度发展跟不上资本环境发展的需求,我把它叫做制度供给不足,现在叫我们经济发展制度供给不足,这个约束太厉害了,只要跟企业家谈他们就知道,我们的制度太难了,风险太大了,成本太大了;第二,广东特别需要加速成长一批战略性的企业家,没有战略性的企业家也不行。
  第二届“十大新粤商”新鲜出炉
  1.李兴浩(广东志高空调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
  自1994年创办志高空调以来,一贯注重科技创新,是“全国高新技术产业化示范企业”,多年来自主研发硕果累累,拥有众多核心技术。著名的“21条理念”是李兴浩及志高人创业以来经营管理智慧的结晶,是志高一切经营活动的最高准则。
  2.黄金松(广东新华海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
  坚持以“公司+基地+农户”为发展水产品加工,形成一家集农、工、贸、技于一体的企业集团,旗下拥有潮州市华海水产有限公司、广东新华海集团有限公司、广东昊天新科技有限公司等多家水产生产、加工企业以及科技公司。黄金松不断调整经济结构,对农副产品进行深加工,得以提高农副产品附加值,稳固了中国为世界上最大的鳗鱼出口国的地位。
  3.房向前(广州友谊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长期以来,广州友谊一直秉承着“友谊、超越、创造新生活”的企业哲学,着力打造高级百货商店的品牌形象。房向前对VIP服务管理方面作了重大调整,重新梳理了VIP客户,淘汰“睡眠卡”,有效激活了VIP贵宾卡的使用效率。他推行“扩场效应”模式,使得经营环境的大幅改善,聚客能力持续增强,并吸引多家著名连锁机构及世界顶尖品牌的形象店、旗舰店进驻友谊,通过重点做好“三个提升”,物业出租率不断提升。
  4.郑烘(广之旅国际旅行社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1990年,郑烘接掌广之旅,上任伊始,便锐意改革,率先实行体制改革,并成为全国首家通过ISO9001认证的股份制旅行社。同时采取品牌经营策略,将主要精力集中在提高质量和增加产品附加值方面,参与景区等上游资源的开发管理,使广之旅向品牌化、网络化、信息化、国际化方向发展。2007年还突破了传统营业门店的经营模式,逐步向传递品牌价值、旅游文化的概念店转变,成为国内唯一获得全国旅游业质量管理最高荣誉“中国用户满意鼎”的综合性强社。
  5.李正希(广州产权交易所总经理)
  在其带领下,广州产权交易所不断创新商业模式、交易品种和交易方式,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并迅速跻身全国少数几个交投活跃的专业市场行列。9年来该交易所累计完成各类产权交易项目5000多宗,涉及企业资产总额2500多亿元,为国家和企业实现财富增值80多亿元。其中,他组织策划的广州轿车、白云山集团、广地花园、北二环高速公路、开阳高速公路、莲香楼、泮溪酒家、罗定铁路、广东广控集团等一批有代表性的企业成功地进行了资产重组。
  6.刘武(宝供物流企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
  刘武的宝供物流成长史,活脱脱就是一部中国运输业的变迁史。刘武率先在中国运用现代物流的理念为客户提供物流一体化服务,“储运-物流-供应链”已经是宝供核心竞争力的一个重要来源,同时也成为中国物流行业的一个典范,在中国发展第三方物流中作出了积极的作用和贡献。目前,宝供集团已发展成为国内领先的第三方物流企业,业务运作网络覆盖全国并向海外延伸。
  7.柯宗耀(中经汇通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
  他以独特的个人魅力、敏锐的前瞻意识以及敢为人先的气魄,凭借多年海上航运积累的经验,专注于现代物流业,先后创立广州白云航空有限公司和中经汇通有限责任公司,并成功带领企业团队研发出集石油供应、金融服务、网络技术、物流管理四大领域于一体的“汇通加油卡营运平台”,为车队及个人客户提供汽车加油的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完整供应链管理服务,企业自身也形成了独特的商业运作模式。
  8.叶德林(广东新明珠陶瓷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总裁)
  从1992年筹建南海市新明珠陶瓷开始,叶德林坚定实施名牌战略和品牌国际化经营战略,坚持自主创新,在成长过程中他不断总结成功经验,汲取失败教训,按照现代企业的管理理念,因地制宜地实施精细化管理,打造陶瓷行业国家级的现代企业集团,成功带领新明珠从仅拥有两条陶瓷生产线的小厂发展为国内同行领头羊;同时也是最早一批成功开拓国际市场的民营企业之一。
  9.蔡高声(广东省丝绸集团公司董事长)
  在其带领下,广东丝绸十余年来在国企改革方面作出了巨大突破,在自主创新领域先人一步。公司现已成为以生产经营茧、丝、绸及服装纺织品为主,集农、工、商、贸、科研、教育为一体的大型企业集团,年进出口额居全国同行业 
点评此文章 / 写评论得积分!+ 我要点评
  • 暂无评论 + 登录后点评
  •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访问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