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亿经济“新政”钢铁业敲杯问羹

2008-11-28 9:14:00 来源:现代物流报 编辑:56885 关注度:
摘要:... ...
□ 本报记者 文珊
    如果说 “天有不测风云”是气象界在预报出现误差时的一句“托词”,那么,今年席卷全球的“金融海啸”,则是很多从事多年研究、时刻都在探讨规律的金融界和经济界“行家”们始料未及的“尴尬”——“没想到来得这么快!”、“没想到来得这么猛!”
    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作为世界第四大经济体的中国,拿出了立足国内、着眼结构调整的扩大内需10项措施,提出了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这一投资规模达4万亿元人民币的经济促进计划一经宣布,立即赢得了世界各国的高度评价。
    作为经济支柱的钢铁业,无疑不会安身事外。
    “4万个亿,对扭转中国钢铁业现在的低迷状态,到底能起多大作用?中国钢铁业到底能从中分到几杯羹?……”
    上述问题成为业界关注的焦点。尤其是钢贸流通领域,对这些问题答案的期待,更是望眼欲穿。
4万亿,能否拉动需求“重载”?
    业界自然期望“4万亿”能够让“钢铁业”这个巨大的躯体恢复体能、运行奔跑,但是,北京科技大学许中波博士给《现代物流报》记者的观点,似乎有点让人失望:“4万亿对钢铁行业的需求拉动不会太大,造铁路和公路需要的钢材不会太多。如果拿100亿来造房子的话,消耗钢材的倍数,比铁路用钢要高出5~10倍,造铁路和公路消耗钢材的强度不高,对钢材的拉动主要是建筑钢材,而造高速公路、铁路,主要是在路基枕木上需要建筑钢材,所以,对板材市场来说,更是没什么大动静。”
    期盼4万亿元拉动内需,带动钢铁业的复苏,难道真的是一种奢望吗?11月24日,《现代物流报》记者连线钢铁界著名分析师马忠普。
    “4万亿救市就是为了把全局搞活,国家是全方位的来拉动经济。”马忠普给出了不同的分析:“各省也在根据中央的政策积极落实一些项目,其实这些项目都是前期做了准备(因为过去国家控制项目比较严),从目前来看,各省报的项目已经是十万亿,这十万亿不会一下冒出来,现在看来,各省市规划社会基金远远还不是两三万亿的问题,从这一点就可以看出,如果我国的4万亿资金拉动起来,建筑钢材肯定是市场重头了,对于钢材市场的拉动,要比预期的快,影响力还是很大的。”
    “总体上看,这个过程有可能加快,这样就对钢材市场特别是建筑钢材市场拉动作用非常大。”马忠普认为,“我们所说的建筑钢材市场也包括板材,建筑钢材并不是简单指的螺纹和线材,现在有些高速公路上的护路板、桥梁板,这都是用中板,还有钢结构的大楼都是用的板材、焊管,所以对钢材的拉动力比较大,但国家的着眼点不是拉动钢材市场,而是拉动经济、稳定就业、稳定经济,把经济加速下滑趋势调整过来。”
    “4万亿救市确实是能给钢铁业带来很大的需求量,4万亿元投资对钢材的影响主要是建筑钢材,对其他品种影响不大。”谈到4万亿对钢材市场供需的影响,上海社科院教授、天津国际金属物流园区总设计师朱春杰教授对《现代物流报》记者如是分析。
    对上述观点,中信建投分析师王喆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此次政策出台,对钢铁行业建材的正面影响较大。由于建材产能增加不大,为拉动内需,国家在基础设施、房地产、机场建设等项目上的建设,进一步拉动建材市场的需求,并促使其保持一定的增长。”
    但王喆同时表示,冷热轧产品的需求刺激则不是很乐观,因为此次计划的出台对汽车、家电的影响不明显,这样对汽车、家电所需的冷热轧产品拉动可能较小,所以这次国家出台的拉动内需政策总体对钢铁行业的影响为中性。
4万亿,成效或否“午后芙蓉”?
    目前,有的网站及媒体称,4万亿当中预计有2万多亿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可拉动钢材需求差不多在1亿吨。对此,专家众说纷纭。
    “1亿吨用钢是一种预测,这没有什么了不起的数字。”马忠普分析,“从目前来看,钢材市场价格下来了,我们正常的钢材消费在4亿吨,上个月钢材产量下降了17%,在历史上是没有的,在9月份下降了9.1%,而且两个月来都是负值,这速度之快,是难以想像的,钢产量的减产幅度已经超过了20%,生产企业都亏损了,在当前经济形势下,讨论消费1亿吨钢与否,并不是重要的。”
    而许中波在分析后则认为:“铁路、公路和廉价房这三项加起来也只能拉动3000万吨钢材的需求。”
    “救市确实是能给钢铁业带来很大的需求量,具体大的什么程度就很难说。”朱春杰提醒业界注意市场库存,“现在不会有很明显的体现,这个钱、这个计划、在项目真正要落实到实处,真正买钢材,还要有一个过程,明年春节后,这个量上才有所体现出来,现在就是要把市场上的库存消化,中国每年生产那么多钢材,实际上在流通领域里面有三分之一没有消耗,这个量是经过多年的累积,尤其是流通领域,越是实力强的流通商,它囤的量就越多。”
    “现在这批巨大的库存量,突然从市场中释放出来,虽然跌价以后,大家拼命的抛,抛了以后释放了一部分,但还没有真正完全释放出来。”朱春杰认为, “市场上的量、流通的量还会维持两三个月的时间,所以,政府投入的钱要到位,项目最后要审定,然后落实招标、落实施工要有一个过程,这些事情落实后,才能有买的需求量,才会拉动钢材的需求,主要还在明年的两三月份以后才能显现出来,这有一个滞后时间差的问题。”
画饼岂能充饥业界仍需理性操市
    无论是流通商、生产企业,还是终端用户,现在关心的不仅仅是国家4亿元的经济“新政”,还有自己的盈余生存和抗市场风险能力。
    “从钢材市场看,企业不亏本有点赢利就可以了,不能把价拉的太高,拉高了,下游行业都没有钱,谁有多大承受力呢,这也是抑制钢价的原因。”但马忠普认为,“4万亿能恢复市场景气,钢厂能结束亏损。
    中国10条扩大内需的经济政策中,着眼结构调整占了不小的份额,因为这些环节处理得好坏与否,直接影响到“新政”的拉动作用。“中国薄板厂太多了,现在不能再建薄板厂了,再扩大产能,就会造成过剩再过剩的局面。”许中波认为,“到明年国外的矿山资产价格比较低,这时候是买矿山的好时候,因为中国最大的缺点就是铁矿石产能不够,前两年矿山价格太贵了。”
    “希望钢贸商不要高兴的太早,拉动一亿吨也好,八千万吨也好,那都是两三个月以后的事,现在是看不见的,也不要去想,钢贸商规规矩矩的赚钱,赚一个合理的差价,钢贸商应理性经营、理性投资、理性存货。”朱春杰力劝大家还是要务实点儿好。
    “现在钢铁企业明白了,钢铁产能的过剩是一个残酷的现实,过去还有些侥幸,中国还有个大发展,钢铁不一定过剩。所以将来企业千万别冲动,不要再进行一些提高产能的项目。首先要对自己的企业所处的地理位置、地区的原料制点和市场制点有个认识,从中来确认自己的合理规模,然后根据当地的市场特点来确定产品结构。那些没有高档和低档之分,区域性市场需求什么就生产什么,往往暴露了更多的发展短板儿。经济形势好的时候,看不出什么。一旦经济形势发生倾斜,风险来临时,往往无力应对,显得手足无措。比如:附近没有汽车厂非造汽车板,跟那些地理优势强的企业竞争,从运输方面就是劣势,物流方面没有优势。”许中波提醒业界。
点评此文章 / 写评论得积分!+ 我要点评
  • 暂无评论 + 登录后点评
  •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访问电脑版