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三十年经济发展从百亿级向万亿级大跨越
2008-11-30 13:10:00 来源:物流天下 编辑:56885 关注度:摘要:... ...
11月30日消息:经过改革开放30年,上海谱写了一个又一个发展的新篇章。上海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上海调查总队最新公布的报告显示,本市国民经济实现了跨越式发展,经济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城市面貌大变样。
经济总量大跨越综合实力大增强
经济总量是反映一个国家和地区综合经济实力的关键性指标。改革开放以来,上海经济总量规模迅速壮大。1978年上海的生产总值仅为272.81亿元,至2007年已达到12188.8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平均每年增长10.3%,经济总量扩大16倍。特别是1992年以来,上海经济已连续16年保持两位数增长,总量规模扩大4.8倍,经济增长率落差仅为4.8个百分点,是上海经济增长最快、波动最小的时期之一,为带动长江三角洲乃至全国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人均生产总值跃上新台阶。1978年,按常住人口和当年汇率折算的上海人均生产总值不足1500美元,1995年该数字跃上2000美元,1999年升至3000美元,2007年又跨越5个千美元的台阶,达到8728美元,相当于世界上中等收入国家或地区的水平。
经济运行质量和经济效益明显提高。1978年,全市完成财政收入仅为190.67亿元,2007年已达到7310.26亿元,比1978年增长37.3倍,平均每年增长13.4%;地方财政收入达到2102.63亿元,比1978年增长11.4倍,平均每年增长9.1%。能源综合利用率不断提高,上海万元GDP能耗由2005年的0.907吨标准煤降至2007年的0.833吨标准煤,降幅达8.2%。
经济结构大调整三次产业大转变
改革开放以来,上海三次产业的结构比例从1978年的4:77.4:1..6调整为2007年的0.8:46.6:52.6,形成了二、三产业共同推动经济增长的格局。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由1978年18.6%,提高到2007年的52.6%,比重提高了34个百分点。
以金融业为主体、贸易业为先导、交通邮电业为基础的第三产业内部各行业均衡发展,房地产业与现代物流、旅游会展、信息咨询等现代服务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2007年,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6408.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1978年增长26.2倍,平均每年增长12.1%。
第二产业从“调整中发展”进入“发展中调整”阶段,形成了支柱产业、高技术产业、都市型工业共同发展的新格局。2007年,工业实现增加值5298.0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1978年增长15.2倍,平均每年增长10.1%。电子信息产品制造、汽车制造、石油化工和精细化工、精品钢材制造、成套设备制造和生物医药制造等六个重点发展工业行业共实现工业总产值14502.94亿元,占全市生产总值的65.2%,比重比2001年提高10.7个百分点。其中,上海汽车生产量比1978年增长78倍,成品钢材产量增长5倍,民用钢质船舶增长11倍,发电设备增长24.9倍。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断加快。2007年,上海郊区完成农业增加值101.8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1978年增长58.3倍,平均每年增长1.6%。农业总产值255.98亿元,增长1.1倍,平均每年增长2.6%。
城市建设大发展服务功能大提升
经过30年的发展,上海作为国内经济中心城市的功能进一步加强,国内航运中心的地位基本确立,国内金融中心和贸易中心的地位正在加速形成。
口岸服务功能进一步增强。上海口岸已经成为我国进出口货物的主通道和中转枢纽。2007年,上海口岸进出口商品总额5209.09亿美元,比1985年增长34倍,平均每年增长15.8%。其中出口商品总额328..8亿美元,增长65.9倍,平均每年增长19.8%。
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洋山深水港区工程建成投入运营。2007年,全市完成货物吞吐量56145万吨,比1978年增长6.1倍,平均每年增长7%,连续第三年居全球首位。国际标准集装箱吞吐量达到2615万标准箱,跃居全球第二位,而1981年仅有6.6万标准箱。航空枢纽建设加快,上海成为国内首个拥有两个机场的城市。
由证券市场、同业拆借市场、外汇市场、保险市场、商品期货市场等构成的比较健全的全国性金融市场体系,已在上海初步形成。上海证券市场各类证券成交额由1991年的46亿元增加至2007年的380026亿元;已上市股票数由8只增加至904只;股本市值由29.43亿元增加至26.98万亿元。
2007年,上海旅游产业实现增加值858.09亿元,占全市GDP的比重达到7%。全年入境境外旅游者人数由1978年的24.02万人次提高到665.59万人次会展业初具规模,已成为全国最大的会展中心城市之一。全市共举办国际会展309次,展出总面积475万平方米。
内外客商大集聚对外开放大扩展
改革开放以来,上海经济格局由封闭、半封闭,逐步向开放式、外向型转变,基本形成了服务全国、面向世界的多领域、多形式、全方位的开放型经济格局。
利用外资质量不断提高,结构进一步优化。2007年,上海签订直接利用外资合同项目4206项,合同金额148.69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金额79.2亿美元,分别比1980年增长261.9倍、436.3倍和527倍。在上海投资的国家和地区已达130个。利用外资领域从以工业为主拓展到金融、商贸、房地产、基础设施等各个领域。大项目所占比重不断提高。2007年,外资合同金额在1000万美元以上的大项目占全市外资合同金额的74%,比重比2000年提高6.3个百分点。总部集聚效应进一步显现。至2007末,落户上海的跨国公司地区总部、投资性公司和研发中心分别达到184家、165家和244家。
对外贸易快速发展。2007年,全市进出口总额达2829.73亿美元,比1978年增长92.5倍。其中出口商品总额1439.28亿美元,增长48.8倍。出口商品的结构不断改善。科技含量较高的机电产品出口总额占全市外贸出口总额的68.5%,比重比1990年提高44.7个百分点。
在扩大对外开放领域的同时,上海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经济循环从主要依靠国内资源和市场,开始转向依靠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开拓多元化海外市场,发展对外经济合作。同时,上海积极参与西部大开发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建设,不断加大对口支援力度,与长江三角洲及全国其它地区的经济合作领域不断扩大,与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的经贸交流与合作进一步深入开展。
居民收入大提高生活质量大改善
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总体上达到比较宽裕的小康水平。城市居民家庭人均年可支配收入由1980年的637元提高到2007年的23623元,增长36.1倍,平均每年增长14.3%;农村居民人均年可支配收入由1990年的1665元提高到2007年的10222元,增长5.1倍,平均每年增长11.3%。
居民消费结构明显改善,食品类消费比重即恩格尔系数逐年下降。2007年,城市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5.5%,比1978年下降20.7个百分点。用于交通通信、医疗保健、教育文化娱乐服务等消费支出的比重稳步提高,分别从1978年的3.7%、1.2%和8.3%上升到2007年的18.3%、5%和15.4%,标志着城乡居民生活质量进一步改善。居民家庭耐用消费品拥有量不断增加,2007年末,每百户城市居民家庭拥有彩色电视机183台,比1985年增加161台;电冰箱103台,增加83台;洗衣机98台,增加72台;家用空调189台,比1991年增加188台;家用电脑104台,比1995年增加102台。
居民居住条件显著改善。2007年,市区居民住房人均居住面积达到16.5平方米,比1978年增加12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房屋居住面积达61.22平方米,比1990年增加24.14平方米。
与居民生活质量密切相关的基础设施水平明显提高。2007年与1978年相比,全市煤气生产能力增长4.1倍,全市家庭人工煤气用户增长2.9倍,家庭液化气用户增长81倍,全市用电量增长6.3倍,自来水生产能力增长2.4倍,市内公交线路长度增长5.2倍,公交线路数量增长4.3倍,公交运营车辆增长4.6倍。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